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主义的困难与修正策略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3709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2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质主义的困难与修正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本质主义的困难与修正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本质主义的困难与修正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本质主义的困难与修正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本质主义的困难与修正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质主义的困难与修正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质主义的困难与修正策略(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本質主義的困難與修正策略前言S. Kripke 在 70 年代提出以模態詞描繪對象本質的構想,他認為必然屬於對象的性質,就是對象的本質。就本質理論的發展過程而言,此一策略堪稱重要成就,經由 Kripke 的努力,以及模態邏輯的發展,使得本質主義者的理論擁有更堅實的基礎。不過,K. Fine 主張以模態詞描繪本質的策略並不可行(Fine, 1994),換言之,訴諸必然性可以應用在對象的策略,無法用來描繪對象的本質。舉例而言,考慮語句 S:蘇格拉底是個哲學家或不是哲學家,語句 S 顯然是套套句,也就是語句 S 必然為真。如果必然性可以應用在個體上,那麼述詞所描述的性質 P: 是個哲學家或不是哲學

2、家就可以應用在蘇格拉底這個個體,也就是說性質 P: 是個哲學家或不是哲學家是蘇格拉底的本質,這個宣稱顯然是荒謬的。對於模態詞說明的進路的缺點,Fine 和 Gorman 等學者試圖提出新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的特點,就是引進新的概念說明本質 ,也就是試圖將本質化約到其他概念,諸如 Fine 的實質定義,M. Gorman 的說明等。然而,我認為試圖將本質化約到其他概念的努力,對於本質的描繪仍然會遭遇許多反例的挑戰,也就是即使符合實質定義或者說明的例子,該性質仍然不會被視為對象的本質。因此,引進這些概念是否能適當地描繪本質,總是會引起爭議。為了避免這些爭議,我認為提出一個新的策略重新描繪本質至

3、為重要。我的構想來源為 P. Grdenfors 提出的知識變遷模型,嘗試將本質視為原初的概念,並以知識狀態的轉變來描繪本質的概念。此一策略的優勢是無需引進其他概念來描繪本質的概念,只要經由函數的2操作,那麼知識狀態的轉變過程就可以適當地描繪本質的概念。在本篇論文的第一部分,我將首先提出 Kripke 以模態詞說明描繪本質的觀點,並且說明此一進路之所以受到重視的理由。接下來,在論文的第二部份,以 Fine 說明 Keipke 所遭遇的困難,以及 Fine 和 Gorman 所提出的新方案。最後,我將針對 Fine 的進路提出修正,以知識變遷模型描繪本質。、模態詞與本質本質主義者主張對象擁有許多

4、性質。然而,並非所有性質均具備同等地位,有些性質居於較為重要的地位,是對象之所以成為該對象所不可或缺的性質;有些性質則不然,對於該對象而言,即使該性質轉變,也不影響對象之所以為該對象。例如對蘇格拉底而言, 蘇格拉底是一個人的性質,似乎要比蘇格拉底是獅子鼻的性質,來得更重要或者說更具本質性 。根據這個主張,對象的性質可以區分為兩個不同的範疇,即本質(essence) 偶然(accident)兩個範疇。所謂本質性的性質,即為某個對象之所以成為該對象不可或缺的性質;而所謂偶然性性質的特性,即為對某個對象而言,即使此類性質有所改變,仍然不影響該對象成為該對象。這個主張可以溯源自亞里斯多德,因為他在著作

5、中明確指出,可以被定義的對象只有實體,而當我們想要定義某個實體時,就是要找出該實體的本質加以定義。因此,在某個觀點下,除了實體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具有定義和本質。3無疑地,定義就是本質的式子。(Metaphysics 1031a10-12)近三十年來,對於本質主義的辯護策略,以模態詞描繪本質的進路最引人注目,藉由 Kripke 和 Putnam 的努力,此進路得到重大的突破和成就,為了簡單起見,我將此一進路稱為 KP 進路。KP 進路的主要觀點是, 本質的概念可以用模態詞加以描繪,亦即某個性質 P 對於某個對象而言是本質性的性質,若且唯若,對所有的世界 w 及所有對象 o 而言,如果在 w 中的

