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与学生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002051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21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情分析与学生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学情分析与学生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学情分析与学生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学情分析与学生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学情分析与学生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情分析与学生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情分析与学生研究(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情分析与学生研究p学情分析个案研究p散步七上p背影八上p老王八上p海燕八下p故乡九上散步人教版与北京版编写比较p北京版:放在第一单元,其他文章还有背影风筝 拥你入睡p人教版:放在第五单元,其他文章还有风筝羚羊 木雕诗两首世说新语单元活动是主题是家p共同点:都放在学生初入中学的第一个学期内,放在亲 情家庭单元p差别:北京版在编写中除了注重题材相近外,还将具体 的能力点作为教学内容明确写出来。单元后的单元学习 也是围绕能力目标而不是主题目标来进行。p人教版:在单元提示中强调主题,但能力训练比较模糊 :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积累借鉴写法。 但积累什么,借鉴什么都没有具体说。p北京版:单元

2、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整体感知文 章的大意。p什么是整体感知课文?单元综合学习中对此作了一小段的 说明:首先需要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知道 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有一个 思考过程的,而且是有规律可循的。本单元是叙事散文 ,要读懂这样的课文,首先要把握文章所写的事,凡事 都有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事情的原委,多半也就明白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缘何而发了,这就是整体感知散 文,把握大意的基本规律。整体感知,把握大意是读懂 文章的开始。p从教材编者的角度来看:北京版编者是想用一组 组的同类文章让学生从中把握规律。在初一上下 册中,基本以叙述文体为主,把握叙述文体的主

3、旨,是教学的重点,将叙述文体分为几类:记人 、记事、写景、写物p这个单元的特殊意义在于:p体现小初衔接的语文能力点p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着重点首先是读懂文章,读懂文章的最关键的环节首先是p知道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p什么是基本阅读能力?p读懂文章是什么意思?p读者是怎样阅读的?(阅读的过程是怎样的?)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对阅读的研究p章熊先生对确立现代阅读观念的贡献p由 “阅读是写作的附庸”这一传统观念转变为“阅读具有 独立的语言能力”的现代阅读观念 p但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传统阅读观的痕迹:p运用文章学的工作概念来解读文本p读写结合训练中对阅读内容的机械模仿p章熊先生概括出阅读理解的层

4、次模式:p复述性理解p解释性理解 p评价性理解p创造性理解p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项目(PIRLS)对阅读的 全球性共识(香港 谢锡金2005)p 阅读理解能力按阅读构成过程划分为四个层次p寻找明显讯息字面意思的理解p直接推论(联系性推论、联想性推论)隐含信息的 理解p综合并解释篇章(主旨、层次组织、图式结构)p评价篇章内容及语言形式p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说明中对阅读的规定p背后的框架是现代的阅读观,高考阅读延伸题更 显示出对全程阅读的考察(评价)并指示出阅读 自身有专门的写作要求,而不再为写作服务。字面信息的 理解隐含信息的推断篇章的 综合语言内 容与形 式的评 价事实我不是聋子 !概念听见

5、了,但不满意思维 方法 态度上下文推断 联想 反省思维、求实的态 度从学生语言发展角度看不同阶段散文阅读的学习难 点p1母语教育的三个不同的层次p日本西尾实:母语教育应当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p第一是“说听言语生活领域”,称之为“地盘领域”,这个阶段在学前 完成;p第二是“用文字表达的语言的领域”,称之为“读写语言生活的领域” ,这个阶段大约在小学到初中完成;第三是“哲学性、科学性、艺 术性的读写语言生活领域”,称之为“文化语言生活领域”,这个阶 段要到高中以上,有可能一生都在学习。 p艾略特曾经评论说,诗人的逻辑与科学家的逻辑虽然在安排的方式 上有所不同,但它与科学家的逻辑同样严密。意象的设置

