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教育的成败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90965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儒家教育的成败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儒家教育的成败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儒家教育的成败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儒家教育的成败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儒家教育的成败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儒家教育的成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儒家教育的成败(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种消失的成功教育 儒家教育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可惜的是,这种传统正在消失。首先,师生关系正在消失。学生变成了“客户”,老师变成了供应商,不再如当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老师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 ,学生也不把老师列在自己亲人的“队伍”里。其次, “尊师”这个概念在消失。现在学校里不是在“尊师” ,而是在“尊学生” 。老师、家长围着孩子团团转。以孩子为中心,唯孩子的“学习”是从,唯孩子的兴趣是从。到最后,知识没学到是一回事,孩子的德行退到边缘。再次, “重教”在消失。学校没把孩子当孩子,却把孩子当成了批量生产的某产品。按着标准、按着指标去硬加工。老师也没把自己当老师,不

2、是在为人师表,只把自己当成上班族,按时上班,准点下班。躲在巨大的教育体制盾牌后面,不思去做“诲人不倦” 、 “为师师表”之事。现今各路诸候都在谈国学教育(儒家传统教育) , “前人之述备也” ,我仅从我的角度作一个补充,姑且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中国儒家传统教育,是怎样一种成功的教育?我把它们称为“五有传统教育法” 。那么是哪五种呢?一、有指导思想;二、有方法三、有目标;四、有境界;五、有人才出。首先来谈谈有何指导思想?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国籍、族群的区别,人人都可以来求学。有教无类开创了普及教育的先河。而且孔子不是说说就算了,儒家讲知行合一,孔子自己做到了“有教无类” 。

3、他有的学生家境十分贫寒,便“自行束 以上” 。然而孔子:“吾未尝无诲焉。 ”什么意思呢?就是许多贫寒学子,如果真诚的来拜师学习,由于太穷,便主动拿一束干肉前来拜师,孔子从来没有不教诲的。孔子在当时最低属于“博士生导师”级人物吧?区区一块干肉就打发了。比现在读个幼儿园还省钱就读了个“博士” 。应该讲,孔子当时的确做到“有教无类” 。现今的博士生导师们,一场讲座就是十头猪以上的价钱。哪里还思“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为什么孔子提出并实行“有教无类” 、 “诲人不倦”呢?这源于儒家对教育思想的高度领悟和高度认识。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 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运,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

4、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段文字认为,发愿为善,只能认人小有声望,尚不足感动群众。与贤能者结交,欢迎远方的来人,虽能感动群众,但还不能化育人民。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养良好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再有儒家对教育的认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礼记学记 ) 。“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说命篇 )二、有方法尚书说命篇主张:“学学半。 ”意思是教为学之一半。教导别人,才能知道困难所在。知道自己所不足,才能去反省。知道困难,才能努力进修。所以说教学相长。大学上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5、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的意思是:通过对万事万物道理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家庭和家族后,才能去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国家后,天下才太平。此乃大学之学的方法论。教育得循序渐进。论语学而上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知识,并经常实践(练习) ,学习就会很快乐了。论语学而上又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告诉人们怎么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连反省的方式和内容都告诉你了。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具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

6、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此段大意:大学教育的方法,在恶念发生之前,用礼约束禁止,叫做准备;在适宜教导时才教导,这叫合乎时宜;根据学生的能力,不跨越程度教导,叫做顺序;使学者互相观摩而收到益处,叫做切磋。这四种就是使教育发展的方法。此方法提出了因时、因才的施教的教育法。并提出了教育的准备(切入)阶段、教育时宜、因材施教、学习切磋四种教育方法。那么儒家认为怎样才能当一个合格的老师,或者说怎样的老师才合格。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礼记学记中一段文字可作万世师表之追求,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

7、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大意是:君子既知道教育兴起之原因,又知道教育失败(衰落)的原因,然后可以为人师。君子的教育方法是晓谕别人,以引导而不强迫别人服从;对学生刚严,并不抑制其个性发展;启发学生,而不结论道破无余。引导而不强迫,伦理学易于亲近。教师刚严而不抑制,学生才能自由发展。启发而不必说个净尽,学生才能思考。使学生亲近而不能自由思考,才是善于晓谕。当今之教授者流,多半不能达到如此教育水准。儒家之教育方法,不胜列举。除了教育方法完善,其对教育的错误方法和教育误区提出相关批评。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育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多,或失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8、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求其失者也。此段大意:学习的人会犯四种过错,教导的人必须要知道。人在学习时,有的贪多而不求其解;有的圃于一隅,而知之太少;有的见异思迁,而学业不专;有的固步自封,不求进步。这种心理各自不同,先明白这些心理状况,才能补救那些毛病。教育就是在培养良善,挽救过失的。三、有目标谈到传统教育的目标,可能最容易让人想起的是大学里面被朱熹称为“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章节。三钢领是:“大学之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即“明德” 、 “亲民” 、 “止于至善” ,这句话中的“亲” ,程颐说,应作“新”来讲,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

9、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道德达到完善。这三纲领“明德” 、 “亲民” 、 “止于至善”便是儒家教育的最高目标。这“八条目”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目标是针对不同阶层而言,这个条目是互为基础的由低高的目标要求。儒家的教育要求其承担化育百姓,改变风俗之重大责任。礼记学记:古之教育,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此段大意是:古时候的教育入学一年考经文句读,以辨其志向;三

