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_资本_创新_双驱动城市全球科创中心_上海还缺什么_黄微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7005561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_资本_创新_双驱动城市全球科创中心_上海还缺什么_黄微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打造_资本_创新_双驱动城市全球科创中心_上海还缺什么_黄微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打造_资本_创新_双驱动城市全球科创中心_上海还缺什么_黄微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打造_资本_创新_双驱动城市全球科创中心_上海还缺什么_黄微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打造_资本_创新_双驱动城市全球科创中心_上海还缺什么_黄微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打造_资本_创新_双驱动城市全球科创中心_上海还缺什么_黄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_资本_创新_双驱动城市全球科创中心_上海还缺什么_黄微(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侧重资本控制功能的多项国际城市排名中, 上海已稳居全球城市第一集团, 然而在强调创新驱动能力的全球城市评价中, 上海无论在硬创新领域还是软创新领域都存在短板。 尽管具备一定的优势, 与资本驱动能力相比, 上海的创新驱动能力仍显薄弱。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新时期的战略目标, 上海的不足是什么, 还有什么瓶颈必须突破, 有什么经验足以借鉴, 亟待大家正视与探讨!文黄微、 王轩打造 “资本创新” 双驱动城市管太多导致创新活力不足外界对于上海缺乏创新活力的议论由来已久,2008年就曾掀起一场 “为什么上海不出马云” 的大讨论。 如今在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的背景下, 上海正大

2、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也是上海市委今年的“一号课题 “。4月3日、7日,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分别主持召开两个座谈会, 听取各界对于一号课题的建言, 参会者包括来自部分高校、 中央和上海当地科研院所、 央企和本地国企、 外资研发机构、 民营科技企业的负责人以及草根创业者代表。 两个座谈会总共6个小时,大家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讲情况、 提建议, 气氛十分热烈。就在3月26日走访草根创业企业 “足记” 的前一天, 韩正在就今年 “一号课题” 听取各民主党派意见时坦言, “当前上海没有真正形成激发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环境。 ”类似的批评已经耳熟

3、能详。 去年, 韩正曾多次直言, 上海的 “创新创造活力不足” ; 他也曾多次感慨, 互联网时代产业环境瞬息万变, 这样的背景下, 上海的干部显得尤为“不适应” 。“不适应” 的核心, 不仅体现为具体管理技术同新兴业态需求间的脱节, 更在于背后管理思维和观念中存在的陈弊。 外界对上海“创新活力不足” 的诟病, 无外乎几个方面:体制机制限制阻碍创新者 “出头” , 偏重 “高精尖” 轻视草根的扶持方式存在歧视, 创新激励不足, 形式单一, 以及几乎被民间用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有三个层面的内涵需要深刻认识。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 二是科技创新, 三是中心城市。

4、在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的背景下, 上海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也是上海市委今年的“一号课题” 。作口头禅的一句,“政府管得太多” 。对此, 韩正直白表述说: “我们统得太死、管得太死, 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 ” “我们一讲新的东西, 还没研究透的, 就习惯性地先管起来, 一讲到创新项目, 就习惯分钱分物。 ” 他更坦言: “有很多市场主体反映, 政府的普惠还不够, 发 点球 太多。 ” 而上述种种, 都是 “对创新规律的破坏” 。这些判断, 均来自其和 “一号课题” 调研组的实地调研分析。 据微信公众号 “起点创业营” 透露, 韩正在调

5、研中颇为关注创业者在创业、 工作、 生活中遇到的 “痛点、 难点” ,详细询问了起点合伙人查立 “对上海创新创业环境、 创业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看法” 。后者直言, 目前在公司注册和股权变更方面的门槛, “非常不利于早期创业公司的商业方向调整及后续的投融资进程” 。政府要搭建平台、 营造环境可以预见, 在今年5月即将出台的 “科创中心” 建设方案中, 类似问题均可能获得回应。 而就打造科创中心目标而言, “创新创Part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个以软件、 药物和生物为主产业的高科技园区。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联想公司。Special Report 特别报道20 Economy 05 2015 05

6、 2015 Economy 21全球科创中心, 上海还缺什么?攻坚 “一号课题” , 上海如何补短板建全球科创中心在侧重资本控制功能的多项国际城市排名中, 上海已稳居全球城市第一集团, 然而在强调创新驱动能力的全球城市评价中, 上海无论在硬创新领域还是软创新领域都存在短板。 尽管具备一定的优势, 与资本驱动能力相比, 上海的创新驱动能力仍显薄弱。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新时期的战略目标, 上海的不足是什么, 还有什么瓶颈必须突破, 有什么经验足以借鉴, 亟待大家正视与探讨!文黄微、 王轩打造 “资本创新” 双驱动城市管太多导致创新活力不足外界对于上海缺乏创新活力的议论由来已久,

7、2008年就曾掀起一场 “为什么上海不出马云” 的大讨论。 如今在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的背景下, 上海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也是上海市委今年的“一号课题 “。4月3日、7日,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分别主持召开两个座谈会, 听取各界对于一号课题的建言, 参会者包括来自部分高校、 中央和上海当地科研院所、 央企和本地国企、 外资研发机构、 民营科技企业的负责人以及草根创业者代表。 两个座谈会总共6个小时,大家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讲情况、 提建议, 气氛十分热烈。就在3月26日走访草根创业企业 “足记” 的前一天, 韩正在就今年 “一

