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题错答简析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989576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题错答简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8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题错答简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8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题错答简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8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题错答简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8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题错答简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题错答简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题错答简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上海春季高考古诗题错答简析春考的古诗阅读欣赏题难度并不大,但是学生的解答却依然存在较大问题,得分率较低。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分析。 试题如下试题如下 步入衡山 范成大应有人家住隔溪,绿荫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注散诞:逍遥自在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_。 (1分)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B、在描绘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D、四周乌

2、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4分)阅读古诗,必须弄清作者写景抒情的脉络层次,把握总体的情调(感情色彩) ,理解句子的意思(表层和深层)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明确作者运用的手法及作用。范成大的这首诗,前四句写山中所见所闻;颈联写丝雨忽来,更添韵味;尾联抒发情感,由“散诞闲身信马蹄”一句,可以确定作者游衡山的心情是自在愉快的。这样,我们就把握了要旨,确定了解题的大方向。 具体答题时,必须仔细审题(包括选择题的选项) ,严格遵循题目要求,或简明精确地阐述,或准确无误地选择。例如第1题中的“依据” ,表明必须是“人家”的必备条件;第2题中的“最恰当”表

3、示其中的选项不一定全是错的,此题在排除了错误项之后,还应有“最佳”选择。如果以上两方面失误,或者有偏差,那么解题就难免出错。第1小题并不难,但学生还是出错。不少人答成:闻鸡,松根,竹笋。其实,能够确实说明“人家”的只有“闻鸡” 。松根、竹笋都不是推定的必要条件,而是作者看到的山中景象。如此答题,表明答题者并没有真正读懂。其实第二句就是对第一句的直接解说。第2题选择其实也不难,D 项中的“山道泥泞”显然和“不成泥”相背, “游兴索然”和全诗的基调也相反,立即可以排除,所以错选 D 项的基本没有。但是错选 A 和 C 的却很多,其原因主要在于不知道“颈联”在律诗(五律、七律)中的作用是“转” ,即

4、由“起”(首联) 、 “承” (颔联)转向“合” (尾联)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主题。其次,对选项未能仔细分析。A、C 两项的判断其实是有交错重合的,表达的意思是相承的,所以难以舍此取彼。只有 B 项既概括了 A、C 的意思,又体现了颈联“转”的作用,因此应该选择 B 项。要解答好第3题,首先必须仔细推敲字词,明白各句的意思;其次必须回答全面,不能偏失。然而。不少学生没有读懂,就凭感觉臆断,生搬硬套,写下诸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之类的套话,或者只回答“表现了作者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 。究其原因,一是不知道“骑吹”的意思,二是只看到后一句而疏忽了第一句。“

5、骑吹”是指出行时的前呼后拥、鼓角迎送,这种待遇一般是只有官员才能享受的;而“骑吹”又是喧闹(喧嚣)的;所以“骑吹”代指官场生活的喧嚣。 “更无”的意思是进入衡山,再也没有“骑吹”了,即摆脱了喧闹烦心的官场(世俗)生活的羁绊干扰;所以作者才“散诞闲身信马蹄” ,深深体味到了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情趣。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尾联表现了作者对喧嚣的官场(世俗)生活的厌弃,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由此看来,懂得古诗的“起、承、转、合” ,把握作者的思路;懂得古诗抒情言志的基本方法,作出具体合理的赏析;推敲字词,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作者描绘的景象,体会作品情感基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细审清题目要求,考

6、虑全面, “对症下药” ;以及对照原诗,准确辨析选项正误;对于解答诗词类试题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多加研究和训练,尽快提高古诗词的阅读分析能力。2007年春季高考( (四四)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_-1614_-16题。题。(8(8分分) )梦寻梅梦寻梅方岳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注金貂是汉代的官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14诗中显示“隐者家”特征的事物和场景有“黄叶拥篱” 、 、 。(2分)答案:(2分)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答对一空给1分,答对两空给2分)细

7、解:方岳,南宋诗人,字巨山,号秋崖,新安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曾为文学掌教,后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权要史嵩之、丁大全、贾似道诸人,终生仕途失意。工于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质朴自然。中国文人历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幽之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诗人顺着野径,沿着沙岸,骑着瘦马,历经艰辛,来到一个山嘴,突然就看到梅花了。那梅花虽然只有“三四花” ,却更显得神清骨秀,高洁幽芳,这是梅的风骨,也是隐士的气节

8、。诗人“寻梅” ,就是寻隐逸的生活。虽生活在蓬茅下,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虽然这只是作者的一个梦,但梦给他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也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解题指津:“隐者家”的环境是幽静的,生活是恬淡自在的, “黄叶拥篱” “野径深藏” “埋药草” “青灯煨芋” “话桑麻”等都体现了这种特征。15围绕“寻梅” ,颔联前句表现了寻梅的 ,后句突出了得梅的 。(2分)答案:(2分)艰辛(执著) 欣慰(欣喜)细解:“马蹄残雪六七里” ,诗人顺着野径,沿着沙岸,骑着瘦马,历经坎坷,一路颠簸,虽艰

