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6793043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icro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Micro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Micro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Micro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Micro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icro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icro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4研究论文M i c r o R N A 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前言7月U 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材料与方法9结果一1 6附l 羽- 1 9附表2 3讨 念“2 9结论一“一一”“3 2参考文献3 3综述M i c r o R N A 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研究进展3 6致谢4 4个人简历4 5中文摘要M i c r o R N A 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 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摘要目的:M i c r o R N A ( m i R N A ) 是一类小型非编码R N A ,由大约2 2 个核苷酸

2、组成,其由染色体D N A 编码,在转录后水平发挥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 i R N A 具有调节胚胎发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肿瘤发生等生物学功能,m i R N A 主要通过与靶m R N A 的3 U T R ( 3 非翻译区) 完全或不完全的碱基互补结合,以实现其负性调节靶m R N A 的功能,进而调节基因的表达。M i R N A 在基因上的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I 生( S N P )与人类肿瘤发生关系密切,但关于m i R N A 结合位点S N P 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拟通过对与肿瘤密切相关的m i R N A 结合位点S N P 进行测序分

3、析,并随访相应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合病例一对照研究,鉴定出与肝癌发生及预后相关的特异S N P 位点,对分析探讨个体和肿瘤易感因素的关系,筛查易患肝癌的高危人群,以及进行预后的评价,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 研究对象:肝癌组患者为2 0 0 7 年9 月- 2 0 0 8 年3 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住院的手术患者,经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行原发性肝癌根治手术,所有患者皆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肝细胞癌,肝癌组6 0 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标本,均取白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对照组6 0 例抗凝静脉血标本,均来自2 0 0 8 年1 0

4、月- 2 0 0 9年4 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采集的正常人静脉血样。2 基因组D N A 提取:用D N A 纯化试剂盒提取组织及血标本的基因组D N A ,提取后置于4 “ C 恒温冰箱中保存备用。3P C R ( p o l y m e r a s ec h a i nr e a c t i o n ) 扩增m i R N A 结合位点目的片段:在N C B I 数据库中查找与1 2 个m i R N A 结合的S N P 位点对应的目的基因,设计P C R 扩增引物,用P C R 预混试剂盒( 无色体系) 进行扩增,P C R 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后,送往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服务

5、有限公司测序。4 随访:通过电话随访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中文摘要5 统计分析:采用t 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f 检验分析肝癌组与对照组的S N P 分布频率,采用K a p l a n M e i e r 方法估计组间生存率和绘制累计生存函数曲线,用L o g R a n k 方法对各组生存曲线分布的异同进行检验,比较生存率有无差别。所有数据分析应用S P S S I O 0 统计软件,P O 0 5 ) 。( 见T a b l e3 ) 用f 检验对C 1 4 0 r f l 0 1 基因的位点r 5 4 9 0 1 7 0 6 的S N P 分布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在肝癌组和对照组之

6、间,以纯合优势基因型G G 为对照,分别与A G 、,A 、A G + A A 基因型进行比较。两组间G G 、A G 基因型频率存在差异( # = 5 0 2 2 ,P = 0 0 2 5 ) ,G G 、G + A 基因型频率存在差异( f = 5 6 4 7 ,P = 0 0 1 7 ) ,G 、A 等位基因型频率存在差异留= 4 8 4 3 ,P = - 0 0 2 8 ) 。研究论文以上结果说明,r s 4 9 0 1 7 0 6 位点的S N P 分布频率存在差异,其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相关,此位点可能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相关的S N I p 位点。而两组间G G 、A A 基因型频率无明

7、显差异( P O 0 5 ) 。( 见T a b l e4 )3 生存分析对6 0 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这些患者手术日期为2 0 0 7年9 月- - - 2 0 0 8 年3 月,随访时间截止至2 0 1 0 年3 月1 9 日,随访时间为2年。其中有f 4 例失访,失访率为6 7 ,失访率 O 0 5 ) 。对于C 1 4 0 r f l 0 1 基因的多态位点r s 4 9 0 1 7 0 6 ,G G 、A G 、A ,A 基因型患者的2 年生存率分别为3 8 2 4 、4 5 0 0 、5 0 0 0 ,( 见T a b l e1 0 ) ,不同基因型患者组间生存率无明显差

