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叶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7066550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茶叶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日本茶叶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日本茶叶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本茶叶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茶叶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收稿日期: 1999- 11- 03日本茶叶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梁月荣( 浙江大学茶学系 杭州 310029)日本茶叶生产具有管理水平高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 现就笔者在日本合作研究期间对日本茶叶生产和管理方面所了解的情况 介绍如下。一、 日本茶叶生产随本国经济发展而变迁 日本茶叶生产的变化受到其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19 世纪中叶, 日本的茶叶在美国意外地受到欢迎, 茶叶出口为当时日本全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所以茶叶生产量 的 7080% 都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 为了争取红茶市场的份额, 当时日本政府就开始有计划地从世界主要产茶国( 尤其是中国) 引进 茶树品种资源和茶叶加工技术, 以

2、致 20 世纪 2030 年代, 日本的红茶出口达到了鼎盛时期, 年出口量达到 6300吨以上。战后的几十年中, 日本经济持续发展, 国内对绿茶的消 费量不断增加, 茶叶生产又逐步转向绿茶为主, 以致对红茶品种选育等研究全面放弃, 日本也从一个茶叶输出国变为茶叶进口国。70 年代中期80 年代初期, 日本的茶叶年产量达到顶峰时期, 年产量超过了 10 万吨。但由于劳动成本不断上升, 日本的一些茶叶企业的毛茶生产开始转向劳动力低廉而且其它条 件适宜的发展中国家, 日本国内的茶园面积开始萎缩, 茶叶产量开始减少。 至1995 年, 茶叶年产量降到 8. 48 万吨, 1996 年略有回升( 图 1

3、) 。二、 茶树良种推广和种植方式图 1 日本茶叶年产量变迁日本从 50 年代开始就有计划地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 至 1980 年茶树繁殖 100% 实现扦插育苗。据 1996 年统计资料, 无性系茶 树普及率已达到 88. 2% , 另有约 11. 8% 的“ 在来种” ( 本地群体品种) 。 推广面积10 公顷以上的无性系良种有 10 个之多, 其中以“ 薮 北” 面积最大, 占全国茶园面积的 74. 23%,占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的 85. 3%; 其次为 “ 丰绿” , 占全国茶园面积的 3. 6% ( 表 1) 。各无性系推广的比例因茶区而有不同。 由于“ 薮北” 对茶轮斑病的抗性较弱

4、, 所以在气候温暖 湿润的鹿儿岛等南部茶区推广面积相对较小, 约占茶园面积的 46. 4% , 而抗病力强的“ 丰绿” 等品种则更受欢迎, 推广面积不断增 大, 如知览西垂水茶业有限会社 160 公顷茶园中, “ 丰绿” 占 30% , “ 薮北” 占 26. 9% , “ 朝绿” 占19. 4% , 其它品种占 23. 7%。 “ 丰绿” 在 鹿儿岛全县的推广面积已达到 23. 5%。茶树种植规格主要有 2 种, 一种是单条 植, 行距 1. 8m, 株距 3040cm; 另一种为双条植, 行距 1. 8m, 株距和小行距 3040cm。为了适应大型茶园机械作业, 如跨越式采茶 机、 深耕机

5、、 修剪机、 农药喷施和施肥机等不茶 叶 Journal of Tea 1999, 25( 4) : 231 表 1 日本主要茶树品种推广面积及比例 ( 1997)品种名面积( 公顷)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薮 北3924475. 0 在来种615911. 8丰 绿18693. 6金谷绿8721. 7狭山香7561. 4晚 绿5071. 0朝 露4240. 8断增加的要求, 大行距的双条植茶园有增加的倾向。 鹿儿岛茶区的茶园多为山地茶园, 而且坡度较大, 都全部开成阔梯茶园。 为了使梯地面积较大, 个别梯坎高达 10m 以上。为避免台风的袭击, 每块茶园的四周梯坎留养杂草或种上防护树种, 杂草的生

6、长非常茂盛, 高达 1. 52m, 秋季后用割草机将杂草割下铺于茶行间。幼龄茶园还在茶行两边种上高梁等高杆作物, 既遮荫又能抵御台风, 待高梁等长至 1. 5m 以上时, 离地 6080cm 处割除上段铺于茶行间, 下段继续生长, 每年割 23次, 秋后则全部割除作为绿肥铺于茶行间。三、 茶叶生产经营管理日本的茶园是以农户为基本产权单位,从全国平均数看, 每户茶农拥有的茶园面积近几年来虽然有增大的趋势, 但规模并不大, 1996 年全国平均每户茶农拥有的茶园面积为 0. 17公顷( 图 2) 。 南部茶区每户茶农拥有的茶园面积较大, 如鹿儿岛茶区, 每户拥有茶园面积为 0. 520 公顷不等。

