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6890652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146 大小:4.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三个较为明显的现象,即资本形成迅速增长,但资本形成呈现区域性不均衡分布的特点;产业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集聚;以及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持续进行着转移。对此,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理论研究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这就为理论进一步探索留下来巨大的空间。就现有的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来说,依然可以看出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 国外理论从研究方法和思维类型来说,仍然属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范式,所以仍具有过于严格的前提假设。这对基于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研究来说,恰恰容易导致

2、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根源所在。2 现有的资本形成理论虽然对资本形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和有益的思想,但其主要的研究视角尚不完善,提出的理论往往高屋建瓴却难免大而化之,缺乏对区域性因素影响的考察。3 现有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对转移的影响因素、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而相关的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方面则较为薄弱。至于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区域层面的研究是现有的资本形成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而【x 域性因素是将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联系起来的纽带。资本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瓶颈”,在改革开放之前,资本形成在导致巨大的城乡差异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改革开放后资本

3、在我国地区间的分布不平衡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和内陆与沿海之间地区差距的进一步形成:城乡差异和地区差距导致我国劳动力的大量而持续的转移。这说明,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现有的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的文献来看,以产业资本形成为出发点,系统性针对中国经济中出现的这三大经济现象研究的理论文献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将从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分析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的联系,力图对中国经济中出现的这三大经济现象作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对我国资本形成、产业分布和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全面考察,提出本文需解释的问题;2 解释之一:

4、分析资本形成的产业集聚的作用机理和地区发展差距的根源;3 解释之二:分析资本形成的就业效应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4 解释之三:分析产业集聚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5 解释之四:分析劳动力转移对产业集聚的反作用和正反馈机制的形成。姜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产业资本形成,产业分布与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在 O I ,表明资本主义部fJ 就业增加了,增加的数量为L l k ,这时,厂商的剩余为w G 功,W G D 2 W F D l ,厂商的利润也增加了。假定厂商的剩余W G D l ,继续全部转化为资本进行投资,资本存量又由K 2 增加到K 2 ,劳动边际生产

5、率曲线也从D 2 D 2 ( K 2 ) 右移到D 3 D ,( 磁) ,这时,厂商雇佣的劳动量增加到O L 3 O L 2 ,雇佣的劳动增加,这时厂商的剩余为W I L D 3 ,W H D 3 W G D 2 ,厂商的利润增大,假定此时厂商的利润仍全部转为资本扩大投资,资本存量继续扩大,劳动边际生产率继续提高,劳动力转移到资主义部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个过程一直进行到维持生计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资本主义部为止。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无限的劳动力供给阶段,如图2 1 中的劳动供给曲线的水平所示部分,在这个阶段,资本是稀缺的,劳动无限供给,厂商的剩余不断的

6、转化为投资使资本存量持续扩大,从维持生计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当剩余劳动力消失时,维持生计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维持生计部门的劳动者收入也会相应地增加,从而必然会提高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水平,这时劳动供给曲线开始上升,如图2 一l 中的虚线s s部分,这时经济发展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这时,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作为第一个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农业部门之间的差异,与总量经济发展模型相比,比较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把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 人1 3 流动) 过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有

7、一致之处,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参考意义。但是,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式也存在许多缺陷:第一,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刘易斯所说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无限劳动力供给意味着伪装的失业大量存在,劳动边际生产率在较大范围内是零或接近子零,因而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以后并不影响农业部门的产出。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传统农业部门虽然生产率低,但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不可能存在零值生产率的剩余劳动或者伪装的失业。第二,刘易斯模式只强调了城镇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这一点是刘易斯模型最易遭受指责的地方。第三,刘易斯模式隐含了这样的假定,

8、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始终是不变的,即资本积累率与就业创造率同比例增长,资本积累越大,就业增长就越多。有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这与现实不符。因为随着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厂商越来越倾向于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因而资本主义部门资本积累扩大了,但就业却很少增加。如图2 2 所示1 9 摹二幸内外研究观袅露畦在图2 2 中,初始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为D l D I ( K t ) ,它与劳动供给曲线w s 相交于E ,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量为0 1 4 ,当厂商增加投资时,资本存量由K 1 增加到K 2 ,由于厂商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以节约劳动力使用,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没有平行地外移,而是变得更陡了