6、需要和论 点的设置同样多的基本的脑力劳动”。科学家的逻辑,需要对某个命 题或定律的含义与另一个命题含义之间的联系十分敏感。而诗人的 逻辑则主要表现为对词汇含义之间细微差别的敏感性,表现为某个 词汇对于含义相近词汇来说,暗示的和排除的意思是什么。一个人 如果不掌握逻辑推理的规律,他就不可能成为科学家;同样,一个 人若对语言内涵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敏感性,也不能成为一名诗人 。p日常生活语言与科学性、艺术性语言的差别p科学语言总的特点是直,以记述为主要功能;文学语言特点是模糊 而特别,表现为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总的特点是曲,功能以表 现为主。从日常语言衍生的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总是在言语实践中 不断

7、反哺日常语言,使之更加丰富、准确、生动。p口语向书面语过渡带来的难度p脱离言语的声音和交谈者书面语区别于口语 的这两个特点是造成学生掌握书面语的最大困难 ,其困难程度相当于抽象思维之于直观思维、代 数之于算术。p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p由于受“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9-11岁阶段儿童的推理处于混沌状 态,从混沌状态进行推理“不是从逻辑的分析推论出来的,而是用主 观的比较,想象出来的。”1儿童的这种思维水平与理解文章隐含 信息所需要的思维水平的差距,是造成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阅读障 碍。是最迫切的学习需求。p 1 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教育 出版社,1980,第163页p

8、关于为了理解而进行的阅读的隐喻p读者像一个侦探,寻找线索与证据,最终还原案 情。p后窗散步一文的学情分析p为什么要做学情分析?p学情分析的目的了解学生自读的情况下能读懂的是什么 ?读不懂的又是什么?(即学生原初的学习基础)与教 学目标(即知道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之间的差距是什么。p为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即为教什么提供实证的依据。 维果茨基:教学就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就 是学生现实的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 的区域。在阅读方面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独立阅读的 水平与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达到的阅读水平,二者之 间的差距。 p本案例学情调研分析来自顺义张红

9、香老师p学生调研的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 简洁的话概括。在认真自读课文后,将回答写在 纸上交给老师。p调研方法:书面调查法。p收到学生的答案后,教师做出整理与分析p1)我 我母亲 妻子儿子散步p2)我和儿子、母亲、妻子在田野里散步p3)初春田野,一家人散步p4)我们在田野散步,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p5)一家人在一起散步,体现了浓浓的亲情。 p6)我们一家人去散步,走着走着,出现了分歧,最后我 们走了小路。感觉就是整个世界。p7)我和家人去散步,发生分歧,后来还是走大路。我背 母亲,妻子背儿子。p8)我们一家人带着不爱活动的奶奶去散步,在途中,孙 子和奶奶因为各自想走的路而发生

10、了分歧,但最后还是 奶奶让着孙子走他想走的路。p9)我的一家出来散步。我的母亲要去大路,我的儿子要 走小路,我决定要走大路,我的母亲最后走小路,我觉 得我的责任很重。p以上是班级里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回答,请你判 断一下哪些学生回答得较好,哪些回答得不好。 为什么?p本题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并考查 学生能否用简单的话进行概括。p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很多学生没有抓住这篇文章 的关键内容,即事件的过程与结果,并用关键词 进行描述。p初春,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奶奶和小孙子在走 大路还是走小路上发生了分歧,我“决定顺从母 亲,走大路,但母亲还是依从了孙子,改变主意 ,走了小路。最后,全家人选择

11、走了小路,在不 好走的地方,”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 。p要概括清楚这段事件,一定要抓住分歧与分歧是 如何解决这一关键。p学生在初读时只是感性的理解,接下来的教学需 要提升学生对上述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合理表达, 要求学生反复理性的阅读,即围绕他们一家人是 怎样解决这个分歧来读,在读中思考最终和谐解 决这件事背后这一家人:“我”母亲妻子儿子遵循 了什么原则?p全家人都为对方着想,尊重对方的选择。这是和 谐的关键。p对关于概括事件的要素法的评价p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p最难操作的是事件,不同的文章,事件不同,学 生难以掌握。p新研究的引入:叙事文体故事的结构:p如何帮助学生建立

