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重点总结(农学专业法宝)方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049488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重点总结(农学专业法宝)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病理学重点总结(农学专业法宝)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病理学重点总结(农学专业法宝)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病理学重点总结(农学专业法宝)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病理学重点总结(农学专业法宝)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重点总结(农学专业法宝)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重点总结(农学专业法宝)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水稻水稻真菌病害真菌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 细菌病害细菌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气传)稻瘟病(气传)稻瘟病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危害最严重的是叶瘟、 穗颈瘟。 叶瘟分为四种类型叶瘟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三部一线:中毒部、坏死部、崩溃部+坏死线;潮湿可产生由分生孢子 和分生孢子梗组成的灰色霉层,最常见) 急性型(无中毒部坏死部,代表流行前兆) 白点型(白色小斑点,中间型,条件适宜变急性,不适变慢性) 褐点型(褐色小斑点,不传病,代表品种抗病) 节瘟节瘟 多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围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 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部易横裂

2、折断。 穗颈瘟穗颈瘟 在穗颈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色或黑褐色。 谷粒瘟谷粒瘟 颖壳变成灰白色或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可造成种子带病。 湿度大时,病部均可产生灰色霉层。 病原物:病原物: 稻瘟病病原无性态无性态 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有性态(少见)有性态(少见) 子囊壳 生理特性生理特性 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孢子萌发,适温均 2528,湿度 90%+ 发病条件:发病条件: 1 主栽品种抗病性丧失(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的互作) 原因:生理小种变异;产生了新的小种;稀有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 水稻的抗病性:直接影响到稻瘟病的危害程度。最易感病:四叶期、分蘖盛期、 抽穗初

3、期 2气象因素 高温高湿阴雨天气易发,温度湿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光和风。 3. 栽培管理 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氮肥不过量,灌水不宜久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 (1)越冬: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是初侵染源(2)传播与再侵染 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引起周围秧苗或早插本田的 稻苗发病,造成再侵染。 防治防治:应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丰产优质良种为中心,防病栽培措施为基础, 辅以适时施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1、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巧布局,多种搭配防单一 2、加强水肥管理 肥:氮、磷、钾配合,有机肥和化肥配合,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草木灰等) 。水:浅水勤灌、适度晒田 3、药剂

4、防治 1)种子消毒:与浸种催芽结合使用 2)秧苗带药移栽:秧田喷药或药剂浸秧。 3) 喷药保护:适时施药防治。 三片叶片病叶率 3%时首次施药控制叶瘟。穗颈瘟的防治应在破口至始穗期喷一 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时喷第二次。 常用药剂: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的富士 1 号,春雷霉素,稻瘟灵可湿 性粉剂等。 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 发病时期:纹枯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喜高温高湿在 6、7、8 月或抽 穗期发病最盛。 危害部位: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叶片,引起鞘枯和叶枯,严重时易造成倒伏, 降低结实率和粒重。 病状:云纹状病斑,可以产生菌核。 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在水稻全生

5、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主茎也可发病。由于环境条件、品种抗性和侵染部位的不同,病害症状有不同类型:叶枯型、 急性型、中脉型、凋萎型和黄叶型。 小麦小麦小小 麦麦 锈锈 病病共同特点:共同特点:前期夏孢子堆铁锈状,后期冬孢子堆黑色。“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夏孢子堆形态)。(夏孢子堆形态) 小麦条锈病症状:小麦条锈病症状:条锈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规 则成行 小麦叶锈病症状:小麦叶锈病症状:一般只发生与叶片上,有时也危害叶鞘,很少危害茎秆或穗。 夏孢子堆散乱分布。 小麦秆锈病症状:小麦秆锈病症状:主要危害叶鞘、茎秆及

6、叶片,严重时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 发生。夏孢子堆较大,穿透力强 共同特性:共同特性:1 活体营养生物(专性寄生) 2 在发病部位产生两种孢子 3 以夏孢子完成整个生活史,冬孢子在生活史中作用不明显 4 生理分化现象明显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 共同点共同点 气孔侵入,吸器吸收营养 夏孢子是唯一的初侵染来源,冬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作用未发现 三种锈病均为高空远传病害,在距离上可传几百公里或上千公里 三种锈病均可在短期内流行,有多次再侵染(夏孢子) 不同点不同点 条锈叶锈秆锈喜低温,夏孢子的萌发 和侵入需饱和湿度或叶 面具水滴(水膜)既耐低温,又耐高温, 夏孢子有水膜时即可萌 发耐高温,夏孢子的萌发 和侵入

7、需饱和湿度或叶 面具水滴(水膜) 侵染小麦、大麦和黑麦只危害小麦危害小麦,还可侵染大 麦、燕麦、黑麦和一些 禾本科杂草。条锈病条锈病:越夏越夏: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高海拔冷凉地区越夏,引起秋苗发 病。 越冬:越冬:冬季当气温降至 12时,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 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呈缓慢生长状态,条锈菌可在冬季正常侵染,不存在越 冬问题。在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成 为来年侵染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地区也称为“冬繁区”。 叶锈病病害循环:叶锈病病害循环: 叶锈菌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自生麦苗上越夏,越夏后感染当地秋苗。 在秋苗上越