10、年考查学生的读书习惯与团体生活情形;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博学敬师;七年考查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叫小成;九年而通晓各科,临事不惑,坚定不移,这叫大成。这时,才能化育百姓,改变风俗,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儒家教育主张德育在先,先学做人,后才是完善知识。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此处可作“知识分子”讲。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有道德的知识分子,而不要做知德的知识分子。 ”儒家没有像现在“专门的” 、 “没用的”德育教材,但却始终把德育贯穿于学问之中。更为难得的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针对不同对象,从实践出发,帮助学生

11、克服道德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孔子教育学生,德育是首要目标,但同时重视全面发展。他说的“君子不器”就是他更高的理想。当然不光有理想,只是理想一下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他所说的“君子不器”之全面发展,是有具体目标的。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他选编了如下教材。诗即诗经 ,通过学诗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观察生活,了解民情,增长社会和自然知识。同时诗又是文学作品,还可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及文字表达能力。书即尚书 ,此科目为夏、商、周三代历史文献,读书可以学习政治经验,熟知历史。礼即仪礼 ,记录了当时通行的礼仪门篇。通过对礼的学习,培养遵守礼法制度和社会不规范,属于法制教育。易即周易 ,本为卜筮用书,但

12、孔子反对卜筮,却取其哲学内涵,教学生明白事物发展变化之规律。 乐即乐经 ,为音乐教材,现已失传。但在礼记乐经中可一斑,孔子认为乐可以调和人心,实现政治清平。我另有文章详谈,此处不表。春秋为孔子时代的近现代史,内容侧重于近现代政治。孔子整理编辑和纂修的这六种教材,包括政治、历史、哲学、法律、文学、音乐等学科,这在当时是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当然不能由此认为孔子除了这六种教材以外,不传授别的学问。除了以上六种教材,孔子对传统“六艺”进行保留和改造。礼:这“六艺”中的“礼” ,当区别孔子哲学范畴之“礼” 。这里的“礼”是指一种仪式司礼仪式。孔子周游列国,在途中大树下休息时,抽出这个空闲,指导学生演习礼

13、仪,以备学生将来习礼之用。乐:孔子本人热爱音乐,精通琴艺,喜好歌唱,对乐理也有相当深的研究。以致有武人(匡子简其人)闻其名带兵强行在路上拦住孔子及其弟子,原因就是想听他们唱歌。想必情景有如现在的“粉丝”拦住歌星一般吧?孔子在搞音乐教育时选择古典雅正、平和清新、激扬向上的乐典作为教材,使中华两千多年,弦歌不绝。射:就是射箭。射术是古代人狩猎与作战必须掌握的技能。孔子提倡的应是其体育功能。孔子本人也善射,并于自己办学时举办过射箭比赛,孔子学生三千,其场景我想应该有如现在的运动会一般。御:驾车,骑马的技能。车、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代具,就如现在的驾驶技能一样,是一个必须掌握的技能。现在还有公车、客车不

14、必自己驾驶,那时孔子周游列国,只能靠自己驾车骑马。书:这个“书”就是写字,现在称之为书法。孔子学生的字,当然要写得漂亮些。再说他的学生都是搞文职工作,字是不能不练的。数:指数学。孔子的学生有的经商,有的是税,有的做城宰,这些都需要数学,数学是一门实用学科,当然也是要掌握的。儒家教育不但可以说有目标,而且目标明确,不光提出了教育的目的,而且指明了人才的具体培养方向。四、有高度、有境界。儒家教育有没有高度,有没有境界,不是哪位权威专家说了就算的,我说了更不算。我们还得去进一步探讨才知道。子曰:“君子不器。 ”这算不算有高度、有境界?当然,这句话除了说君子要博学和具备多种才能,还可喻示君子不是供人使

15、用的工具,君子得具备个人独立的思想与精神。再有孔子教导子路的那段话,见论语阳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辨蔽矣乎?”对曰:“未也。 ”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而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其意为:孔子说:“仲由啊!(字路字仲由)你听过有六种品德和六种弊处的说法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修养仁德却不好学习,这样的人往往会沦于愚钝;擅长计谋的和耍小联盟,但却不喜好学习,这样容易陷于放荡不羁;诚守守信却不喜好学习(不懂人情通达) ,这样的人容易伤害别人;耿直公正却不喜好学习,

16、其弊病是言语尖刻刺人;勇猛强悍而不注重学习,这样的人容易惹起祸端导致动乱;犷直刚强而不喜学习,这种人往往狂妄无知。仁、知、信、直、勇、刚都是良好的品德,但这些品德若与无知匹配起来,就会成为与之相应的六种弊病,这是教育学上极为深刻的辩证法。无知加上良好品德,也许就不再是良好品德了。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无知与品德这对矛盾只能通过教育来统一。我们再看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其大意为:孔子说:只是潜心学习而不开动脑筋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就可能钻牛角尖,等于无学,是无益的。耽于思考而忽视学习已的和新的知识,就容易产生偏见而误入歧途,也不会取得大的进步,同样是有害的。学习是思考的根基,思考是学习的升华。二者不可偏废其一。礼记中庸:“博学之,审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后有程 子论引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王者,废其一,非学也。 ”此句及程子论引,都是对孔子“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