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校企合作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91257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校企合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文:校企合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文:校企合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文:校企合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文:校企合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校企合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校企合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校企合作模式研讨校企合作模式研讨梁梁 进进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 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 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 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 发展。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 ,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 ,是思想观念 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 。 “模式”是一

2、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 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 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 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 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 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

3、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 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 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 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1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传统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 、 “一对一”和“自愿自助

4、”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中传授经验。 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徒的职业技能和情感,另一方面, “一对一”的模式,能根据学徒的 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 ,可视为工学合作的雏形。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到 来,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传统的学徒制在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受到挑战,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占主导地位。但 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使得教育与职业相分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特别是受普通教育 模式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难以彰显。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

5、特征 所决定的。 “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 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包括专业、课程和考试) 的标准。 ”1 1作为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内在特征之一,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与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 具有实践性。2 2因此,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 院校与企业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是职业教育特有的规律。基于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2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2 2、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办学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6、,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 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 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 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 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 岗实习,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 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其

7、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 色转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 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 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 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目前,应届毕业生在谋求就业遇到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不能获得必要、及时的就业信息

8、,这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付出很大的经济、时间和机会成本,而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职业 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 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 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很多学校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 “订单式”培养,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3 3、校企合作模式重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重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能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 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本位

9、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以来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其中知识的安排又以学科体 系为逻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 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 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 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因此,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必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 式。校企合作模式,使职业教育冲破了校园的围墙,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 合转变,

10、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于市场需求 设置,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 整。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 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 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 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

11、。 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内容和理性分析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优势结合。它涉及的因素很 多,以下从体制、课程、教学等三个层面和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三个维度,建立一个分析框 架(具体见下表) ,通过概括、归纳、综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内容作理性分析。 (一)体制层面(一)体制层面31 1、就业导向、市场驱动、就业导向、市场驱动 “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在体制上实现回归。这种体制要求职业教育实 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 变,建立“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

12、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 的办学体制。为此,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政府在 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弱化,强化政府通过职业教育解决社会公平和市场失灵的角色和作用,并形 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二要解决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在市场经济中的制度保证,明确行业(行 会)在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资格认定以及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法律地位和社会作用。三是校企合 作中的主体缺失问题。规制企业主要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 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建立相应的合作渠道和平台。 2 2、政府导引、校企主体、政府导引、校企主体 一是发

13、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方面,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 “双元制”是在国家法 律框架下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政府为此可以发挥的主导作用有:为校企双方牵线 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 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 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通过以上政府措施,进一步 促进职业教育的各方投身其中,特别是分担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负担,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保证职业教育顺利、稳定地发展。 二是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职业教育是一

14、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 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同时,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极,必须调动和促进学校 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完善法律和制度,校企双方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 职业教育真正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保证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 如“半工半读”制度的实施,不仅要求企业要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有规范的培训 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 班师傅,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在“机制层面”上不断健全和完善,整 个职教体系得以有效的构建和运

15、行。 三是培育行业和中介力量。通过立法,鼓励建立非政府非市场的公法性行业组织团体,赋予行 业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行业组织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培训 的统筹作用;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平台,系统、准确、及时、权威地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 信息。根据我国国情,行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引导那些没有足够能力承担职业教育的中小型企业, 使其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通过彼此之间的联合以及依靠大型企业的帮助,开展职业教育,从而在 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劳动力的供给,保证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3 3、多元整合、系统设计、多元整合、系统设计 由于校企合作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如政府、学校、企业、

16、行业组织,等等。在校企合作的内容 上,包括受训者选拔的标准和规则、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师资 的合作等方面。因此,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多元整合的机制。当然,是“学校本位” 还是“企业本位” ,应该由双方的条件和能力、行业的特点等因素决定的,而不能一概而论。从国 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在两种“本位”的取向上,应逐步从学校本位为主转 向企业本位为主,但从现实考虑,后者只是一种理想模式。 为此,可从三个层面上加以设计: 一是制度层面上。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教” ,使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 的机构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框架,明晰企业和学校的责 任和义务;建立以能力序列为主的职业资格认定体系;理顺劳动用工制度、工资薪酬制度、继续教 育制度和学习考核制度等相互配套的制度。4二是机制层面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如根据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 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人才需求预 测、预警机制,对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家底”和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