8、异( 尸 O 0 5 ) 。对于S T E D 8 基因的多态位点r s l 6 9 1 7 4 9 6 ,T T 、C T 、C C 基因型患者的2 年生存率分别为4 5 1 6 、3 0 0 0 、6 0 0 0 ,( 见T a b l e1 1 ) ,不同基因型患者组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尸 0 0 5 ) 。对于G O L G A 7 基因的多态位点r s l l 3 3 7 ,G G 、G T 、T T 基因型患者的2 年生存率分别为4 1 :6 7 、3 5 2 9 、6 6 6 7 ,( 见T a b l e1 3 ) ,不同基因型患者组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尸 O 0 5 )

9、。对于K R T 8 1 基因的多态位点r s 3 6 6 0 ,G G 、C G 、C C 基因型患者的2 年生存率分别为4 6 4 3 、3 4 6 2 、5 0 0 0 ,( 见T a b l e1 4 ) ,不同基因型 患者组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 O 0 5 ) 。对于K I A A 0 4 2 3 基因的多态位点r s l 0 5 3 6 6 7 ,T T 、C T 、C C 基因型患者的2 年生存率分别为4 4 7 4 、4 0 0 0 、O 0 0 ,( 见T a b l e1 2 ) ,其中 C T 、们基因型患者两组间生存率无差异( 仁O 5 3 3 9 ) ,C T 、C

10、C 基因 型患者两组间生存率无差异俨O 1 5 2 5 ) ,T T 、C C 基因型患者两组间生研究论文存率有差异( e = - o 0 0 5 4 ) 。结果说明,K I A A 0 4 2 3 基因的r s l 0 5 3 6 6 7 位点S N P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相关。生存函数曲线显示C C 与T T 两条曲线各自独立,互不相交,C C 曲线较陡直,位于图的左下方,T T 曲线较平缓,位于图的右上方,( 见F i g 1 0 ) ,说明T T 基因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C C 基因型患者,和其他基因型比较,C C 基因型患者生存期最短,因此推测C C 基因型与生存率呈负相

11、关,该位点C 等位基因可能为控制遗传、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的隐性基因。以上结果说明,K I A A 0 4 2 3 基因的r s l 0 5 3 6 6 7 位点S N P 与原发性肝癌预后相关,该位点可能为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相关S N P 位点。附图F i g 11 1 1 eG e l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o fP C Rp r 。d u c t 。fc14 。r f lOlg e n e F i g 2mG e l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I fP C Rp r o d u c t 。f 删g e n e -F i

12、 g 3T h eG e l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 。fP C Rp r o d u c t 。f A A 0 4 2 3 9 e n e 研究论文F i g 4T h eG e l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o fP C Rp r o d u c to fS T E D 8g e n e F i g 5T h eG e l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o fP C Rp r o d u c to fG O L G A 7g e n e F i g 6T h eG e le l e c t r o p

13、 h o r e s i so fP C Rp r o d u c to fK R T 81g e n e 1 1 8 T 曼TTC :GTG二已二1 2 0130:GCTGGTC TG CT TTTTGC :,三耍量+ :?F i g 7,T1 1 7焉j :0 2 0T 置3 寻0 T 。TGCGGTTCGT GCTGG TCTGC1z 。T?焉j :三。I 魁ll “1F i g 8 Tc 圣1 1 0 五c矗垂毒1 2 0三TTT叠1T30GTTG TGTG TCTGCTGc毒TC 童连C矗垂毒二lll 曼lbLF i g 9F i g 7 - 9D N As e q u e n c

14、ec h r o m a t o g r a m 。fe a c hg e n o t y p e ( G G 舶肌d 删a tS N P ( r s 4 9 017 0 6 ) s i t et a r g e t i n gi nC14 0 r f lO1g e n e 面 之 之 晶 EjUS u r v i v a lC u r v e sb yK I A A 0 4 2 3F i g 1Os u n r i v a lC 1 】r v e Sa c e o r d 堍t 0 曲d i 脑e n tg e n o t y p e sa ts N P 10 5 3 6 6 7 )i I l A A 0 4 2 3g e n ef o rp o s t - o p e r a t i o n a lH C Cp a t i e n t s 研究论文附表T a b l e1C l i n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H C Cp a t i e n t sa n da g e - m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