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孝道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45636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恩。。。。孝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感恩。。。。孝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感恩。。。。孝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感恩。。。。孝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感恩。。。。孝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恩。。。。孝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恩。。。。孝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签: 传统孝道青少年感恩教育孝经亲情教育知行结合教育分类:理性思考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 以以传统传统孝道孝道为视为视角角注:本文发表于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 年第 4 期。引用请注明出处:严加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摘要摘要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是传统伦理在继承上出现脱节、家庭教育错位、学校教育手段和评价体系单一、社会价值和舆论导向多元化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可以以传统孝道为视角和切入点,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为家庭、学校和社

2、会在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注入新的内涵和具体内容,在传承传统文化和美德同时,增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关键词键词传统孝道 青少年 感恩教育 孝经 亲情教育 知行结合孝乃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是人们对父母养育之恩进行感谢和回报的具体体现。孝道,即人们行孝的原则,是对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规范性要求,被古人视为一切道德之根本和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准则,成为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将家庭伦理中对父母的孝道转移到社会中,就是对他人和社会恩情的回报,是感恩思想的进一步扩展。因此,就感恩思想的形成过程而言,家庭伦理中对父母长辈的孝道,是一个人感恩意识形成的起点,

3、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对万事万物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热爱,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社会和大自然,促进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但在当前青少年群体中,这种以践行传统伦理价值核心的“孝道”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却被逐渐淡化,替之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对父母恩情的漠视。近年来,一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忘恩、负恩的事件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显现在公众面前,进一步引起我们对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反思。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匮乏,反映出的是我们教育的错位尤其是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反思、挖掘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已成为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课题。一、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一、当前青少

4、年感恩教育现现状状简简述及其感恩缺失的表述及其感恩缺失的表现现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一直遵循“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礼记大学的成才途径,“格物致知”是前提,“修身”是基础,“治国、平天下”是终极目标。可见,以“修身”为重要内核的道德教育在整个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同上。而“修身”的主要内容便是行孝道。就家庭伦理而言,这种以情感为纽带的孝道思想,对一个人感恩意识的形成仍有着积极意义。在“文革”后特别是 1980 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在信息化社会中进行相互碰撞与整合。这本应是文化领域优势互补的

5、契机,却由于我国在对青少年教育中片面强调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传统道德教育(不管这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造成了青少年群体道德的滑坡和感恩意识的缺失。当这些现象通过各种媒体为公众所知时,迅速成为教育界、学术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尽管各界人士都在呼吁要加强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但因多种原因造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一方面,各方面对青少年感恩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呼吁;但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却感到举步维艰,效果亦不尽人意。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成为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中矛盾的焦点。对于传统孝道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也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虽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已经成为共识,但现实中却是批判有

6、余而继承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教育者对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与合理内核的挖掘,使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只停留在表象说教层面,即在道德教育中是自上而下的“你应该怎样”的话语模式,而非“我们应该怎样,为什么要这样”的平等对话与引导。同时,由于近年来我们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颠倒了终极目标与基础的关系,让道德教育陷于空洞说教的惯性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克服,加上教育机制等原因,让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即使一些学校进行的“感恩作业”2的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很难收到长远的效果。青少年感恩心的缺失已成为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它主要表现为感恩意识的缺失和感恩行为的缺失两个大的方面:

7、就感恩意识的缺失而言,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父母抚育恩情的漠视,无反哺意识。对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的人,对父母行孝感恩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前青少年群体中,这种孝心已不多见了,更多的孩子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像父母对他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除了“要钱”之外,平时与父母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更别谈对父母恩情的反哺了。在南京大学公告栏上贴出的“一封心酸父亲的来信”3中,深刻地勾画出当代一些青少年对父母抚育之恩的漠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其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在部分青少年心中,似乎没有什么亲情、友情的概念,有的只是自己庸俗欲望的满

8、足。而一旦周围的一切不能满足其欲望的时候,父母、亲人便成为其宣泄的对象。如“寒碜寒碜我爸爸”、“研究生欲壑难填,声言要踩死父亲”4等事件,凸显出一些大学生亲情的缺失和道德的异化。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连基本的亲情感都没有的人心中,是谈不上什么社会责任感的,在社会中,它表现为对社会帮助的漠视甚至以获取为理所当然。如 2005 年的丛飞事件中,一名受助的大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挂在网上后,打电话质疑重病中的丛飞,认为这让他感到“很没面子”。5又如 2007 年因 “受助不感恩,资助者寒心” 而被取消受助资格的5 名贫困大学生6,还有媒体披露的大学生逃避助学贷款等例子,都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当代一些青少年道德