12、整体把握篇章的策略p1叙述文篇章图式的建构p记叙文的图式结构:文章的内容与内容的组织方式,常 取决于文章的目的或功能;功能相同的文章,内容的组 织方式也相似;读者把握文章的文类结构,在阅读相关 类型的文章时,运用文类结构衔接,连续文章内容,有 助理解文章主题和要旨。p1叙事式故事图式:p背景:介绍故事发展的时空和人物,一方面让读者藉此建立与 真实生活对应的情境,另方面也为故事的目的(或问题)设定 了条件。1-3段是背景的介绍;范爱农徐锡麟遇刺事件日 本留学生背景p目的:(或问题)是故事的核心,故事主要人物或者希望达成 某个目的,或者不满当下的现况,希望改变当下状况中存在的 问题。理解故事,首先

13、就是能了解主角在故事中所要达成的目 的或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故事发展的动机。(包含冲突、矛 盾、对立)p方法:(或解决)p结果:交待主角能否成功达成或解决问题,以收束故事。成功 抑或失败透露他所用的方法是否适当,以及方法背后的世界观 是否正确,读者把故事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之中,并藉此解 释故事的主题。p学生调研问题2:p这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p在第一个问题中有几个学生谈到p浓浓的亲情p我的责任p这是学生初读时的感受。但还太笼统,不太具体 。p自读情况下学生读出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p27人 仔细做事p孝顺 春天的美好p亲情 谦虚(谦让?)p互敬互爱p尊老爱幼p母爱、疼爱p温暖、快

14、乐、和谐,那么连绵不断的爱。p这道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文章主旨(作者为什么要写 这篇文章?意图是什么?)的把握,从学生的答题情况 看,有大部分学生理解到了家庭的和睦,母子祖孙夫妻 之间的和谐与亲情。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回答不靠谱,有 一位学生回答较全面,谈到连绵不断的爱。但几乎全班 同学都没有读出来的是:p1文中“我”作为中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p2文中“我”对生命的感悟p3将两者综合起来:中人年在延续生命这一责任与使命的 感悟与认识。p学生调研问题3:p这篇文章你不懂的地方是什么?p共性的问题:p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 界? p个别的问题:p杜新宇:题目为散步,为什么文中写的

15、是景呢?p这道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难点。本 文学生阅读的难点很集中,就是对课文中关键句 的理解,但是有一位同学的问题很值得注意,即 文章为什么写景色。追溯这名学生每个问题的回 答,这个同学的关注点都是写景。所以对于这个 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p问题1:文章写了什么事?p杜新宇: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 儿子。p问题2:作者表现的是什么?p杜新宇:初春的风景是多么美丽。p问题3:你喜欢的语句是什么?p杜新宇: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 铺着,有的浓,有的淡。很美丽,自然。p问题4:你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p杜新宇:题目为散步,为什么文中写的是景

16、呢?p在此基础上,我们思考:教学中要做的事就是:p怎样让学生读出上述没有读出来的意义呢?p教师的作为是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突破学生的 阅读难点。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p针对这个班学情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提 炼出本课的教学内容:p教学目标:p能力:通过探寻本课的主旨,把握解读叙事散文 阅读规律的能力。p方法:探寻叙事散文主旨的几种策略与方法p情感:对亲情的理解与体验。p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设计p1完整了解本文事件的发展过程,并简洁的表述 出来。(复述-反复揣摩文字-修改润色表述语言 )p2通过挖掘事件背后蕴含的意义、细节描写(景 色)与主旨的关系、关注“我”;含义深刻的句子 与主旨的关系这四个角度来深入理解本文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问题 )p3(拓展)对文章内容与语言等表达形式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