6、 o 均具有性質 P,則對於所有的世界 w而言,如果 o 存在於 w則在 w中的 o 均具有性質 P 。(Gmez-Torrente, 2006:234)此一說明的特點在於將必然(necessary)應用在對象上,也就是所謂的 de re的用法。如何將必然應用在對象上,必須藉助嚴格指定詞(rigid designator)的建立,當某個名稱用來指涉某個對象時,名稱和對象之間便建立起經驗性的必然關係,此一關係使得這個名稱可以嚴格地指定用來指涉某個對象,更進一步說,一旦這個命名關係建立,在任何可能世界中,此一嚴格指定詞便用來指涉此一對象。例如,當亞里斯多德一詞用來指涉亞里斯多德這個對象, 亞里斯多

7、德這個專名就和亞里斯多的這個對象建立起經驗性的關係,此一關係在每個可能世界中均成立,因此, 亞里斯多德必然指涉亞里斯多德這個對象。KP 進路的最大優勢在於擺脫確定描述詞(definite description)所帶來的困擾,根據確定描述詞的進路1,專名乃是確定描述詞的縮寫,亦即我們可以將專名1此處的確定描述詞進路,始自 Mill 所提對於專名和通名(general names)的觀點,Mill 認為通名 是由特定性質的連言(conjunction)定義,亦即通名的充分必要條件就是一組確定描述詞。羅素更 進一步將專名視為確定描述詞的縮寫,認為專名可以轉譯為確定描述詞,經由轉譯才能正確顯 示其邏

8、輯語句。詳見 Mill, 1834, A System of logic, Book. CH2.及 Russell, 1905.4還原成確定描述詞的形式,便可以決定語句的真假值,而不致產生困惑。但是,對於確定描述詞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必須找到該對象必然具備的特性,然而這個要求是不合理的。例如,若要將亞里斯多德所指涉的對象用柏拉圖的學生或者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取代之,我們可以輕易想像在某個可能世界中, 亞里斯多德所指涉的對象只是市場中的小販,他從未有過任何著作,也不是柏拉圖的學生,更不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那麼不管是柏拉圖的學生或者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都不見得是亞里斯多德所指涉的對象必然具備的特性。

9、如此一來,想要利用確定描述詞成功地指涉對象的目的一定會失敗。然而,KP進路卻能夠避免這個問題,因為亞里斯多德這個專名是通過某個命名過程,假設是亞里斯多德的雙親在亞里斯多德出生時,為他所取的名字,那麼通過此一命名程序, 亞里斯多德和亞里斯多德這個對象,便建立起必然關係,無論亞里斯多德長大是否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是否曾為柏拉圖的學生,都不影響亞里斯多德這個專名和亞里斯多德之間的關係。除了專名和對象之間可以建立此類經驗性的必然關係之外,KP 進路進一步主張,自然類(natural kinds)或者科學中的理論詞彙(theoretical terms)也是嚴格指定詞 。例如, 水 、 黃金等。以我的觀點

10、來看,自然類的詞項遠比一般所想像的更接近專名。包括舊有的通稱名稱(common name)適合用來作為述詞,標示種類或自然類,例如牛、老虎,甚至我認為可以運用到標示自然類的質量名稱,像黃金、水等等。5(Kripke, 1980: 127)Kripke 認為這些自然類的詞彙,也是同樣通過某個命名程序用來指涉自然界的對象,因此這些詞彙和這些對象也就建立起必然關係。通過必然關係,我們可以理解自然類的詞彙所指涉的對象的本質為何,例如, 水是用來指涉化學結構為 H2O 的對象,而黃金就是用來指涉原子中質子數為 79 的對象。換言之,對於某對象之所以為某對象的理解,卽對本質的理解,基本上是理解此對象的模態

11、關係(modality de re)2。不過,如何確定自然類詞彙在命名中所指涉的對象為何?Putnam 提出著名的 Twin Earth 論證來說明自然類辭彙和指涉對象之間的關係。在 Twin Earth 論證中,Putnam 指出自然類詞彙所指涉的對象並非經由心理狀態決定,例如在 Twin Earth 中存在和地球上的水相同功能的液體,也就是對於 Twin Earth 的人而言,這些液體同樣具有解渴、溶劑等功能,假設 Twin Earth的人也將此液體稱為 水 ,而其化學結構式不同於 H2O ,而是 XYZ 。那麼 Twin Earth上的水和地球上的水是否指涉同樣的對象呢?根據 Putna