9、辛,但诗人仍然执著;工夫不负有心人, “山嘴有梅三四花” ,终于找到梅花,虽只有“三四花” ,但心中的欣慰可想而知。16诗的尾联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4分)答案:诗人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2分),而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2分)。细解:梅花是高洁的象征,把握了梅花这个意象的涵义,也就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了。作者“寻梅” ,就是追寻一种高洁的、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品质。示例一:诗人一开始就描绘了一个幽雅僻静隐者之家,作者“梦”梅花, “梦”隐士,而“不梦金貂待玉华” ,甘愿“一生烟雨蓬茅底” ,侣山水而友梅花,他的情志在对比中显现。他的志趣就是不慕显达、富贵、

10、不图富贵,脱离尘世喧嚣,甘愿隐居乡野,保持和梅花一样的高尚品节,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示例二:“烟雨蓬茅”是隐者生活的象征, “金貂” 、 “玉华”分别是汉代的官饰和唐代的宫殿名,象征功名富贵。诗人甘愿“一生烟雨蓬茅底” ,却“不梦金貂侍玉华” ,表现了他宁愿终生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志趣。2005上海春季高考( (四四)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5151717题。题。 (8分) 越调越调 小桃红小桃红 元元盍西村盍西村江岸水灯江岸水灯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15.作

11、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的盛况。 (1分)答案:元宵。细解:这是对民俗的考查。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唐寅元宵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元宵是热热闹闹中国年的“压轴戏” 。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最早的元宵节,起源于秦汉年间。据有关史料记载,秦末就有:“ 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公元前180年,刘恒平息吕氏家族的叛乱,恰巧是在正月十五日。刘恒为了庆祝自己平叛的胜利,大赦天下,普天同庆。一时间,各式各样、千奇

12、百怪的彩灯布满了大街小巷。相传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开始有了街头放灯的习惯,从那时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也被称之为“灯节” 。到唐玄宗时,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宫廷中用绢丝扎成二十节、高150丈的灯楼,上面悬挂珠玉金银穗坠,铮铮有声。到了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规定从正月初八挂灯,到正月十七收灯,在南京秦淮河面上,高搭彩棚。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东华门开辟了两华里长的灯市。到清代,灯节更是盛极一时,花灯种类样式更多。16.作品中“涌” 、 “乱” 、 “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3分)答案:词在曲中的含义(1分) 表达效果(1分)评价(3分)细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曲小令的语言鉴赏能力。 “涌”

13、 、 “乱” 、 “飞”中“涌” 、 “飞”是动词, “乱”是形容词,考生可择其一。如“涌” ,在全句中是写灯船,仿佛江面上涌现出一座蓬莱仙岛;生动地表达了发现灯船的人们那种惊讶赞赏、疑幻疑真的感受;以幻写真,以虚托实。 “飞” ,这袅袅香烟与悠扬笙歌似乎要飘然而上,飞绕天上的玉楼;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灯船上热闹景象时的感受;前两句写实,后一句由实入虚,导入想象。示例一:“涌”意为从水中冒出,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夜晚在水上闪现、巡游的五光十色的灯船如从波涛间奔涌而出的蓬莱仙岛,该词极富表现力,贴切地描绘出了游人如入蓬莱、如梦如幻的感觉,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示例二:“乱”字准确写出了元宵佳节

14、的夜晚,在月光照耀下,在各式花灯的映照下,水面上烟雾缭绕的景象,渲染出灯火的多与绚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示例三:“飞”字化虚为实,赋予喧闹声以形态,运用通感的手法描绘出笙歌的热烈,渲染出节日热闹喜庆气氛。示例四:“乱”字用得好, “乱”是繁乱、错杂的意思。 “乱”写出了香烟的徐徐袅袅,表现了香客的人数之多,佳节一派热闹的景象尽收读者眼底。示例五:“乱”字写出烟雾飘动的不规则形态,似乎不仅香烟四溢,连沉浸在欢快气氛中的人们也是人头攒动的。 “乱”字颇有气氛。17.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 (80字左右) (4分)答案:突出重点词语(灯火、闹、桥) (2分) 想像合理(符合特

15、定气氛) (1分) 描写生动流畅(1分)细解:示例一:元宵之夜,观灯的百姓倾城出动,人们携夫带子涌上春桥,人如潮马如龙,万家灯火华丽明亮,十里江岸灯光璀璨,相互映照的灯火使春桥显得分外热闹。示例二:节日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水乡的桥头上人头攒动,各种花灯杂耍竞相在桥的两岸“争奇斗艳”着。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提着红灯笼跑着、追逐着;十里长街被灯火照得犹如白昼一般,欢声笑语纷纷扰扰不绝。 (得4分)反例一:夜幕渐渐降临,万家灯光装扮得小桥更加精致,灯光把夜照得耀眼,十里之内不见黑暗,光亮但不刺眼,淡淡的光晕显得柔美温暖,像丽人两颊的红晕,让人别不开视线。这个夜有着白天般的明亮,更有着欢声笑语。

16、(得3分)反例二:元宵节的夜晚降临了。千家万户提着各式彩灯闹元宵。隐隐闪闪烁烁的烛光中,春桥朦朦胧胧。间被火光照亮,热闹起来,渐渐地光更亮了,十里长桥光波掩映,似乎积聚了一年的光亮都闪动起来。 (得3分)反例三:大人小孩提着灯笼,往游园会赶。远处的小桥上人头攒动,只见大人将小孩往背上扛,小孩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叫:“哦!哦!我的灯笼最漂亮!”一边还在大人的背上作骑马状,惹得大人直叫:“人多,别动,坐好!” (得2分)(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壬辰寒食 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4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