9、人格的阴暗面感恩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就感恩行为缺失的角度而言,主要体现为认知与现实行为的矛盾。从自我认知角度看,大部分青少年认为应该感恩,认为这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在邓凌关于大学生孝道价值观的开放式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孝道中的精华,其孝道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尊重父母,履行自己对父母的责任,爱父母以及报偿父母”7。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将孝亲观念真正落到实处,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2006 年对本校大学生消费观念和亲情观念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花钱没感觉甚至理所当然、不记得父母生日、从未给父母盛过饭、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与父母联系一次的比

10、例分别为 8.4%、14.6%、13.4%和 16.3%,反映出部分学生亲情观念的淡化,其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在对社会恩情的回馈上,也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这种感恩行为的缺乏,从深层次上分析,是他们仅仅懂得了感恩的相关知识,但并没有内化为个人意识中的一部分,本质上仍然是感恩意识的缺失所致。二、当代青少年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二、当代青少年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与其生长的家庭背景、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首先应弄清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因为感恩教育并非一个新事物,它曾经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如果只一味地探讨那些教条式的条条框框,而不去深挖感恩教

11、育缺失的根源,我们的教育在青少年面前仍然会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或根源),主要表现在:(一)我国(一)我国传统伦传统伦理道德在理道德在历历史史继继承上出承上出现现脱脱节节,使青少年感恩教育失去文,使青少年感恩教育失去文化土壤化土壤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都有其精华和糟粕之分,它之所以能够发展,就在于能够在继承传统优秀文明的基础上,吸取各民族之精华,革除自身之糟粕,为自身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血液。百余年来中国思想文化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在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时忘记了自身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所特有的文明采取了片面误读和否定的态度,让传统伦理道德失去了生长的

12、土壤。这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环境和上层建筑的一些人为因素是分不开的。具体而言,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五四”运动和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另一件是“文化大革命”。就“五四”运动本身而言,即使像“陈独秀和鲁迅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思潮”,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的特殊情况下,“也还具备着相当全面的观念,并未完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明”,“至于蔡元培为代表的宽容和平实的启蒙主义者,就更是在尊重传统文明的基础上,致力于去推动历史的向前迈进。”8亦即,“五四”时期这前后两种不同的启蒙思想思路,都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明。问题在于我们对其的认识,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读,把“科学、理性、工业化、现代化当作欧洲国家垄断的专利”

13、9,从思想意识上从属于西方;同时,又认为“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彻底性”9,将传统思想文化一概否定。这种形式上看问题的倾向,在很长一段时期充斥于人们的头脑。特别是在十年“文革”中,片面否定传统文化思想,造成了“农业文明中的腐朽思想对工业文明长达十年之久的对抗”10,让沉淀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和摧残。“家庭文化的政治化倾向造成了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全盘否定,使传统家庭文化的仁爱美德被削弱、消失,让中国家庭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出现了严重曲折”11。在旧的伦理道德体系被摧残殆尽,新的伦理道德体系还未建立的情况下,加上市场经济中对物质利益的片面向往和追求,人性的欲望不再受到道

14、德伦理规范等软性制约体系的约束,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滑坡。中国传统美德的感恩思想和感恩教育在这大环境中也势必受到影响,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二)家庭中(二)家庭中爱爱的的错错位和感恩教育的不作位和感恩教育的不作为为, ,让让孩子在成孩子在成长过长过程中逐程中逐渐渐以自以自我我为为中心思考中心思考问题问题,潜意,潜意识识中阻碍了其感恩意中阻碍了其感恩意识识的形成的形成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特别是对其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家庭教育的关系极大,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并立的教育体系中起着基础性地位。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样,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

15、成,也是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下逐渐得以实现的,学校和社会只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和补充。但自 1980 年代以来,因众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感恩意识等道德品质的培养逐渐被淡化,基本上只追求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单独注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对社会生活知识和规则的强调,造成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上的严重失衡。其原因有三:其一,独生子女一代直接影响到父母对其的培养观念。作为独生子女,他们几乎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家庭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为其存在服务,这种过分溺爱的结果必然导致孩子们认为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无法也不可能想到对父母和家庭的回报。其二,过重的补偿

16、心理和偏执的教养观,让孩子成为实现父母意愿的工具。由于很多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几乎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在对其教育中不是按照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来培养,而是将其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生活上大包大揽,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其三,传统“荣亲”思想下的片面成才观,让父母在对孩子的培养上只注重成绩而忽视道德的培养。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对我好”,把培养子女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学校,这必然使子女对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淡化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三)学校教育手段和(三)学校教育手段和评评价体系价体系单单一,道德教育一,道德教育错错位与不足,忽位与不足,忽视视了了对对学生的学生的情感和情感和责责任教育任教育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道德规范的灌输,让其能够真正认识、内化为自己意识中的一部分,并在日常生活中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滞后,即使在高唱“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进入大学最终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