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79438 上传时间:2017-08-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20122013 年)为全面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 24 号)以及市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深府2010108 号)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宜居城市建设提升我市城市发展质量,提高市民幸福感,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创建优势我市较早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体制,在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方面为宜居城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宜业”提供有力支撑。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移民城市,具有自主创新、开放包容的特点,成为全国最适合创业的活力之都。近些年,我市经济保持健康较快发展,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2、优化,新兴产业不断衍生发育,带来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为市民乐业安居创造了较好条件。(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深圳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完善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全方位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水电油气等资源能源工程有序推进,城市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较完备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完整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宜居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房地产市场发展渐趋成熟。我市是全国最早建立商品房市场的城市,特区成立以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渐趋成熟,住房供应结构逐渐合理。建设用地供应从新增向存量转变,通过城市更新建设住房,落实差异化的住房金融税收政策,合理引

3、导住房需求,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政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至 2010 年末,全市住房总建筑面积 4.09 亿平方米,约 810 万套。人均居住面积达 39 平方米,居全国领先水平。(四)环境保护卓有成效。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城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深圳生态环境总体保持良好,2010 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356 天,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5%。公园总数 653 个,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6.4 平方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五)社会保障全国领先。目前,深圳已初步建立起多层次

4、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生态补偿也是全国先行者之一。全市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总量突破 3500 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农民工的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名列内地大中城市之首。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目前的 510 元/人/月,高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2010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2.4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六)“公交都市”初步形成。深圳地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 年 6 月,深圳地铁二期全面建成通车,地铁运行总里程达到 178 公里,居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有效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初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多种交通方式

5、协调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绿道网低碳慢行系统逐步建成。二、面临的挑战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原特区内外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宜居城市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一)住房问题较突出,居住条件待改善。近几年住房价格上涨较快,房价收入比偏高,增加了市民的居住成本和人才的创业成本。保障性住房供应量距离市民实际需求量尚有差距。城中村改造及老旧住宅区居住条件改善尚需加快。(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原特区内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标准不一,原特区外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外来人口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及利用不合理,

6、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亟待完善。(三)居住环境治理任重道远。主要河流中下游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质劣于类标准。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剧,灰霾天气数量逐年增多。地铁、公交和慢行系统不够完善,道路拥堵现象经常发生。部分区域居住、工业混杂现象严重,社区周边环境状况堪忧,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四)社会管理相对薄弱。深圳城市发展历史短,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例严重倒挂,社会管理面临形势复杂,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区域性治安问题突出。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仍面临考验,食品安全问题值得重视。三、行动目标经过两年努力,力争我市在居民住房条件、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及基层基础设施、城市文明等方面成效明显改善,市民的安全感增强,生

7、活品质和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宜居城市。到 2013 年,实现如下目标:(一)居民居住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多层次、多覆盖,住有所居。(二)市民享受到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河流水质恶化得到控制,灰霾天气有所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低碳;教育和医疗卫生配置结构和布局实现均衡发展,教育能更好满足现实需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市居民,人民群众的医疗条件和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四)社会治安步入良性循环,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逐年提高。(五)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社区管理和

8、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原特区内外社区二元化差距显著缩小,宜居社区比例超过 30%。(六)市民的家园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得到激发,城市文明水平与精神面貌持续提升。四、主要内容(一)居住条件改善行动。1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突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调整配置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障社会公平发展的目标。按照宜居的要求编制规划,强化城市规划对配置空间资源的基础性、先导性和统筹性作用。把宜居作为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改造的重要目标。按照宜居的要求在各级规划编制中突出岭南文化特色,依法保护好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复兴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落实城市“紫线”管理。2进

9、一步满足居民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监管与分析,适度新增土地供应,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加大城市更新实施力度,力争实现房价收入比逐步下降,不断提高居民的购房能力。3推行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2012 年新增安排筹集 4 万套,新开工不少于 3.5 万套,竣工 1 万套。创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采用 BOT 等模式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拓宽保障性住房供应渠道,解决人才及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公共租赁房、安居型商品房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公共住房政策,确保公平分配和动态管理。4推

10、进住宅产业化提升住房品质。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逐步实现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物流配送专业化。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采用力度,不断提高住宅的生产效率和功能品质,促进住宅工业化建设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改善老旧住宅区建筑和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与提升城中村、老旧住宅区整体配套设施以及住房质量,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消除居住区内的消防和安全隐患。2013 年,对建筑质量较好、配套设施齐全的老旧住宅区进行增设电梯试点,推动停车位权属立法,积极开展老旧住宅区的设施改善工作。(二)环境建设保护行动。1加强森林建设实现绿量增长。围

