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4寻觅文言津梁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091399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4寻觅文言津梁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4寻觅文言津梁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4寻觅文言津梁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4寻觅文言津梁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4寻觅文言津梁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4寻觅文言津梁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4寻觅文言津梁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3(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专题 4 4 寻觅文言津梁寻觅文言津梁(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母语怎可成为“繁盛的荒原” 杨 早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故乡”,这句论断大概无需讨论,只 是生活实践中容易健忘,就像如果不是遍地雾霾,很少有人会觉得好空气比好手机更重要。 有些东西失去或即将失去时会显得弥足珍贵,我们的母语虽然并未消亡,但当下也颇多不尽 如人意之处。 一个好的社会语言体系,或者说,一种母语,应当是丰富而多元的。俗语有亲切之益,雅 言有出尘之美。跟方言与共同语

2、的并存一样,雅言俗语也要能共冶一炉,才是美好的语言生 态。不过近一百年来,母语的生态破坏相当严重,一方面,是“雅言”有异化为“大话”“空 话”“套话”之弊,不管是 80 后还是 90 后,多新的时代都会在学校里、社会上习得一套高 越而空洞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俗语”的重口味化与单调化也甚嚣尘上。 我并不反对语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过常常对其中某些趋向保持警惕。以年轻人表达情 感的主流形式来说,一是语言的重口味化,人人都滥用表面无害却含意粗俗的语言,习以为常 之后,会让轻微细腻的表达变得无感;二是语言的可视化,这里不只指年轻人爱用的颜文字、 表情包,还包括“挠墙”这样情感的通用表达

3、式,虽然动态十足情感鲜明,但也会让个体不同 的复杂的情感变成有限的模式化表达。再加上流行语的滥用,既反映了现代生活反个性的模 式化倾向,同时也让我们本来丰富多彩的母语变成“繁盛的荒原”。 现代社会新的“雅言”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可不赞成以所谓的“古雅”为美,尤其是用 半通不通的文言书写时事。从清末到民初,很多脱胎自文言文传统的启蒙知识分子都曾惋叹 自己不能写一笔流利清晰又不乏美感的白话文章,而只能是半文半白的“半大解放脚”。中 国现当代文学众多作者一百年于此不懈探索,才让白话也有成为“雅言”的可能。而当书写 变得过于容易,语言便容易汗漫无所依,像今天的网络小说动辄数百万言,日更六千或万字, 有多

4、少作者还顾得上在语言方面下功夫?在此背景下,重视语感,讲求炼字,便成为一种难得 的 自觉。 进入新媒体时代,前进的道路上仍然荆棘密布。上千万的微信公众号写作,如何在保持 语言鲜活平易的同时,避免“文艺腔”“鸡汤腔”这种新的陈词滥调,避免“读文章变成读 标题”的碎片化阅读,又变成了语言自净的重大命题。一种闻一知十,热衷套用,惊叹号满天 飞的语言,无论如何称不上优美的母语。 理想中的母语,应该既有合理的分层分域,让表达得体而有效,又有着无垠的更新资源, 任何语种、任何创造都可以冲击表达的习惯,同时又能拥有强大的自净能力。更重要的是, 母语应该包含尽可能自由的表达,以促进自身的多元化。比如在我们的母

5、语中,一个生动的 词汇或短语出现了,我们高兴,但又知道它使用时的边界,满屏“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 也委实让人厌烦。能写出新鲜时尚的语句,也能转换典雅或平实的风格。 食无定味,适口为佳,美好语言的标准无非两条:有效,悦耳。在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自 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选自 2017 年 02 月 21 日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2A.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故乡,但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却常常忽略这一点,以致出现很 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B.母语,应当是丰富而多元的:既要有俗语,也要有雅言;既要有共

6、同语,也要有方言。多种形 态并存,才是美好的语言表达。 C.母语应该包含尽可能自由的表达,以促进自身的多元化,要善于接纳一些新出现的生动的 词汇或短语,但不能滥用。 D.母语要有着丰富的更新资源以保持活力,同时也要有强大的自净能力,能够经得住任何语 种、任何创造的冲击。 解析:A “以致”强加因果,与“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没有直接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近一百年来,我们的母语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俗语”的重 口味化与单调化十分严重。 B.人人都滥用表面无害却含义粗俗的语言,或者颜文字、表情包等,会让个体不同的复杂的

7、情感变成有限的模式化表达。 C.受语言的重口味化、可视化和流行语的滥用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本来丰富多彩的母语变成 “繁盛的荒原”。 D.在这个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如果要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就必须做到自 觉认知,坚守语言的底线。 解析:B 张冠李戴。将“语言的重口味化”与“语言的可视化”的结果混为一谈,原文第三 段表述为“我并不反对语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里不只指年轻人爱用的颜文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语言就像空气一样,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好好使用 它,让它健康发展。 B.我们的母语发展到今天,经历了由文言到白

8、话的长期的演变过程,其间,众多的作家学者做 出了不懈的努力。 C.一些网络小说作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作品动辄几百万字,每天更新几千字甚至上万字, 这样就很难对语言进行精心锤炼。 D.在网络语言满天飞的当下,我们对一些好的网络语言应当接受,而对“卧槽”“草泥马” 等粗俗不堪的语言应当加以摒弃。 解析:C “网络小说作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属于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活着的手艺 王 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 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

9、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 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 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 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 的墨斗,他没有。他家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 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3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

10、的眼睛。树,因为木匠死了,木 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 “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 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 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 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 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

11、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 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 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 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 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 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 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 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

12、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 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 玉嘛。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 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 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

13、楼。我想,他可能改行 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 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 5 000 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 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 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B.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精湛的雕刻技艺,很善 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是懒,

14、懒得去做这些 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懒得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 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解析:C “我”和木匠都是因为对自我追求的一种坚守,并不是懒。 5.作者笔下的木匠“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5 分)4解析: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 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文中主要的句子“是木匠里的天才” “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 懒,但他比谁都孤独”“他

15、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答案:不惧世俗。自信而不随波逐流。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即便生活贫困,也对自己的传 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第一点 2 分,第二点 3 分) 6.小说标题为“活着的手艺”,而工业文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却是传统手工艺的日趋式 微,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6 分)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如何让这些传统手 工艺永远“活着”,可以从社会环境、手艺的传承者、手艺的本身等方面分析。 答案: 手工艺者不仅要有自己的坚守,有时还要懂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世上的手艺都 有着自己的尊严和生命,我们

16、必须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活着的手艺”;在全社会范围内, 创造良好的适应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每点 2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 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 6 000 万一事,不屑 地称:“太低了,2000 年我就拿到 1 000 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 8 000 万。”这个世界 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 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 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 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 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