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80057 上传时间:2017-08-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南大学 第一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至第三章(总分 100分)时间:90 分钟雪浪 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201309 层次: 专业: 工程造价 学号:913914191 身份证号: 320681198105014436 姓名: 顾流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体现了( B )的思想。A、辩证法 B、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D ) 。A、认识运动规律 B

2、、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矛盾性 D、实践性4、围绕着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展开了( B )的争论。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多元论5、阶级斗争属于( C )形式。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B、非基本的社会实践 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D、科学实验6、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是指( A )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D、从理论到行动7、真理的本性在于( A ) 。A、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直接现实性 C、真理反映客观对

3、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D、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8、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是( A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与个人的关系问题9、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C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10、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D )的产物。A、纯粹偶然性 B、英雄造时势 C、纯粹必然性 D、时势造英雄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 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4、。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1、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ABD )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活动对物资条件的依赖性 D、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 ABC ) 。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D、世界统一与存在3、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 AB )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D、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4、实践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BCD ) 。

5、A、从实践的本性看,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B、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即绝对性D、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5、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AC ) 。A、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地感性材料 B、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C、对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D、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6、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C ) 。A、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B、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C、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

6、的、有限的 D、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BCD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其原因在于( ABD )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C、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细节D、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主要在于(

7、ABD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D、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发展10、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CD ) 。A、道德 B、生产资料 C、政党 D、国家政权三、判断题(本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10分。请在你认为对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认为错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不需要改错。)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生,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 )2、物质世界的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4、矛盾的斗争性是推

8、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 )5、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唯物主义,可一到自然观上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 )6、在一切工作中都要思想领先( )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在于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 )8、社会意识形式都带有阶级性。 ( )9、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10、人民群众是一个阶级范畴。 ( )四、填空题(本题共 5小题,每空 1分,共 10分)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 实践观点 和 辩证观点 为特征的反映论。2、矛盾的 普遍性 和 特殊性 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3、度是保持事物 质

9、 的稳定性的 数量 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4、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 直接 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 动力。5、国家职能包括 对内职能 和 对外职能 两个方面。五、简答题(本题共 5小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1、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答: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资手段。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答: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10、。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通过否定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3、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何在答: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第二,从人们具体的恩师过程来看,由于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的社会实践也是无限

11、的,应此,人们具体认识发展过程也是无限的。4、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关系答: 真理与缪误的关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真理与缪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与缪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缪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缪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缪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缪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缪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答: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

12、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六、论述题(本题共 1小题,共 20分。)1、请分析阐述“与时俱进”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有哪些。答: “与时俱进”思想是我们的思维观念方针政策必须要与时代的变化相一致,要紧跟时代步伐,同步发展。其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第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概率办事。第二,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们要勇于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第三,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要随着物质世界的变化随时向前发展。第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