12、m 的論證,雖然地球上的水和 Twin Earth 上的水所造成的想法和心理狀態沒有區別,但是兩者仍然是不同的,因為其化學結構是不同的,因此,以心理狀態決定指涉的對象是會失敗的。依照 Putnam 的說法,既然自然類詞彙是嚴格指定詞,那麼其指涉的對象必2對於如何理解對象的本質,Kripke 認為是透過經驗的發現,所以命名之初,人們也許不明白 該對象的內在結構,但是經由經驗發現的過程,可以確定該對象的內在結構,換言之就是該對 象的本質。至此,如果不符合內在結構的對象,即使在外表上符合該對象的描述,也不會被歸 類為該對象。例如,類似老虎的大山貓、黃銅之於黃金等。詳見 Kripke, 1980:11

13、5-21.6然具有某些本質。然而,既然不是由心理狀態決定指涉的對象,那麼應該如何說明自然類詞彙能夠成功地指涉對象呢?Putnam 提出了社會分工的想法解決此一問題。當某個人應用自然類詞彙時,所指涉的對象就是具有某種本質的對象,而這些對象具有何種本質是基於社會分工的專業決定的。(Putnam, 1981)例如,當某人用水來指涉某些對象時,他可能不清楚水這個詞彙所指涉的對象的本質為何?但是他用水這個詞彙時,顯然就是要用來指涉化學結構為 H2O 的對象,也許這個人對化學的發展一無所悉,但是很明確的是他應用水這個詞彙,就是要用來指涉化學結構為 H2O 的對象。經由 Kripke 和 Putnam 的努

14、力,本質主義得以具有理論的基礎,因此在近三十年來頗受歡迎。、實質定義、說明KP 進路利用 necessary truth 談論本質主義,根據 KP 進路的主張,模態詞可以用來談論個體,也就是模態詞有 de re 的用法。但是,在 KP 進路出現之前,W. V. Quine 即強烈反對模態詞有 de re 的用法,他堅持模態詞模態詞僅能用於語句,而不能用在個體,即 de dicto 的用法,而沒有 de re 的用法。Quine 強調模態詞的用法,有三個層次是可以接受的,即作為語意述詞(semantical predicate)、陳述句算子(statement operator)及語句算子(se

15、ntence operator),無論那一個層次的用法,都是用來談論語句,而非個體。(Quine, 1966)因此,堅持模態詞只有 de dicto的用法,而沒有 de re 的用法的觀點,通稱為 Quinean 觀點。7Kit Fine 承繼了 Quine 的想法,認為以模態說明要支持本質主義是行不通的。首先,Fine 認為本質主義的主張形式為:(MDR)某個對象具有某種本質,若且唯若,對這個對象而言,必然具有此一性質3。(Fine, 1994:4)(MDR)作為模態說明觀點用來描繪本質的形式,顯示我們能夠理解本質這個概念,便是理解這個對象必然具有的性質。Fine 認為(MDR)是不成立的,

16、他認為如果某個對象具有某種本質,那麼某個對象必然地具有此一性質,這個說法並沒有問題,但是,某個對象必然具有的性質,並不意味著是此對象的本質。如果 Fine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 KP 進路企圖以模態詞說明我們如何理解本質這個概念的目的,顯然是無法達成的。接下來,讓我們看看 Fine 如何論證,某個對象必然具備的性質,並不會被視為此一對象的本質。設想蘇格拉底和只由蘇格拉底這個對象所形成的集合為了清楚起見,將此一集合記為 蘇格拉底 ,從集合論的觀點來看,無疑地蘇格拉底必然屬於 蘇格拉底 ,因為 蘇格拉底 只有一個元素,這個元素就是蘇格拉底。根據(MDR)的判準,既然蘇格拉底必然屬於 蘇格拉底 ,那麼在蘇格拉底的性質中,屬於 蘇格拉底 是蘇格拉底的本質。根據 Fine 的說法,理解某個對象具有何種本質並不需要知道這個對象屬於或者不屬於那個集合,所以,雖然蘇格拉底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