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002109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 翟学伟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4 期作者简介翟学伟,1960 年生,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内容提要社会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日益为社会学家所关注。本文 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指出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是行动者同社会结构相权 宜的结果。而中国人所讲究的“关系、面子、人情”等则是获得这一结果的具 体途径。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关系、面子、人情”等的内涵及其建立与维护, 作者提出了“个人地位”的概念。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及与社会地位的比较, 可以形成一个解释中国日常真实社会建构的框架。一、引言在中国社会,属于交往范畴的一种既模糊又富特色的说法

2、叫“关系”。众 所周知,在中国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关系”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例如, 近年来的许多实证研究都证明,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育及个人 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关系”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注:参见李路路私营 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 年第 2 期;袁 岳、王欣、张守礼北京外来人口中的三种权威及其影响,载战略与管理 1997 年第 2 期;陈吉元、胡必亮主编当代中国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第 5 章, 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6 年版。),以至西方经济学者在解释华人社会经济现象 时有“关系资本主义”的提法(注:参见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 行为模式,山

3、西经济出版社 1996 年版。)。而对于“关系”的研究,以往 我们过于注重的是宏大的叙事方式,比如“关系”同市场经济、政治腐败、地 方保护主义及法制的关系等,忽略了它的日常性。实际上,恰如这些实证研究 所昭示的,中国社会中的很多大事件和大格局都是以日常行为为基础的。探讨中国人日常行为中的“关系”,我们最常见的词语是“人情”、“面 子”、“报答”等。然而,细究起它们来,我们得到的并不是一个明确而具有 逻辑性的分析框架。譬如“关系”一词内涵之丰富在中国似乎已达到了只能意 会、不能言传的地步。又如“面子”一词自明恩溥(A.Smith )一百年前首次 将其列为中国人的第一特征起(注:亚瑟亨史密斯:中国

4、人的性格, 学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4 页。),其含义也一直令人捉摸不定它既 可以同关系、人情、报等概念相互包含,又同荣誉、虚荣、做戏、形式主义、 光宗耀祖、地位、道德、自尊、礼节等含义纠缠在一起,实在是叫人“不想还 好,一想可就觉得糊涂”(注:鲁迅:说“面子”,见鲁迅全集第 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版。),“举个例子很容易,下个定义却很难” (注: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New York:John day Book ,1935),p.200.)。再如“人情”在儒家经典中的本义是指人的本能 情绪,诸如喜、怒、哀、乐之类,但老

5、百姓却是在亲情和世情的含义上来加以 使用的,例如“做个人情”、“送人情”、“人情债”等(注:翟学伟:中 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载社会学研究1993 年第 4 期。),而这些意思也基本上可以同“报”的含义相类似。大概是基于这些概 念在中国不下定义比下定义还要来得清楚,许多中国学者在研究中放弃了对它 们进行定义而直接使用这些概念。而一旦这一文化背景不存在,它们就会变得 难以解读。许多西方学者在其有关研究中论及中国的“关系”时,只好用拼音, 而不是相应的意译,如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 等来表示 它的含义,因为似乎没有哪个英文词

6、语可以准确地表达它所特有的意义。这从 一个方面表明,关于中国人交往和“关系”的研究一直缺乏一个能将这些概念 界定清楚并将其整合起来的研究范式(注: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 经济行为模式,第 35 页。),致使目前很多研究成果显得零碎且分散,构 不成对中国人交往形态的整体解释。本文想借一个概念的建立而引导出对中国 日常社会建构和运作的理论性探讨,以期能使其成为一个解释中国人的关系构 成及其运行机制的有效分析框架。二、原有概念框架的检讨与研究假设在西方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中,表达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角色。许 多社会学家都认为,通过对角色的分析可以解释社会的建构和运作原理。围绕 角色概念的丰富

7、含义,社会学相应地发展出三种理论范式:(一)结构角色理 论。自林顿(R.Linton)在 30 年代提出角色是地位的动态体现起(注:详见 R.Linton,The Study of Man,(New York:Appleton ,1936)。),这一 看法被许多社会学家所接受(注:参见乔纳森H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第 4 编,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后来,布劳(P.Blau)用结构主义 的观点对它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研究。布劳认为,社会角色就是社会位置,而社 会结构就是社会位置的分布,这种分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用数量表现 的事实。社会位置可分为两类:类别参数和等级参数。前者如人

8、的性别、民族、 职业、住所等;后者如教育、声望、财富、权力、年龄等。人们在社会上的角 色和地位的分化,相应产生出社会的异质性和不平等,由此对社会整合产生影 响(注:彼特布劳:不平等与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二)角色过程理论。源自乔治米德(G.Mead)开创的社会行为主义, 后相继衍化为符号互动论、社会角色理论等。这个框架预设了社会先于个体, 而个体通过社会化从自我中逐渐分离出一个外化的自我来顺应这个社会,结果 这种顺应外化为符合他人期待的社会角色。(三)角色表演理论。由于受马克 斯韦伯(M.Weber )的理解社会学和舒茨(A.Schutz)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影 响,

