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0577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二、三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第四、五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主要内容;第六、七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主要是唯物论和辩证法, 第二章是认识论,第三章是唯物史观。 )第一节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和实践一 、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 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的异同:世界观是自发的(只要不是小孩或特殊的

2、病人,人人都有世界观) ,哲学是在自觉的 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人们世界观的提炼、概括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是具体的(一般人 的世界观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具体看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通过抽象的、理论的方式来反 映客观世界的;一般人的世界观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的。2,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从自然界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 别;人又产生了意识意识,从此形成了物质与精神两大类现象,人类的活动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

3、避的最基本问题, 同时也就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思维和存在、意识(精神)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 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依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 答,哲学家分为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摇摆于二者之间的折衷主义 二元论是不存在的,最终会滑向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我们的思维或意识能否反 映存在,或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绝大多少哲学家(所有的唯物主义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 义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是可知论;也有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

4、能性, 或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 (3)为什么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第二,对二者关系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5)世界怎么样?2在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 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

5、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 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3,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物质? (1)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及其对物质概念的认识; 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说成是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直观性) :有的把“水”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由水做成的,等等。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依据对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认识,将原 子理解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也就是把原子说成是物质。 (把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 的物质结构混为一谈,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第三, 格斯认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

6、就是从这一总和中 抽象出来的。 ”这就给我们启发:物质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概 念应该是一种哲学抽象。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从而克 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旧唯物主义把共性与个性混为一谈,把哲学

7、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混为一谈) 。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而且揭示了社 会的物质性。4,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意识同人一样,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三个发展阶段: 由一切物质都有的反应特性(以改变自身或转化为他物来表现,如盒子一捏即扁, 纸烧成灰)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以自身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来表现:植物 的枝叶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向日葵向太阳;根部向有水份的的地层伸展) ; 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8、(猪一听人走动,以为就是要给它喂 食) ;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第二,劳动劳动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器官; 劳动产生了语言; 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语言的发展。3(2)意识的本质: 从它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它的内容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就内容来说,意识是人脑 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所以,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 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

9、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5,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什么是世界的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原(或者本质)的问题。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也就是说,整个 世界,不仅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而且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2)运动与静止 运动: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无论是显著的还是不显著的,都是运动。运动是物运动是物 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 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否则就

10、是形而上学(如电扇。董仲舒“天不变,道也不变” ) ;另一方 面,物质又是一切运动变化过程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则就是唯心主 义(如台风) 。 相对静止: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绝对运动,但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所谓相对静止是 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暂时的。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 行的,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4)社会的物

11、质性: 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 域,就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不仅在自然观是唯 物主义,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也是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又称为“新唯物主义” ,新就 新在社会历史领域。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自身都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也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来 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手、劳动工具是物质;客观对象也是物质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所以,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统一性

12、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基础。4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什么是实践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有目的、有意识的改 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 ) (2)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物质性、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人是物质的,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实 践的手段(工具)都是客观实在的。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

13、活动都离不 开社会的联系;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的内容、性质、 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其中,物质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即: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试验)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人不仅拥有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而且拥有一个主观 的精神世界;不仅拥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而且拥有一个未来的世界。只拥有一个客观的、 现实的物质世界,那是动物界。第一

14、,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 是社会的人。 )第二,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由于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出现了自然界与社会的区分。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两种不同形态。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 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 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所以,马克思说,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在实践中,首先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 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形成一定的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 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 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社会发展的动 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