7、由于实行互助会、 合作社或股份制经营, 每户较小的茶园面积并不影响管理的现代化和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 如知览西垂水茶业有限会社, 前身是1954 年成立的茶农互助会, 由 86 户茶农组成, 拥有茶园 160 公顷。茶业生产资料的购买、 茶园施肥、 施药、 茶叶采摘和加工均由公司统一组织进行。 茶叶销售以后, 按茶园面积大小分配利润。1962 年改制为股份制公司,茶农以茶园和大型农机具入股。现有资产 250 亿日圆( 约合 20 亿元人民币) , 有大型采茶机、 修剪机、 施肥机、 农药喷施机等 63 台( 套) 。建有日加工能力为 9 万公斤鲜叶的茶 叶加工厂一座, 配备 180K 和 1

8、20K 茶叶加工流水线各4 条。 由于实行大型机械化作业, 工效高。 如每台采茶机 2 人操作, 每小时可采收1 公顷茶园, 春茶季节的台时工效为 5000 公 斤鲜叶以上。日加工 9 万公斤鲜叶的茶叶加工厂, 每班的工作人员只有 78 人, 其中鲜叶验收评级 1 人, 主加工车间 3 人, 包装贮运 34 人。平均每人每天可加工鲜叶 1. 13 万公斤。图 2 日本平均每户茶农拥有的茶园面积四、 自然灾害的预报和防治系统病虫害和霜害、 冻害是茶园的主要自然 灾害。茶园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系统有 3 个自动化程度不同的层次。 霜害、 冻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已实现全自动化; 虫害的预 测预报已

9、实现自动化, 但防治仍然由人工操作; 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未达到自动化, 仍由人工田间调查做出预报。霜害、 冻害预报和防治由 3 部分组成, 其 一是气候观测系统, 随时将气象记录资料输送到控制中心, 经计算机处理后提出预报结果; 二是防霜系统, 主要由茶园中的风扇组 成, 当数据处理中心预测将有霜害出现时, 田间的风扇自动启动鼓风, 使上下层空气实现对流, 促使上层温度较高的空气下沉, 防止茶园小气候范围温度降低, 减轻或消除霜害出232茶 叶 25 卷 现。 第三是防冻系统, 由茶行内的喷水系统构 成; 即在茶树种植时, 每隔一定距离( 约15m)安装一个能上下伸缩的喷头, 这些喷头平时不

10、工作时处于采摘面下方约 30cm 处, 不影 响采茶、 修剪和喷施农药等田间机械作用; 一旦旱情或冻害警报发出时, 喷头自动开启, 并在水压的作用下由采摘面下方升至采摘面上方 10cm 左右的位置实施喷水, 达到防旱和 防冻的目的。虫害预报的自动化是通过田间的太阳能昆虫捕获器和计数器来实现的。该装置为 2 个圆柱形机械和 1 个太阳能光电池组成。两个圆柱形昆虫捕获器分别装有不同的信息素, 以诱引不同的昆虫。晚上昆虫飞至附近,由于信息素的作用而分别进入相应的捕获器 并被困在其中。第二天太阳出来时, 太阳 能光电池充电, 启动计数器进行数量统计, 并将有关数据输送到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 作出测报结

11、果, 提出施药种类和时间。 五、 今后探讨的问题日本茶叶生产量仅占世界产量的 3.5% , 茶叶生产在日本国民经济中也是 1 个微 不足道的行业, 但早期却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有组织有计划地从海外引进大量的茶树品种资源和有关制茶技术。发展 至今, 不但基本解决本国主要茶类的供应, 而且在茶叶生产上形成了本国的特色, 即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了现代化管理、 生产全 面机械化和高度自动化。 从技术方面, 无性系良种的推广和高水平的施肥是基础。但也正是由于这些技术带来了新的问题: 其一, 抗病力弱的“ 薮北” 品种推广过于单一化, 以至茶 轮斑病逐步蔓延并加剧; 其二, 无机氮肥的过量应

12、用, 茶园土壤酸化加剧, 水源富营养化严重, 而且导致茶叶单位面积产量自 70 年代后 期以后逐年下降( 图 3) ; 第三, 茶树育种资源不能满足育种目标不断发展的需求, 如高含量儿茶素品种的选育等。这些将成为日本未来若干年内茶叶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图 3 日本全国茶叶平均单产变化表 2 知览西垂水茶业有限会社 1999年 8 月底以前生产情况采茶次数时间 ( 月/ 日)鲜叶产量 ( kg)成品茶产量 ( kg )单价 ( 日元/ kg)产值 ( 亿日元)14/ 8- 5/ 392465019027731546. 0025/ 23- 6/ 1278214716072613172. 1237/ 17- 7276539981323697851. 0447/ 28- 8/ 25404781848066870. 54合 计276557656817817159. 74233第 4 期梁月荣 日本茶叶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