9、加芬克尔(H.Garfinkel)的日常方法论与戈夫曼(E.Goffman )的戏剧理 论分别提出了互动双方的假定、理解和表演者自我呈现的策略。以上三种理论 范式虽有自身的解释优势,却也有各自的不足。如结构角色理论把社会看得太 有秩序,以致于把个体的行为看成是一种相应的机械反应;角色过程理论把个 人扮演角色看做是对他人期待的顺应,结果也只暗示了个人适应社会的那一面;而以角色的主观性为起点的社会学理论完全把社会交还给了个人的意识及自我 或表演的策略,忽略了超越个体之上的社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以上研究范 式上的对立导致了吉登斯(A.Giddens )、布尔迪厄(P.Bourdieu)等一些社 会

10、学家的新方法论。前者提出了社会建构的两重性问题(注:详见 A.吉登斯 论社会学方法新规,载天涯1997 年第 5 期,第 156157 页;社会 的构成,三联书店 1998 年版。),后者提出了“实践性”与“习性”(注: 详见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实 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年版。)等概念,其 目的都在于说明行动者(agency)与社会结构(structure )之间的作用与反 作用关系。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出现的这一新理路源于当代西方社会学 家希冀在这种对立性之间找到一种认识社会的新途径,但这种努力仅仅是理论 上的,而且在

11、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对已有理论缺陷的思考。中国社会的建构方式不同于西方,中国社会不是以类乎个人与社会、制度 与非制度这样一种二元的方式建构起来的,上述种种西方社会学理论无法涵盖 中国社会的经验事实。就拿社会互动中医生给病人看病这件小事来看,在原有 角色框架中不过是治疗与被治疗的角色关系,只不过各家解释的角度和侧重点 不同而已;即使按新的框架,也是围绕这种关系来解释其中的个人与结构对关 系建立上的相互作用。但中国人看病时最常见的现象是病人总希望能同医生建 立一种个人的或特殊的关系,结果送红包或托人关照等行为在中国社会就相当 普遍。又如师生关系无论用上述哪种理论来看,也不过是一种教与学的角色关 系,但

12、中国的许多学生家长都明白一个心照不宣的道理,即尽量动用各自的资 源,如请客、送礼、帮忙办事等来为孩子的班主任和主课教师服务,以求得老 师对自己孩子的特别待遇。这些现象,用前述种种理论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解 释。有鉴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中国社会关系的研究来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在形成本文的分析框架之前,我根据中国社会的一些经验事实,首先假设: 一个真实社会的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是一个自主的行动者与社 会规范结构相权宜的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个体无形或被迫接受社会先于自 己的那些社会角色和社会位置,而在相应规范的制约下又打算有自己的意图要 表现时,他会采

13、取一种同社会结构相变通或相权衡的行为方式来行动。这时的 社会个体关注的问题是他如何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图或计策同外在规范调适起来, 即既能在行动的边界上不违反形式上的合理性,又能实现自己主观策略性的介 入,从而造成一种形式上的名实相符和实际上名实分离的结果(注:参见翟学 伟“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从普遍主义到特殊主义,载社会学研究 1997 年第 3 期。)。关于这一点,许多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经验性地感 受到,所谓“打擦边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均可视为对这类现象的 描述。仍举医生给病人看病为例,按照我的这个假定,如果医生和病人之间通 过送红包或他人关照建立了特殊“关系”的话,那么其形式上

14、仍然是医生依据 病情开药,但策略上可以变成病人要求医生开他所要的药或同此病无关的药甚 至其他东西(如补品)。根据这一假设,我认为权宜出来的真实社会的建构不 宜像西方社会学那样采用二元划分的方法,如制度和非制度、结构和行动者、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等等,也不能简单地用新西方社会学理论来硬套,因为这里 存在一个西方已有的理论无法涵盖的运作空间及其规则。这些空间及其规则的特点是可以在个体受制于社会角色及其规范法则的前提下为个人行动上的自主 与机智提供条件。可以认为,任何一种真实社会在建构中多少都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本文 只对中国人的有关行为进行研究。三、一个概念的提出要想在社会学意义上揭示中国社会建构的

15、本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能提 出一个既能被现在社会学所接受(即具有学术性、通用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又能把那些失去的运作空间和规则找回来的概念。从上节的假定出发,我认为这里要提出的概念应当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口 语,并且必须使之同角色概念和儒家伦理概念相整合。上面提到的面子、人情 等日常生活概念很好地概括了行动者和社会结构相权宜的现象(注:详见 Hu,Hsien Chin,“The Concept of Fac “,in American Anthropology,46(1944);Yang,Lian-sheng,“The Concept of Baoasa Basis for Social

16、 Relationships in China“,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J.K.Fairbank(eds.)(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7);黄光国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见黄光国编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台 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8 年版。),只不过由于没有经过学术处理,才产生了种 种问题。下面我来尝试做此工作。我认为,人情和关系是面子派生出来的两个概念(“报”隐藏在这三个概 念当中),因为根据人情和关系这两个概念的日常含义,我们在经验上发现它 们的有无或中断是因一个人有没有面子引起的,换句话说,中国人在社会互动 的时候一般不会同没有面子的人讲什么人情和关系,即使要讲的话,也要看在 另一个人的面子上(注:详见翟学伟面子人情关系网,河南人民出版 社 1994 年版。)。虽然中国人客观地处在血缘、地缘或其他关系之中,但不 是凡有此类关系的人就都有面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