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897966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方法四、设计思路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一)教材内容和地位 地位: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 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 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 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 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 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

2、一定的自我 调节能力2、能力目标 (4)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某些 社会实际问题 (1)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科学 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获 取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 及信息的能力,锻炼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1)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养 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2、难点:生态

3、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 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学 习过程中感受成功,找到快乐。 1、启发式教学法 2、探究发现法 3、讨论法 4、观察法三、教学方法 1、参与式学习法:学生从练中学,在学中 用.通过设置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活动让学 生参与、体验、实践,并从中品味在活动 中的乐趣。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形式完成多种活 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与能力。学法指导Back四、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1.教师提前制作好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 数量变化示意图”的动画及课堂内容相关的 ppt,并准备好剪贴图(包括草、鼠和蛇)2、给学生布置两个课外任务: (1)让

4、学生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 生活状况,用数码相机拍下相关照片。 (2)收集有关“生物圈2号”的资料并分析失败 原因;收集有关人为破坏环境的资料。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开发和利用课本、生活实际及网 络等多种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改进单一被 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 习,主动获取、处理和使用相关信息。复习并引入新课10min生态瓶的制作阅读资料并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min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分析凯巴森林 的自动调节(采用动画)2、完成探究活动15min复习和课堂练习巩固知识5min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破坏结合图片、资料进 行情感教育10min设计流程(一)引入新课 (

5、10min)学生演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交流生态瓶的制作过 程,说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由此复习旧课: 组成生态系统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又是什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五、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 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 本条件)GO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82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 破坏的原因”资料的第1自然段,并写出凯巴 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通过学生对生态瓶和书本活动的资料的分析,

6、 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思考并回答讨论题第1题:1906年以前的凯巴 森林是什么状态?(二)新课学习(5min) 教师小结学生的答案,根据凯巴森林的情况 ,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内容。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为何这样的生态系统 能够维持稳定,过渡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能力”知识点的讲解。 演示并解释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 变化示意图” ,逐步演示植被、黑尾鹿、肉 食动物的出现,指明三者出现的时间先后,以 及数量上的关系。说明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 主要原因。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5min)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变化示意图”运用凯巴森林的“生

7、物数量变化示意图”的 相关分析过程,引导学生阅读书本84页有关 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内容,分析写出其 中存在的食物链,对图23-11“生态系统的自 动调节曲线”的进行解读。 探究:草原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稳定的?提出问题:草原上的各种生物数量应该有什么样的关 系时,该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作出假设:草原上的各种生物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 ,草原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提供给学生以下的生物图片,请选择合适数量 的生物组成食物链设计实验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请两组学生代表 在黑板上贴出所设计的食物链,并说明数量 关系及设计的理由。再请其它学生对所贴出 来的食物链分析,如何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

8、 定。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为什么草原生态系 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定数量比例的各种生物、保证正常能 量流动的食物链或食物网) 由凯巴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中得 出结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并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此时让学生结合所做的生态瓶分析成功与失 败的原因。(有的生态瓶没能够维持稳定, 是因为不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即在数量关系 和能量的正常流动方面存在问题 )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有关生态系统具有 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 通过设问“生态系统能够通过食物链或食 物网各种生物维持的一定数量比例保持系 统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那么它的这种 自我调节能力是不是没

9、有任何限度的?”引 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分析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v结合图片,讲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因素印度洋海啸台风(10min)火山爆发洪水地震泥石流 当外力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 就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如上 述的火山爆发、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通过提问:还有没有其它因素能够破坏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结合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第2 、3个问题,指出人为因素也是生态系统稳定 性破坏的原因,而且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利用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进一步说明人类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课堂更具有说服力 和感召力。滇池被污染后的滇池河流

10、污染工厂废物排放 在此处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类作为 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 的自身规律,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 挥重要作用。通过问题“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如果生物圈这个生态系统也被破坏了,那地 球上的生物还有家可寻吗?”引入生物圈2号, 学生展示所收集关于生物圈2号的材料GO荒漠雨林之木全景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 础知识,希望大家有主人翁的意识,为环 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外来物种的入侵导入完成课后的思 考与练习v(三)巩固复习(5min)课堂练习1.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 用网把试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

11、乎被 虫吃光,而没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长的较好。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植被破坏 B 环境污染 C 食物链被破坏 D 缺水干旱2.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主要是( ) A 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 缺少干旱 C 自动调节能力 D 食物链破坏 Back板书设计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义: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 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 定平衡的状态。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 本课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生命科学与 环境的知识、

12、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教师 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 主体。教学反思: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教学因素来拓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自制生态瓶”、“探究草 原生态系统如何维持稳定的”等探究活动,寓 教育于任务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体验学习 的乐趣;本课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肯定: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把教学难点以动画 过程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过程主动地认识 它,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并通过探究活动 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构建新的知识;本节课既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又关注 了学生自身和环境的的生存发展。以小组为 单位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参与意 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竞 争意识的引入,使学生情绪高涨,最大限度 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问题串的出现,给一节有限的 课堂时间和分秒必争的课堂教学,组织了学 习的线索。本节课的问题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学生通过思考就能回答并构建自己的知识 体系。但存在以下问题:1、如何更加合理地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 活动更加高效而有序的进行; 2、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的维持 3、教学经验不足,应变能力需要提高等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