11、绕“ 四带六廊”生态安全体系构建,提升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建设连通七个关键生态节点,加强生态湿地保护区建设,形成“五河两岸多库”的基本格局。注2加快建设绿道网。积极规划建设驿站、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等配套设施,实现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全面贯通,实现与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商业街、滨水休闲带等公共空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绿道网的旅游休闲服务功能、体育运动服务功能。3推行城市立体绿化。开展屋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窗阳台绿化、高架桥柱绿化、天桥绿化、停车场绿化等城市立体绿化。先行在政府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进行示范。到 2013 年,力争实现全市屋顶绿化面积达到 200 万平方米。4规划建设滨水

12、空间。研究和规划城市滨水空间,并结合城市更新、新区建设、绿道网建设中亲水空间的维护与建设,选取滨水空间改造开发示范段项目进行试点。注 四带六廊:是我市依托山体、水库、海岸带等自然区域构建的 10 条横贯全市,“ 东西贯通、陆海相连”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的简称。 “四带”分别是东西走向的北部边界生态承接带,中北部城镇生态隔离带,中南部山脉生态支撑带和南部滨海生态防护带;“六廊”分别是南北走向的宝安生态走廊、宝安-南山生态走廊、宝安 -福田生态走廊、龙岗-罗湖生态走廊、龙岗-盐田生态走廊和龙岗生态走廊。五河两岸多库:是我市生态湿地保护与建设的主要内容,即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建立

13、“五河(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两岸(东部海岸、西部海岸)多库(各水库)的基本格局。5整治河流污染提升水环境。严格实施和逐步完善分流制排水体制,纠正各市政道路、工业企业、住宅小区雨水、污水混接现象。实施水环境提升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进度;以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等流域为整治重点,逐步关停清退流域内的重污染企业;推进污水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工程,实施河流生态恢复工作,全面改善我市河流水质。6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全面推广使用国标准车用燃油,对新车上牌全面执行国 标准,加快黄标车淘汰更新,加强机动车执法监管力度,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范围

14、,出台鼓励绿色出行措施,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物快速增长。到 2013 年,实现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 360 天。7规范处理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餐厨垃圾管理网络,严控餐厨垃圾流向,对餐厨垃圾进行统一收集、清运和规范化处理,保障饮食安全。到 2013 年,在全市建设完成 5 座餐厨垃圾处理收治中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 85%。8推广住宅全装修减少建筑垃圾。宣传和倡导低碳建筑的先进理念,推广住宅全装修。鼓励新建住宅的建设单位直接向使用者提供全装修成品房,逐步提高全装修住宅在普通商品住宅建设中的比例。到 2013 年,商品

15、公寓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装修一次到位。(三)公共服务优化行动。1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统一全市交通设施建设标准,重点建设宝安、龙岗、光明、坪山、龙华和大鹏的公交配套设施,完成“ 四站”配置工程,到2013 年,公交 500 米站点覆盖率达到 91%以上。开展公共自行车租赁的政策研究和试点。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加快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使用。开展研究立体步行慢行系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公交接驳系统。研究新政策解决停车难。2发展优质均衡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学校布局,保障教育机会均等。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扶植力度。重点解决原特区内外学校布局不均衡的问题,通过新

16、改扩建公办学校以及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满足学位供给,扩大高中优质学位,争取到 2013 年,学位紧张问题得到明显缓解。3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完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布局,重点增加宝安、龙岗、光明、坪山、龙华和大鹏的医院数量。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医疗人员素质,逐年降低医疗投诉率。到 2013 年,实现每千人床位数达 2.9 张。4改造完善公共设施。完善落实小型环卫设施建设规划,规范环卫设施建设和管养标准。新增或改建 30 个街心休闲公园,为市民休闲提供更多的公共场所。积极推行人行天桥安装顶棚工程,新建人行天桥顶棚覆盖率达 100%。将调频广播信号覆盖列为隧道工程、地下工程建设的配套项目工程,消除调频广播信号盲点,实现市内调频广播信号全覆盖。(四)公共安全提升行动。1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以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为龙头,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和物业管理,增设视频监控探头,对社区进行视频围合管理。到 2013 年,实现万人刑事案发率比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