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28721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基于自然质量评价的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摘要摘要第第 1 章章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1 耕地及其利用特点耕地及其利用特点1.1.1 土地与耕地吴传钧,郭焕成在中国土地利用中写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的地域单元,是兼具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复杂综合体。它是由土壤、岩石、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又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一定厚度的立体实体。陈焕伟在土地资源调查中认为土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各种自然资源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同时也包括人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土地是一个系统。土地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

2、约,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各构成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个系统被称为土地系统。肯特(Kent)在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中从法律概念上对土地的定义是:“土地不仅包括地面或土壤,而且也包括附着于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自然长成的,如树、草和木,或者是人工造成的如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所包括范围向上或向下是无限的,以致可以包括地上或地下的每样东西” 。夏明文在土地与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中说:土地是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在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又是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为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从

3、以上各类对土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土地具有以下特点:(1)土地是一种资源,而且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2)土地是一个综合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了一定范围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是具有高度和深度的立体空间。(3)土地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就是说土地离不开人类的影响。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根据我国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标准对土地的划分,耕地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2)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3)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涂和海涂。在上述耕地中还包

4、括南方宽小于 1.0m,北方宽小于 2.0m 的沟、渠、路和田埂。这就是目前我国全国通用的耕地标准。此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对耕地又可具体地划分为下列五种不同类型:(1)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2)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轮作地。望天田也主要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3)水浇地。除水田、菜地之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

5、畦灌和喷灌。(4)旱地。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旱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旱作物。(5)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根据以上对耕地的划分,耕地可以分为三种和五类,但是不管怎么分,耕地最本质的作用还是用于种植,这是耕地跟其他土地最根本的区别。因此只有耕地才是解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等重大事件。1.1.2 耕地利用面临的问题耕地保护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立国安邦的大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均对耕地资源产生了巨大需求,而我国入世又加剧了这种需

6、求,从而使耕地保护的形势严峻。(1)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以农用地转用审批和土地征用为手段,对建设用地的供给实行严格控制。尽管如此,1997 年至 2000 年全国每年因建设占用的耕地仍在 16.33 万 hm2和 20.53 万 hm2之间。客观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用地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目前,我国部分省份已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近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在 WTO 背景下,伴随市场的压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到 2010 年将有 1500 万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40,其中,一部分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业就地转化,另一部分将转

7、向城市;入世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土地的资源功能和资产功能的不断显化,工业、城镇以及基础设施用地量必然进一步扩张。因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耕地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的矛盾将愈加尖锐。(2)生态保护与建设仍需占用。1998 年特大洪水的惨痛教训和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切入点的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使“三退”工作受到重视,1999 年和 2000 年全国因生态退耕占用耕地的面积均以每年翻两番的速度剧增。在 WTO 的背景下,土地生态状况的改善成为地区形象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富足生活的同时,会越来越重视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质量,土地的生态利用意识也将日益深入人心。由于生态

8、环境现状不容乐观,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仍需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3)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潜力相对有限。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国未利用土地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苇地、滩涂、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约 0.67 亿 hm2,其中 60以上分布于干旱少雨区41。由于西部地区土地承载力严重超载,60以上的耕地无灌溉设施,土地开发限制性较强;而基于湿地保护等要求,中部地区的围湖、围河的垦荒规划和东部地区的滩涂开发都应持审慎的态度。因此,在近一段时期内,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潜力与其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之,依据现行的耕地保护理念,一方面,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乃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使耕地保护不堪重负,另一

9、方面,耕地资源的开发整理复垦的潜力相对比较有限,从而导致“耕地占补平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难以落实,耕地保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1.3 耕地利用的发展方向耕地的有效利用对于人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发展趋于稳定就是从种植业的兴起开始的。从有了种植业,人类的生活从游牧式转为了定居式,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种植业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一直以来人类生存发展对于耕地的依赖是其它资源所不可替代的。然而,人类对于耕地的利用方式却在几千年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刀耕火种的利用方式到今天我们逐渐认识到耕地资源的面积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土地伦理学等理论的提出对我们正确认识耕地资源