8、冬。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也越早、越重。 秆锈病病害循环:秆锈病病害循环: 秆锈菌夏孢子不耐寒冷,在我国北方广大麦区不能安全越冬。主要越冬区在福 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局部地区。小麦秆锈菌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南方 危害秋苗并越冬,通过菌源的远距离传播,在北方春麦区引起春夏流行,构成 周年侵染循环。 发病条件发病条件 小麦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锈菌小种的变化、品种抗性以及环境条件。 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导致大批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使锈病大流行。20 世纪 50 年代,条中 1 号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碧蚂 1 号小麦品种丧失抗锈性。 品种抗锈性: 垂直抗性、水平抗性 菌源: 环境条件:影响条

9、锈病发生和流行的环境条件主要是雨水和结露。夏秋多雨, 有利于越夏菌源繁殖和秋苗发病;冬季温暖,有利于保护菌源越冬。 栽培管理:如播期、密度、水肥管理等。 小麦锈病的综合治理小麦锈病的综合治理 1.种植抗病品种 : 聚合品种(将多个抗病基因聚合在一个品种中)、多系品种(抗不同生理小种 的多个品系的组合)或多抗品种(抗多个小种,或兼抗其他病害的品种)。 2.实行抗锈基因合理布局: 在小麦锈病的越夏区和越冬区分别种植不同抗源类型的小麦品种,减少锈菌优 势小种形成的机会,减缓小麦品种抗锈基因失效的速度;同一地区应实行抗源 多样化。在品种的合理利用方面,实行多品种分区布局,另外还要注意应用具 有避病性(

10、早熟)等特点的品种。 3.栽培防治: 停麦改种制度 越夏区要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的积累和传播; 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减轻秋苗发病,减少秋季菌源;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少锈病发 生;合理灌溉,将病害的发生和产量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4.药剂防治:目前可用粉锈宁、速保利等三唑类杀菌剂拌种或成株期喷雾。粉 锈宁可按麦种重量 0.03拌种,速保利可按种子量 0.01%拌种,持效期可达 50d 以上。成株期田间病叶率达 2%4时,应进行叶面喷雾,每 hm2 用粉锈宁 75135g,用速保利 4560g,一次施药即可控制成株期危害。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症状症状 可

11、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为害,扬花期易感病,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 可以于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到症状。 前期产生粉红色霉层(菌丝及分生孢子),后期此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子囊 壳)。 生理特性:生理特性:高温高湿条件。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5-30,萌 发的相对湿度分别为 96%,90%以上。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1、越夏与越冬 越夏: 腐生态 土壤的病残体寄生态 危害棉花、玉米等寄主越夏。 越冬:秋收后,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病残体上越冬。 土壤和带菌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夏冬场所。 2、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 发病因素发

12、病因素 1、品种抗病性和感病生育期 小麦品种间对赤霉病抗性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目前生产上 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均不太强。 抽穗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乳熟期糊熟期。 2、菌源数量 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发病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 3、气象条件 温度: 发病起始温度 15 ,能满足 湿度: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4、栽培条件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 麦田施氮肥较多,植株群体大,通风透光不良或造成贪青晚熟, 加重病情。 防治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农业防治 精选种子,减少

13、种子带菌率。 适时早播,避开扬花期遇雨(避病) 处理植株病残体,深耕灭茬,减少菌源 合理施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扬花期少灌水,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3.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用 50%多菌灵湿拌。 喷雾防治: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最佳施药时期是扬花期,扬花 10%-50%时 用药;边抽穗边扬花,提前至抽穗期。常用药剂有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 时喷施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症状症状 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严重时也可危害茎杆和穗部。 典型症状为

14、病部表面附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后期 霉层变为灰色至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有附属丝)。 霉层下面及周围寄主组织褪绿,病叶黄化、卷曲并枯死。 侵染过程:侵染过程:分生孢子落到寄主表面,在相对湿度 65100%和气温 1722 , 约 4 小时就可以萌发;产生芽管和附着胞;进而形成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 的角质层,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形成吸器吸取寄主养料。 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0100%),但在水滴中不萌发; 子囊孢 子只有在饱和湿度下才能形成,高湿下才释放。0.5-30萌发,适温 1020。但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夏季寿命很短。直射阳光抑制分生孢子萌发

15、,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利于发病小麦白粉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 主要危害小麦,还可危害大麦、燕麦、黑麦及雀麦、野黑麦、冰草、鹅观草等 禾本科植物 20 余种。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 越夏:小麦白粉病菌不耐高温。 (1)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 24以下),以分生孢子 和菌丝体在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和安全越夏,在秋季为害秋苗。 病菌传播:分生孢子借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越夏区主要在海拔较高的山区。 (2)在低温干燥地区以闭囊壳混于种子间或在病残体上越夏,成为秋苗发病的 初侵染源。 越冬:秋苗发病后,一般都能越冬(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形式)。越冬的病菌侵

16、染春季的小麦。 再侵染和春季流行:早春气温回升,病菌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 多次再侵染。 潜育期短,再侵染十分频繁,条件适宜,病害可在短期内暴发流行。 防治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主要依靠抗病良种的选育和利用,辅以药剂和栽培防病措施。1 抗病品种的选用和利用: 2 栽培防治 铲除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越夏区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 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 控制种植密度,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减少感病机会; 南方麦区注意开沟排水,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3 药剂防治 使用方法有拌种和生长期喷施。 喷施关键期: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 10%要及时喷药。常用药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生长期使用三唑酮和烯唑醇喷施效 果最好。 国外新近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strobilurins)菌剂。 玉米病害玉米病害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小斑病大小斑病病状比较大小斑病病状比较 指标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病斑形状椭圆形梭形病斑大小小大 同心轮纹23 圈无 霉层颜色灰黑色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