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期末试题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6997760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期末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二语文期末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二语文期末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二语文期末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二语文期末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期末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期末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语文期末试题 一、 积累与运用(20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镂( )空 寂寞( )浅尝辄( )止 伛偻( ) 2、下列成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将正确的字写在横线上:(2分) 巧妙绝伦 自出新裁 呕心沥血 丰功伟绩 中流砥柱 忘自尊大 世外桃园 声色具厉3、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答:【 】(2分) A 今年“五一“文化消费成为假日经济的黑马。(黑马:指出人意料的获胜者。)D “豆腐渣“工程往往是腐败的孪生兄弟。 (豆腐渣:指质量差。) C民办高校争吃“教育蛋糕“。 (蛋糕:喻经济利益。)D小轿车的车价会不会高台跳水? (跳水:一项水上体育运动项目。) 4、

2、下面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鲁智深 - 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 - 大闹天宫C诸葛亮 - 三顾茅庐D刘姥姥 - 进大观园 5、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4分)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能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 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初二语文第1页(共8页) 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_; _。6、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请你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拟一条警示标语,劝告人们不要在公共 场所吸烟。要求:语言简练、得体,让人易于接受,不超过20个字。(2分) 7、诗

3、词名句填空:(6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_。(李白行路难其一) B、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代落花立言,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诗句是: , 。 D、清代诗人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中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句子: , ! 。 E、下列诗句表现的自然季节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入且无。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 文言文阅读(15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

4、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尝求古仁人之心 ( ) ( ) 或异二者之为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初二语文第2页(共8页)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微斯人, 吾谁与归? 3、文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1分)4、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表达作者政治抱 负的句子是 。(2 分)5、与“进“与“退“相照应的句子是: ,。(2 分)6、面对现

5、实生活,联系自己实际,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忧乐观?请说说。(2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a)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议论文阅读:(16分) (1)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2)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初二语文第3页(共8页)上的懒惰。(3)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4)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 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5)在不断的发问和

6、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 来。(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7)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 -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8)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知道一 千多年前著者的思想。(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 也a、常常修理正书中的学说b、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c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d、常常抱 怀疑的态度: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完善的学说产生。(10)古往今来科学上的新的发明, 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 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

7、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文中划线的句子,正确顺序应是( )(1)abdc (2)acdb (3)cbad (4)dcba 2、第(1)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 ,本段的论点是 。 3、第(6)在文中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 A、 被(7)(8)句所证明,是(7)(8)句的论点B、 承上启下,使论证过程更完整,更有说服力 C、 在文中领起新的一层,文章从此转入正面论述 D、 领起(7)(8)句,以事实证明本段论点4、对第(11)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主要分析了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原因 B、 批判了墨守前人旧说的人,指出其对人类文化进步的危害 C、 倡导在学术和文

8、化上的新发明、新进步 D、倡导学者要有怀疑精神 初二语文第4页(共8页)5、第(2)(3)(4)(5)句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中(2)(3)句是从反面论证;(4)(5)句是从 面论证;(7)(8)句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6、文中写戴震是为了证明 。7、(3)句中的“这样“和(9)句的“这样“分别是指 、 。8、有人说,我们国内的教育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有问题,西方国家的教育把没有问题 的孩子教得有问题。对这一说法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回答。 。(二) 说明文阅读-食物从何处来:(7分) (1) 一粒种子能成长参天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大鱼。它们的体重增大 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 a 。一

9、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 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1400大卡的能量。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 从哪里来? (2) 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 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它们既能构成躯 体,又能在呼吸时被氧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 b 的,而且 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3)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 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初二语文第

10、5页(共8页) (4) 另一类叫异养。所有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 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1、在文中横线上选择词语:a线上( ) 构成、组成、合成、组合 b线上( ) 必须、需要、必需、必要2、 这几段文字所说明的内容是什么?3、 文中加点的“它们“是指: 文中加方框的“它们“是指:4、(2)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三种)。 5、“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这个句子中的“一切“表明( ) A、 范围有点广,不少的生物都需要食物 B、 范围很广,所有的生物都需要食物 C、 程度深,生物十分需要食物 D、 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大量的食物6、人为什么属于异养型?请用简明的话说出:。(三)

11、课外阅读- 春 风 老舍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 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 初二语文第6页(共8页)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 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 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 1/2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 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

12、。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 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 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 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所谓春风,似乎应当 。可是,济南与青岛 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 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 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 愁浪。 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

13、些希望。整夜的大 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 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 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 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 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 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 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千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 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 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 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此文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1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初二语文第7页(共8页)相同点:不同点: 2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 来进行具体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