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91105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产要素配置、信息均衡和人力资本投入生产要素配置、信息均衡和人力资本投入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高静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摘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是要统一全国“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 ,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是其中的重要阶段和重要部分。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培育的瓶颈及其原因,指出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要求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以市场机制来完成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建立农村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城乡信息均衡,以及人力资本投入的追加。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生产要素;信息均衡;人力

2、资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必须“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党的报告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就是要打破多年来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之间的界限,用“人力资源市场”来统一“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 。培育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和重要部分。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培育的瓶颈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培育的瓶颈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受到了一

3、定的瓶颈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城市所能提供的工作对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尽管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素质在逐年提高,但总体上文化程度与职业技能水平依然很低,农民的就业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熊会兵、肖文韬,2007) 。可以预测,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很难快速提升,所以这一矛盾不会在短期内得以解决。2户籍制度和相应的社会服务制度的制约户籍制度和相应的社会服务制度的制约城乡二元

4、结构的户口制度,以及依附于户口制度的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在现代城市找到归属感,导致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彻底完成身份的转型。2004 年初,出现了以“民工荒”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原因固然多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家庭事件因素如照顾孩子、老人等,并且回流的劳动力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回乡创业的潮流(张宗益、周勇、卢顺霞、陈义华,2007) ,这说明,户籍制度和相应的社会服务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3金融支持不足和金融资源的有限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金融支持不足和金融资源的有限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金融资源的有限所产

5、生的制约,主要体现于在农村劳动力进城的过程之中,金融资源的多少决定着劳动者所能承担的最初转移成本,对劳动者搜寻工作的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对劳动者家庭安置及其转移方式的影响等方面(罗明忠,2008) 。金融支持的不足,包括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的收缩,严重地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贷款额度的限制以及审批手续的繁琐,现代化结算方式的不到位,回乡创业人员信贷需求缺口扩大,外出务工人员汇款回家的不便等。4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互动的不平衡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互动的不平衡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受到种种限制,存在着先天不足,城镇人口向农村的回流则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资金优势、人力资本的优势,从而构

6、成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互动的不平衡。城镇人口向农村的回流,包括了干部下乡、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以及城镇人口到农村的创业和投资、进行旅游业的开发等。城镇人口向农村回流,是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镇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支援和影响农村,它造成了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互动的不平衡,但是要指出的是这种不平衡仍然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农村人力资源市场落后的原因分析二、农村人力资源市场落后的原因分析1生产要素配置的非完全市场化生产要素配置的非完全市场化在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别是巨大而且多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权结构之间的差别。按照孙国峰的解释,我国城市和农村

7、产权改革之间存在着非平衡性,在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生产要素从被动所属走向自由高效的轨迹,而这一过程也正是一个所有权不断清晰化的过程,而农村产权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没有实现突破。 (孙国峰,2008)农村的产权改革滞后于城市,农民土地的使用权是一个受到严格限制的、残缺的使用权,产权的不清晰和使用权的残缺导致了农村今天包括土地和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并非是完全市场化的,不能够达到自由高效的状态,从而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了农民的非农转移和自主创业。2城乡之间信息的不均衡城乡之间信息的不均衡在我国,呈现出城乡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均衡。在城市,信息传递畅通,劳

8、动力对于信息的搜寻和接受速度较快,这为城市劳动力就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在农村,信息传递技术和农村劳动力对于信息的搜寻能力严重落后于城市,造成了城乡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均衡。信息不均衡在农村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方向在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用工信息缺乏有效渠道传递到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因此,现在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借助于亲朋好友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缺乏集中、有效的渠道而在传递过程中产生偏差和错误,使得农民工的外出务工在目标寻求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加了其就业成本。农民工在信息搜寻和判断上存在着水平偏低的问题。

9、由于大量的农民工接受的教育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对于现代的信息搜寻技术和信息判断能力掌握不够,影响了他们对于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利用。劳动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一些政府劳动部门承担着劳务输出的任务,和用工信息的发布,但是这种政府劳动部门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及调动人力资源市场的积极性。3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和城镇相比较,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这一点不但是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主要体现在: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文化和科技素质低下。据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公

10、布的信息,2000 年,全国 56147.9 万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占 14.0l%,小学文化程度占 42.15%,初中文化程度占 38.04%,高中文化程度占 5.07%,中专文化程度占 0.57%,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16%。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 6.66 年。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普遍缺乏。根据徐辉、李录堂、黎东升对湖北省农村的抽样调查,38.l0%的农民希望学习一技之长,从而开辟发家致富的门路,如养鸡、养猪、厨师、裁缝、电工、驾驶、电脑等,28.57%的农民希望接受农业种植方面的培训,如农业病虫害防治、柑桔种植等。但是,只有 11.9%的被调查者参加过短

11、期培训,如理发、技工、种植技术和服务业培训等,平均培训期限只有 36 天,平均投入为 840 元(徐辉、李录堂、黎东升,2007) 。这说明,我国农村的培训需求很大,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很强,但是人力资本投入十分不足,尤其是在农村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十分不足,造成农村劳动力文化和科技素质低,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三、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培育的主要途径三、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培育的主要途径1进一步推进农村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以市场机制来完成进一步推进农村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以市场机制来完成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生产要素

12、配置市场化,培育农村人力资源市场,要做到以下几点:以市场化来推动我国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必须放在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这个框架之中进行,必须使农村劳动力要素的配置和全国市场生产要素的配置统一起来,从而科学地合理地进行生产要素的流动,引导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全国性配置,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说,要以城乡统筹和区域开放的一元制户籍制度为基础,以市场为配置机制,以培育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为目的,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的互动,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从而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加快土地流转的市场化,为农民的非农转移和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土地流转

13、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党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农村更加灵活地探求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实现形式,推动农村的社会分工,发展高科技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从事效益更高的工作,又保留了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和自主创业,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进行农村劳动中介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培育,完成变“农村劳

14、动力市场”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转型。2建立农村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城乡信息均衡建立农村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城乡信息均衡解决城乡信息不均衡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在农村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配置服务,最终形成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全国性的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当前我国农村的信息化过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互联网发展的不足,影响到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 年 7 月)统计显示,截至 2007 年 6 月 30 日,农村互联网发展程度与城镇差异巨大,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21.

15、6%,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却只有 5.1%。因此,建立规模性的、现代性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网络系统,为农村提供及时有效的劳动力需求信息和人才信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并通过互联网所提供的端口,培育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通过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掌握使用互联网来搜寻和筛选工作信息的技能。3+根据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实际情况,应该加大对于农村人力本的投入,从财政上加大投入,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供各种现代农业技术知识,以及各项职业技能的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和个人创业,使农村劳动力真正转移成为具有现代意识、掌握现代职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现代农民、现

16、代产业工人、现代服务业从事者和现代创业者。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了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要加大教育投入,包括基础教育和面向非农转移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农村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在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同时,要着眼于未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胜任能力,建构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使其中一部分劳动者能够真正转型,胜任二、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素质需求,能够在和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对接中具有一定竞争力,而不仅仅只是填补城镇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空缺” 。四、结论四、结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越高,农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就越多,其从事非农就业的报酬也越高。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农民仍然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农民人力资本的提高,就没有我国人力资本的整体性提高,没有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成功培育和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成功培育和发展。只有在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