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月考2卷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991205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月考2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0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月考2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0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月考2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0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月考2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0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月考2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月考2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月考2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02010 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月考(二)试卷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月考(二)试卷一、文言文(一)默写:1、一陂春水绕花身,_。2、浩荡清淮天共流,_。3、古人学问无遗力,_。纸上得来终觉浅, 。 4、_,此日中流自在行。 5、泠泠七弦上,_。6、自把玉钗敲彻竹, 。7、问与学, 。8、幼儿学者, ,老而学者, 。9、譬如平地, , ,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 10、思而不学则殆 11、不耻下问 12、以济功业 13、非问无以广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1422 题“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14、 按要求填空。上文节选自_,作者是_(朝代)的_,号简斋,又号_。 15、下面句

3、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A.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B.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C. 子孙弃者无论焉 D. 若业为吾所有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班级_姓名_学号_2例:若业为吾所有A. 非独书为然 B.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C. 为一说,使与书俱 D. 而身为宋国笑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汗牛塞屋 姑俟异日观 1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9、课文为了论证“_”这一观点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家贫难致” 时“有所览辄省记”;还有 、 两例也是如此。20、上文为了证明论点运用的反面事例是: 21、作者向黄生

4、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 22、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_,写出 2 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2326 题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5、。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23 、选文作者 ,号 。 代 家、 家。32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方寸无多 读易至韦编三绝 25、文章第二段所列举的事例是: ,说明 ,说明 ,说明 26、本文第三段以 为例,说明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730 题求知之道张潮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只知其一,唯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上也;只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

6、者,次也;只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只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2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复求知其二者 恶人言有其二者2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只知其一,唯恐不止其一 29、文中首句“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的作用是 30、作者在文中肯定的求知之道是 ,最反对的态度是 (用原句填写) 二、现代文(4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135 题(20 分)点燃一个冬天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盖天铺地的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 8 点还没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枯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的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的起床了。女人望天

7、,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的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渡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4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

8、,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女人在一边默默的看着。半响,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的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

9、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的说。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跟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女人问。孙老师放下柴禾,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哔哔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可我们没有煤了,

10、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21)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22)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23)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24)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25)门口,齐刷刷的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5正一个接一个的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26)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

11、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27)原来(28)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29)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看了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30)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的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31、第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1) (2) 32、第段中说“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 ,为什么第段中“这天晚上”女人就说“我们没有煤了”了呢?答: 33、第(21)段中的划线句“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 3

1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老师为学生做的两件事:(1) (2) 35、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含义是(1) (2)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3642 题(20 分)为文第一要激动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你可以在学识、技巧各方面已有足够的准备,但是没有一个契机,它还是不能成文。就像一座火山,它可能百年千年才喷一次,也可能永远地怀抱岩浆,沉默不语。 文章之有激动和无激动大不一样。有激动为真文章,能感到作者想说话,说真话,读者就有新感觉,新启发。无激动,作者所含必抄袭,必重复,必说教,读来令人心烦生厌。无激动之文有四种。一是新手学而为文,比如学生作文。这时作者的主要目标在掌握文字技巧,训练对文字的

13、驾驭能力,文字通顺皆可,重在掌握形式,还不能以气贯文,所以也多找不到什么激动之情。二是外行为文。有一部分人并不是当作家的料,但是对写作十分爱好,十分投入,而且自以为找到了感觉,自我陶醉,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地写。实际上他是在照样画葫芦。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找到那个激动点,没有找到进山的路。三是匠人原地踏步为文。有的人确实写过几篇成名作,但是再找不到新突破,又不甘心被人忘掉,就在自己原有的高度上不断重复,上不到大师这个台阶。四是老手敷衍为文。文章写多了就累人,名家也难篇篇激动,老手在为文债所逼时也会敷衍为文,并不去动真6情。就像一个名演员,一生总演这一出戏,也有腻的时候,要他场场激动受不了。这四种人,第一二种是根本不知道为文要激动;第三种是丢失了激动;第四种是懒得激动。 为文为什么要激动?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