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6955917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范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师范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师范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师范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师范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范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2015 5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2015 年年 1010 月月 1 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2012015 5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目录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目录 一学校基本概况 . 3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5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5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5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6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6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 7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7 (二)生师比. 8 (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8 (四)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8 (五)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 9 (六)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 10 (七) 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等资源及其应用情况.11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 12 (一)专业建设. 12 (二)课程建设. 12 (三)教材建设. 13 2 (四)教学改革. 17 (五)实践教学. 23 (六)创新创业教育. 28 五质量保障体系 . 29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29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29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30 (四)常态监测与专项评估. 31 (五)本科教学基本状态. 32 六学生学习效果 . 35 (一)学生满意度. 35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攻读研究生、就业情况36 (三

3、)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37 (四)奖助学金情况. 37 (五)本科生学习成果. 37 (六)毕业生成就. 38 七特色发展 . 39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 . 44 附件.2015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46 3 一一学校基本概况学校基本概况 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 1933 年。1978 年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大学行列,2015 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学校, 并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建校以来, 校址数迁而办学不辍,校名屡易而宗旨不改, 师生秉承建校之初 “研究高深学术, 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宗旨,践行“艰

4、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薪火相传,笃志树人。 学校现有 4 个国家重点学科(含 1 个重点培育学科),9 个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8 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4 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有 84 个本科专业, 14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 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32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0 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 12 个学科门类。有 17 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2

5、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 个卫生部实验室、1 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 个教育部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 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10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中心),6 个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3 个广东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7 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 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拥有 4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7 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 个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 个广东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学校自建国之初就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现招生范围包括港

6、、澳、台在内的全国 3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24998人,硕士研究生 7312 人,博士研究生 821 人,博士后在站人员 100 余名,每年在校留学生达 1000 多人次,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良好、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专任教师 1934 人。有院士(含双聘、外籍)9 人、 “”入选者 5 人、4 青年“”入选者 3 人、 6 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者 7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6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6 人、广东省领军

7、人才 6 人、珠江学者 14 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6 人、拥有教育部“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3 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 2 个,并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4 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13 人。 自 2005 年以来,学校以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本路径,全面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创建本科教学特色,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 为有效推进学校“十一五”、“十二五”本科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教学管理部门细化工作目标,每年确定一个工作主题,

8、稳步推进本科教学工作改革与建设。2006 年到 2015 年,每年的工作主题依次是:整改年、质量年、管理年、规范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年、本科教学服务(学生)年、本科教学特色启动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年、深化综合改革年、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年。 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多元。以研究型学习为导向优化综合人才培养,以“求创新,重研究,扬个性”为基本理念创立勷勤创新班,以“夯实基础,整合课程,优化资源”为基本理念实施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 以“一贯两制三合作”为基本路径,实施“4+2”本硕一体教师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辅修、攻读双学位。新增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实验区 1 个、

9、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4 个。 卓越中学和卓越小学两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入选教育部 “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计划” 项目, “卓越教师培养协同育人中心”被认定为广东首批协同育人平台。 质量工程建设成绩斐然。 构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实现了国家级项目类别的全覆盖。学校现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10 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2 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14 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4 门、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3 个、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 3 个。学校建成 4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量与东北师范大学并列全国师范高校第一

10、。学校先后入选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5 计划” 实施高校、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实施高校, 并荣获 “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 教学成果数量再上新台阶。学校每届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自教学成果奖设立以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5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85 项。 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校“大创”项目连续六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学生以署名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入选 2010 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在教育部主办的“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上,学校成为连续六届均有学生获奖的四所师范大学之

11、一,获奖累计人数与东北师范大学并列第一, 成为唯一一所累计两届所有参赛科目均获奖的师范大学。2005 年以来,学校连续五届摘得“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共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11 项,尤其在第十一届我校更是以总分 230 分的成绩列全国高校第十三名。 学校孵化 100 余个创业团队, 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2014 年,学校当选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和教育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就业满意度连年维持高位, 2012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

12、高校 50 强”称号。 二二.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追求卓越,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服务面向:坚持以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立足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立足服务广东经济社会新发展,大力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开放活校”四大战略,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发展,凝练优势,彰显特色,增强实力,为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目前学校有 84 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 9 个学科门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