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104570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232 小题,共 4848 分分)1.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 147 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 75 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 178 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 25 人,王子侯 201 人。这反映了A. 君主权力遭到削弱B.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C.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

2、的丁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 宗法礼制逐渐崩溃3.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晋以后,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B. 加强中央集权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D. 注重门第家世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

3、重的挑战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5.清政府于 1909 年和 1910 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这反映了( )- 2 -A. 专制皇权体制走向崩溃B. 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C. 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D. 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6.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 保证了决策机密B. 强化了专制皇权C. 提高了行政效率D. 适应了军

4、务需要7.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8.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是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

5、.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9.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云:“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内则会极门,俱有号簿,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 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B. 通过“密揭”,获得决策权C. 对其它中央机构有一定牵制D. 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10.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3 -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

6、由D.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11.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12. 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A. 棉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B. 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C. 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D. 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1

7、3.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如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时期内容备注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春秋战国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耧车提高播种效率秦汉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 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 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4 -14.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

8、直接联系。这一现象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15. 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16. 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 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 商品交

9、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D. 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17. 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 这表明A. 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B. 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C. 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D. 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18. 我国古代的漕运,是指中央政府在地方征收租税后,由水道运往京城,或供宫中消费,或充军需,或作仓储漕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古代水运比陆运更为发达B. 最高统治者的挥霍无度C.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偏离D. 西粮东运,可顺长江而下- 5 -19.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

10、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进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20. 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21. 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11、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 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B. 完全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的是非观C. 反对以孟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思想 D. 主张是非标准应以时代变化而变化22.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A. 时代背景的复杂性B. 思想内容的辩证性C.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D. 人物评价的特殊性23. 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A. 体现了道家“无为”

12、的治国理念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6 -24.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 18 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A. 18 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B. 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C. 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D. 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25. 中国古代思想史把魏晋称为玄学时代

13、,隋唐为佛学时代,宋明为理学时代。那么春秋战国、两汉、明清之际分别可称为A. 子学时代、实学时代、经学时代B. 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实学时代C. 实学时代、经学时代、子学时代D. 经学时代、子学时代、实学时代26. 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 文化专制走向全面反动B.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C. 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D.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27. “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

14、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与材料的主张相契合的思想是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C.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D.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28. “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7 -A.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B. 集中表现农村生活C. 内容凸显历史故事D. 世俗化的趋势加强29. 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

15、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30.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 500 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1. 某乡村知识分子 1913 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

16、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A. 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B. 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C. 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D. 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32.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B.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 8 -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