饮食文化我之见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107441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食文化我之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饮食文化我之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饮食文化我之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饮食文化我之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食文化我之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饮食文化我之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饮食文化的这一支脉,一定会得到光大发扬。大家所希望的是 不要为了饮食而仅仅满足口腹之需,要达到交流沟通,消除障碍,解决问题的目的。饮食 一定要有饮食以外的文化信息,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 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 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 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 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

2、真理,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是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早在 3 千多年前,帝胄贵族就把煮饮食的鼎,作为国之重器,视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在 2 千年 前,被中国尊为圣人的孔子,就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境界。历朝历代都有和饮食 相关的重大事件发生。如汉代的“鸿门宴”,宋代的“杯酒释兵权”等。而一些文人雅士也推 波助澜,创造了许多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词汇和诗文,使中国的饮食文化不断地演进。并放 下身段亲自下厨,产生了如“东坡肉”, “宫保鸡丁”等历史名菜,以及到了清朝,出现了号称 皇家盛宴的“满汉全席”等等。足以说明中国饮食文化历史的悠久。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

3、、理解事物 的折理,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借吃这种形式表达 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 民在 100 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 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我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 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 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

4、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 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 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 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 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 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 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

5、,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 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 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 将军过桥、 狮子头、 叫化鸡、 龙凤呈祥、 鸿门宴、 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 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 防治的目的。 ” 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就是一

6、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 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 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 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 义。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 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 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

7、切联系。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 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 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 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 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 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

8、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 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 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 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 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 心情, 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 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

9、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 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 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三礼” 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 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 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 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

10、四个 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 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 互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 科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 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 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 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

11、身体是 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 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 “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 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 ,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 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实质上,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 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

12、制造 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 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 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们在课题讨论中虽然 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 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 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 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我个人认为,对优秀饮食文化的最大贡献者,并非那些

13、食欲的享受者,也非那些利用酒 肉朋友达到商业目的者。往往是纯粹的友情聚会者,即“吃气氛”者,只要是好朋友相聚, 哪怕吃的是粗茶淡饭,心情都是愉悦的。这就是所谓软环境的重要性。大家只要觉得趣味 相投,召之即来,饭桌上天南海北的聊天、交流,不由人不开怀畅饮,酒醉饭饱之后畅所 欲言,更是令人心旷神怡。著名的历史瑰宝兰亭序是在一次朋友相聚宴饮之后即兴抒 怀的精妙文字,现场书写留下的墨宝,其书法艺术达到了可谓空前绝后的水平。这是一次 最高境界的酒会和笔会,也是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写照。在当下,如果朋友相聚,茶酒畅叙 之后,能够激发创新意识,解决各种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也就可以说得上是物超所值了。 也算得上是对饮食文化的推陈出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