8、号课题” 听取各民主党派意见时坦言, “当前上海没有真正形成激发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环境。 ”类似的批评已经耳熟能详。 去年, 韩正曾多次直言, 上海的 “创新创造活力不足” ; 他也曾多次感慨, 互联网时代产业环境瞬息万变, 这样的背景下, 上海的干部显得尤为“不适应” 。“不适应” 的核心, 不仅体现为具体管理技术同新兴业态需求间的脱节, 更在于背后管理思维和观念中存在的陈弊。 外界对上海“创新活力不足” 的诟病, 无外乎几个方面:体制机制限制阻碍创新者 “出头” , 偏重 “高精尖” 轻视草根的扶持方式存在歧视, 创新激励不足, 形式单一, 以及几乎被民间用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 建设具

9、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有三个层面的内涵需要深刻认识。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 二是科技创新, 三是中心城市。 在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的背景下, 上海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也是上海市委今年的“一号课题” 。作口头禅的一句,“政府管得太多” 。对此, 韩正直白表述说: “我们统得太死、管得太死, 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 ” “我们一讲新的东西, 还没研究透的, 就习惯性地先管起来, 一讲到创新项目, 就习惯分钱分物。 ” 他更坦言: “有很多市场主体反映, 政府的普惠还不够, 发 点球 太多。 ” 而上述种种, 都是 “对创新规律的破坏

10、” 。这些判断, 均来自其和 “一号课题” 调研组的实地调研分析。 据微信公众号 “起点创业营” 透露, 韩正在调研中颇为关注创业者在创业、 工作、 生活中遇到的 “痛点、 难点” ,详细询问了起点合伙人查立 “对上海创新创业环境、 创业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看法” 。后者直言, 目前在公司注册和股权变更方面的门槛, “非常不利于早期创业公司的商业方向调整及后续的投融资进程” 。政府要搭建平台、 营造环境可以预见, 在今年5月即将出台的 “科创中心” 建设方案中, 类似问题均可能获得回应。 而就打造科创中心目标而言, “创新创Part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个以软件、 药物和生物为主产业的高科技园区。

11、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联想公司。Special Report 特别报道20 Economy 05 2015 05 2015 Economy 21全球科创中心, 上海还缺什么?攻坚 “一号课题” , 上海如何补短板建全球科创中心业环境” 已经逐渐成为 “硬指标” 。 韩正的走访亦旨在说明, “环境好不好, 不是管理部门自己说了算, 该由各类企业、 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来评价。 ”“要充分听取不同市场主体的意见, 而不是关起门来找我们认为的问题。 ” 韩正告诫上海相关职能部门官员, “这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好。 ”“我们建设科创中心, 并不仅限于我们自己要做什么、 打算怎么做, 而是欢迎大家一起参与

12、。 ” 在调研完上海创客中心后, 韩正对上海静安区官员说: “我们要为各方共同参与搭建平台、 营造环境。 ”在韩正看来, 所谓的环境, 需 “使创新、 创意之苗在自然阳光下茁壮成长” 。 这一直是上海的软肋, 也是他期望借科创中心建设之机突破的环节。 至于理念和路径, 韩正说的还是那句老话, 只是加重了语气: “开放! 开放! 再开放! ”与此同时, 要从文化培育、 环境营造、 关键举措、 服务机制等各方面着手深化, 营造“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的氛围。 要围绕增强创新主体的活力, 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 特别是普惠政策, 使各类创新主体真正进入市场, 成为市场主体。韩正说,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

13、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有三个层面的内涵需要深刻认识。 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 这就要求上海站在全球视野思考问题、 参与国际竞争, 既要在尊重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规律的基础上, 吸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也要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和上海实情的路子, 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是科技创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正向世界的中心舞台迈进, 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支持未来发展的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这就需要科技创新。 上海应当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中心城市。 这就要求上海必须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角度谋划各项工作, 始终立足国家战略, 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科创中心的基础和机遇上海作为中

14、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与国际大都市,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改革发展, 在创新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基础和自身的优势条件。在一些学者看来, 上海创新的独特条件和重要基础, 主要包括创新资源的全面性、具有城市群的产业依托、 具有与国际创新资源的融合基础等。与国际、 国内创新中心或创新城市相比, 上海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特点在于, 城市拥有较为全面的创新要素, 尽管水平上参差不齐, 但上海拥有研发、 制造、 销售、 应用、全球要素配置能力等创新链上的几乎所有功能。 这种创新资源的综合性特征及要素的配套能力, 为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基础。 上海与周边长三角城市群长期积淀形成的服务于全球的制造能力,

15、使得上海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的建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区域内具备发达的高端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 较为完善的科技市场和服务环境, 在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以后制度优势的确立、 示范效应以及外溢, 都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机遇。上海本地的研发机构、 跨国企业的研发部门, 与国际资本、 人才、 市场的互动能力较强。 截至去年底, 上海9,700家企业中,1,500家设立了研发机构, 研发人员约10万人。 在沪外资研发中心有379家, 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20多家, 分别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已有70多家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全球性和区域性研发中心, 包括GE、 飞利

16、浦、 陶氏化学、 微软、 英特尔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 将上海作为其全球研发引擎之一。 这是在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 有助于上海形成基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基地的全球研发网络节点功能。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空间转移和网络布局,往往预示着世界科创中心的兴衰趋势, 而上海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说, 一些跨国公司在沪研发机构已从早期的“服务中国” , 发展到 “服务亚太” 或 “服务全球” , 这一反向创新模式成重要趋势。 例如GE上海研发中心是其全球七大研发中心之一; 罗氏制药上海研发中心是其全球五大研发中心之一;AMD落户上海的研发中心,是其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研发机构。软硬创新领域皆存短板人们印象中的 “外资企业重研发, 国内企业轻创新” 现象, 正在渐渐改变。 内外资企业研发机构的上海排行榜中, 无论是研发机构数量、 研发人员、 研发投入、 技术改造支出, 还是有效发明专利数、 创新成果的发表论文数、 注册商标等创新成果指标, 国内企业已略胜一筹。华为、 商飞、 中兴、 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