10、和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了方向。今天,集约利用的方式才是已成为了资源利用的主流,然而从粗放到集约的这个过程却不是一瞬间就能完成的。至今为止,耕地的利用形势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我国,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截至 2005 年 10 月 31 日全国耕地 1220.67 万 hm2,占世界耕地面积的 7%左右;人均耕地大约 0.093hm2,耕地的持续减少是我国现在耕地利用的趋势。鉴于我国耕地利用情况没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土地管理者和土地科学研究者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质量预警制度、耕地保护政策、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等。对于这些方法是否可行以及效果怎么样,学术界虽然还没有一个统

11、一的定论,但是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正努力寻求这条集约利用之路。1.1.4 耕地集约利用的相关问题分析耕地作为农业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具有位置固定性、有限性和地域分异等特点,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它的集约和节约利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向集约利用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粗放利用的情况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转变。本节将就几个与耕地集约利用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1)耕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发展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膨胀,从我国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建设占用耕地的情况非常明显,1997 年至 2000 年全国每年因建设占

12、用的耕地仍在 16.33 万 hm2和 20.53 万 hm2之间。那么如何来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我国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方面是建设用地本身也要讲求集约,从内涵挖潜的角度来缓解建设需求与粮食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近来我国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非常的广泛,积极探索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道路,从政策、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另一个方面就是农用地的集约利用,虽然我们不能牺牲耕地来搞建设,走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但我们也不能为了保护耕地就不顾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提供发展所必须的建设用地,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减少建设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情况下,

13、又允许发展所必需的建设占用。那么,提高农用地、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就是为保障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的有效途径。因此,耕地的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解决协调发展与吃饭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2)耕地集约利用与农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南方丘陵山区,存在结构不合理、供求矛盾突出和产业化落后等问题。以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市来看,以 2004 年为例,农业种植结构较为单一,粮食作物比重普遍偏高,达 77.89%;相应的经济作物比重偏低,为22.11%。在粮食作物中还主要以谷物种植为主,其比重高达 48.49%。但是同时粮食消费的主品种(稻谷、小麦和玉米)不能满足地区粮

14、食需求。稻谷的产量只能满足本地需求量的 97.8%,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分别能满足本地需求 57.78%和 62.56%。对于这种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我国近年来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但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以来,结果并不是很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农业结构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由此看来,仅仅从农业结构本身出发解决结构问题是不完善的,结构的调整必须由内而外的进行。耕地的集约利用就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内在行为。如果耕地的利用实现了集约性,那么耕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就会得到提高,这样就能满足上述农产品供求上的矛盾,而一旦供求矛盾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农地的配置就可以遵循优化配置的一些原则,不管是经济、社会

15、还是生态的原则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土地的优化配置。因此,可以说耕地集约利用是土地优化配置的一个有效的推动因素。通过耕地的集约利用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内在要求,即首先实现供求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结构的优化。1.2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内涵界定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内涵界定我国面临的问题是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低。对耕地而言,此情况更加严峻。粮食安全问题困扰着我们国家土地的利用,前面已经分析了我国耕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农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是历史的巨大车轮,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但土地的利用方式却是可以选择的集约利用土地。然而,对于什么是土地集约利用学术界并

16、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那么,土地集约利用到底包涵了那些层面的意思,学术界都有些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就来进行详细的分析。1.2.1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集约”与“粗放”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英语的“intensive”可以翻译为加强的、集中的、密集的、细致的。由此可以看出,集约利用含有对土地精耕细作,集中耕作,提高利用率的意思。最早提出对土地的集约经营,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此观点是来自于对农业土地利用的研究,他们认为农业土地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然而根据土地肥力原理我们可知,土地存在一个受容力界限,因此集约经营也存在一个合适的度,并非集约利用度越高效果就越好。因此,在土地集约经营研究的基础上兴起了对集约经营的合理度的研究,其中最直接的经典理论就是土地报酬递减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开始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会使得土地的边际收益逐渐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