9、,如D 2 D 2 ( K 2 ) ,资本虽然增加了,但就业并未能增加,还是O L I 。第四、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不存失业,这一假定也与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第五、刘易斯模型把不变工资作为分析的基础,城市工资水平比维持生计部门收入高3 0 左右,而实际上,不但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人口,而且失业人口还不断增加,城市工资水平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很多,城乡实际收入差别一般在2 3 倍之间,远远超过了刘易斯估计的3 0 的差额。D现WA圈2 - 2 夤奉积累与就业F t S 2 - 2C p i t a la c e t m u l s t i o na n de m

10、p l o ”e n t引自孙晓军的博士学位论文: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第2 0 页正是由于刘易斯模式存在许多缺陷,后来的发展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发展。( 2 )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美籍华人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在1 9 6 1 年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劳动力转移模型,被称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这个模型以刘易斯模型为基础,并把它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人们合称之为刘易斯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2 0 委蠹l上谆叠盈土学博士学位语文刘易斯模型只描述了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过程,而没有描述农业部门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拉尼斯费模型与之

11、不同,它把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关系清晰地表示出来。在刘易斯模型中,劳动边际生产率只取决于资本总量,资本总量的增加促使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而在拉尼斯费模型中,劳动边际生产率受资本积累和工业创新的强度和偏向的影响,当资本存量增加,创新强度增大,劳动偏向提高时,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劳动供给曲线由两部分组成,即由水平的部分和上升的部分组成。在刘易斯模型中,并未讨论农业的增长、人口增长和劳动转移之间的关系,而拉尼斯费则认为,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并且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人I S l 增长速度时,才能实现劳动供给曲线从水平部分向上升部分的转变。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只要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

12、动力,他们的边际生产率低于农业人口的平均收入,那么假定农业劳动者的收入等于农业人I Z l 的平均产品就是合理的,井把这个收入水平称为“不变制度工资”,这个工资不是由市场力量决定而是由习惯和道德决定,并且在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去以前始终不会改变。拉尼斯费景汉把劳动边际生产率低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农业劳动力称为“伪装的失业人口”。“伪装的失业”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劳动力为多余的劳动力,亦即为显性失业人口,显性失业人口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后,对农业总产出没有影响。这部分农业劳动力构成了劳动供给曲线的水平部分。另一部分“伪装的失业人口”为隐性失业人口,其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而小于不变制

13、度工资。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村显性失业人1 3 转移阶段,第二阶段是农村隐性失业人1 3 转移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劳动力转移,是农村伪装的失业人口的转移。第三个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部分。在第一、二两个阶段,拉尼斯和费景汉假定,农业劳动力的收入由非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劳动力的工资与工业劳动力的工资是相等的,都等于不变制度工资,也就是说工业部门以农村不变制度工资雇佣农业劳动力。在第一、二两个阶段的农业“伪装失业人口”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后,劳动者的收入就不再等于不变制度工资,而是等于劳动边际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一旦进入第三个阶段,农业部门

14、就完全商业化了,这时工资水平就由市场力量决定而不再由习惯和道德力量决定。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农村的伪装失业人口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在第一阶段,由于农业显性失业人口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去以后,不会影响到农业总产出,农业和工业劳动力工资都等于不变制度工资,不会出现粮食短缺问题。第二阶段,由于农业隐性失业人1 3 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而小于不变制度工资,这部分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农业总产出会相应地减少,从而会出现粮食短缺引起粮价和工资上涨,进而影响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一2 l -摹二幸国内外研屯观状露莲因此,困难在于第

15、一二个阶段,这时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能弥补由于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而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隐性失业人口的转移而造成的农业总产出减少的缺口,这样才能使第二阶段的隐性失业人口顺利的转移出去并进入到第三个阶段。而且,除了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要与工业劳动生产率均衡增长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只有在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从而只有在为实现工业化的努力的过程中使资本积累与技术偏好和工农业生产率平衡增长更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才能顺利地实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第三阶段转折点的到来和二元经济发展进入到商业化阶段。总之,拉尼斯费景汉劳动力转移模型与刘易斯模型一样,把农

16、业剩余劳动力作为分析的基础,并始终假定工资水平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了刘易斯模型。第一、与刘易斯模型忽视农业发展不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强调农业剩余对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因为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对农产品的扩大的需要,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会受到阻碍。这一点被认为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最大贡献,因为忽视农业的发展是刘易斯模型最易遭受攻击的弱点。第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把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看作是提高生产率的两个途径,技术进步或创新被定义为不增加要素投入时的产量增加,而在刘易斯模型中,资本积累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不可分,被看成单一现象。第三、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强调了技术进步或创新的要素偏向,指出必须考虑到农村丰富 的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使资本积累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而刘易斯模型暗含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固定不变的假定,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先进技术具有很高的资本密集偏向,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