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洁生产到生态工业我国企业环保实践的历程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6982267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清洁生产到生态工业我国企业环保实践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清洁生产到生态工业我国企业环保实践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清洁生产到生态工业我国企业环保实践的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清洁生产到生态工业我国企业环保实践的历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属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从清洁生产到生态工业一我国企业环保实践的历程石磊张天柱 (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 0 0 0 8 4 )! Q 翌堡鱼羔苎i 卫g 塾堕垒:曼垫坠:曼翌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清洁生产”冠名出台法规( “清洁生产促进法“ 于2 0 0 3 年 1 月1 日生效) 的国家,也是当今生态工业实践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截止到2 0 0 5 年9 月国家环保总局已经公布确认了1 4 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清洁生产的试点示范 企业已经数不胜数。从时间上看,清洁生产有组织的推行十年有余,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实践也有5

2、年左右。应该说,我国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实践的努力和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1 清洁生产的共识与困惑 清洁生产的实施主体无疑就是企业,而宣称的口号就是要实现“企业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清洁生产所谓的成功案例也大量出现于众多的文献和报道中。然而,从2 0 0 0 年至今,还没有出现全国层面上清洁生产所取得效果的综合报道。这固然是令人遗憾的 事情,同时也反映了清洁生产在企业操作上的难以界定性。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曾经出台 过清洁生产技术清单,但对于哪些产品是清洁生产产品、哪些技术是清洁生产技术、哪 些举措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仍是难以辨识。这种界定的模糊性导致了政策实施的困难, 同时也容易招致批评。 实际上,

3、我国乃至国际对于清洁生产长期思索的一个困境问题是:企业实施清洁生 产能否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核心手段之一,即清洁生产能否真正纳入企业的核心决策 过程中。哈佛商业评论中有专文探讨了企业应该如何对待环境问题,指出“对待环 境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将它作为一个经济问题来分析,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一基 本的出发点是不应改变的”,并由此提出企业环境问题具体化的5 条途径:1 ) 通过产品 的差异化及对差异化的产品制定高价,以领先于竞争者;2 )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私人性 规则或者通过影响政府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管理竞争者;3 ) 降低成木,同时保护环境; 4 ) 改进对风险的管理,进而减少与事故、诉讼、抵制

4、等相关的费用支出:5 ) 进行系统 性的变革,重新界定特定市场上的竞争。 从企业清洁生产的普遍实践看,上述第3 条和第4 条正是清洁生产所直接倡导的, 第2 条在发达国家清洁生产自愿协议中有体现。至于第l 条和第5 条,尽管U N E P 给出 的清洁生产定义包含此项,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体现。事实上,管理学大师波特将企业发 展战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差异化战略,另一类是成本降低战略。清洁生产的普遍 实践直接支持了第二类战略,却难以支持第一类战略。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国清 洁生产推行和实施的行业主要就是钢铁、石化、化工、造纸、酿造等所谓的过程工业, 其中又以重化工业居多。生产成本对于这些行业

5、的竞争是首位的。 这也昭示着,企业清洁生产的进一步努力方向就是走自愿协议的路线,加强与政府 的沟通,通过清洁生产标准来管理竞争者( 我国已经出台了少数几个行业的清洁生产标 准) ;同时,也要关注产业转型和产品研发这些前端环节,将清洁生产原则有效融入到 产品差异化战略中,通过系统性变革,重新界定市场的竞争体系。在此,还要进一步指 出我国清洁生产的一个特殊情况。国际上,尤其发达国家普遍走向自愿协议的路线。而 我国却有“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的说法。应当说,我国的这种做法是有道理和意义的。 对发达国家而言,企业选择清洁生产是长时间环保实践的必然归宿,是企业在遵纪守法 后寻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结果。而我

6、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进程中,企业监管和公司治理尚第四届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未规范,在混杂的局面下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是有其发展背景的。 2 生态工业产生的必然和面临的挑战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和载体就是生态工业园区,其经典范例是丹麦的卡伦堡工 业园区。因此,从这一点而言,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位于不同的实践层面,区别就在于 清洁生产专注于企业内部,而生态工业则要考虑企业之间。尽管内外有别,对于企业做 决策而言,都要认真考虑。生态工业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实施废物交换,使一家企业的废物成为另外一家企业的原料。废物交换是生态工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手段,因而也受到普遍的关注和欢迎。 然而,在实际中经

7、常存在这样的案例:一家加工或吸纳其它企业废物的企业,在生产之 初原料( 即其它企业的废物) 成本很低,但当其实施清洁生产或其它因素而改善其企业 盈利能力后,废物资源往往就要涨价,甚至政府也不再给予或者不愿给予优惠政策。 废物交换实质上就是废物管理4 个层次( 源头削减、废物循环、废物处理、废物处 置) 中第2 层次废物循环的一种。废物循环可以分为企业内循环和企业外循环。在美国, 与清洁生产概念等同的污染预防只包含源头削减和企业内循环,而不包括企业外循环。 这样的处理便于政府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企业内部的所有活动都要受制于公司治理 结构,而不管对废物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当废物一旦越过企业这一层面

8、,则要遵循另外 的一套法规约束。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采取怎样的废物处理策略是值得斟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 的发展和经营战略来确定合适的废物管理策略。例如,它可以选择自行处理并回用,也 可以选择委托处理并回用,也可以选择外部处理并进入社会大循环。但在宏观层面上, 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模式。 事实上,有人论证到早在工业化早期,就存在了大量的废物交换和循环利用行为, 产生过多种形式的“废物交换俱乐部“ 。问题在于,这些废物交换的努力是否就是一种 工业自身的自觉整体行为?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零散的努力最终被工业发展规模和 速度所掩盖,导出了上一世纪上半叶的众多环境公害事件来。大家已

9、经熟悉的“无所作 为一末端治理一清洁生产一生态工业”这一脉络普遍被认为是在下半叶发生的。其中, 末端治理的高峰在上一世纪7 0 年代左右,清洁生产出现于8 0 年代,生态工业则迟至9 0 年代。从废物关联的角度看,工业体系内部废物关联的大规模恰恰是发生在8 0 年代和 9 0 年代。这一点从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的演变历程清楚得到。第一次集中的废物交换是 出于石油危机所带来的能源成本压力,第二次则出于系统整体的自觉行为。总之,从历 史进程看,生态工业是现代工业体系演进的必然趋势。 因此,现代意义上生态工业体系的形成与构建是需要企业群体上自觉的废物交换行 为,旨在创造一种集体氛围,在该氛围中资源和能

10、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和效益得以提升, 企业能够获得单独行动时难以获得的好处。生态工业园区实践就是这样的一种行为。 生态工业的形成既然是一种群体行为,就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机制来促使这种群体 行为变为自觉行动。生态工业的挑战正来源于此。就障碍而言,废物交换的影响因素比 较清楚,即包括技术、经济性、组织、信息、法规和意识6 大方面。但难点在于如何组 合这些因素来构建一个良性运作的机制,如何使这些要素渗透到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这一方面的研究非常值得关注和期待。 我国已经涌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成功案例。案例的发掘和再造仍然将会 持续。有关企业环保实践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使得企业清洁生产变成自觉的行动,并 且要保证这种自觉行动的群体行为能够创造出一个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容的生态工业体 系来。( 参考文献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