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77470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节主要内容|道德定义 |道德的来源 |道德用实践精神把握世界 |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一. 道 德 的 定 义1. 什 么 是 道 德 ?道德的语义分析: 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道”老子首用,指道路、坦途。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德” 指字原义与“伐”相通,是指征伐的结果而言,由是“德”与“得”相通,指得到或占有奴隶、财富之义。“道”“德”并举,始于孔子,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荀子在劝学篇中开始把“道”和“德”联用“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谓

2、道德之极”。管子君辰下“道德定于上,则百姓花于下”。 在西方古代 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其原意是风俗习惯、性格的意思,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思。1. 什 么 是 道 德 ?内在说 把道德的起源归结 为外在于人的某 物或某种力量神意说理念论教育论外在说 道德根源于人的天 性或自认本性, 即人天生就有道 德意识 古代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道德的根源只能存在于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1. 什 么 是 道 德 ?道德的定义: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是通过

3、社会舆论、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以及适当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2. 道 德 的 结 构道德的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道德实践道德关系道德意识 2. 道 德 的 结 构道德实践:出自人的良心等内心信念、道德价值观念的一种自愿、自决和自择的行为。 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 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和判断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考察和判断行为的动机和效果。 |在动机的善恶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考察行为的善恶应当注重效果。 |在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之间有四种情况:动机善,效果亦善;动机恶,效果亦恶;动机恶,而效果善;动机善,而

4、效果恶。 2. 道 德 的 结 构道德关系:人们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人与人的道德关系|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 2. 道 德 的 结 构道德意识: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道德关系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反映。| 道德原则| 道德规范|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心理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 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有道德起源有 哪些观点?哪些观点?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1、神启论2、天赋论3、情感欲望论4、动物本能论二. 道 德 的 来 源神启论|“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

5、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 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摩西十诫”|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不可亵渎上帝之名;|谨守圣安息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天赋论|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

6、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情感欲望论|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先秦时代的商鞅、韩非子都认为,法律和礼义的产生就是为了规范和制约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动物本能论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人类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道德观念,原本发生于社会本能”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 |上述观点是非科学的:|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 人类的历

7、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 源和基础。|把道德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规 约。|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 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科学的道德来源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状况 科学的道德起源道德起源的条件: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科学的道德起源道德起源的条件: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科学的道德起源“巴霍芬坚决地断定,从他所谓的杂婚制或污泥生殖向个体婚制的过渡,主要是由妇女所完成的,这是绝对正确的。古代遗传下来的两性关系,愈是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从而随着古代共产制的解体和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失去朴素的

8、原始的性质,就愈使妇女感到屈辱和难堪;妇女也就迫切地要求取得保持贞操,暂时地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作为解救的办法。”科学的道德起源道德起源的条件: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人类道德的形成|人类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有少数人的意识逐渐发展为多数人的意识,变成普遍的共同的社会要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封建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原始社会的道德五种历史类型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

9、自由道德:|无产阶级道德人类道德的形成原始社会|维护氏族整体利益是原始道德的基本准则。|平等、互助、共同劳动是原始道德的重要规范。|勇敢刚强是原始人最崇敬的美德。原始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奴 隶 社 会 和 封 建 社 会1、统治阶级的道德:(1)忠于国家、君主是统治阶级最主 要的道德原则:(2)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 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道德要求 :(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 女卑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道德 要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10、,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2、被统治阶级的道德:顽强勇敢团结互助勤劳节俭艰苦朴素等观念观念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奴 隶 社 会 和 封 建 社 会资本主义社会1、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最基本的价值和原则;2、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主要的价值观念;法国人权宣言也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宣言左上角的铁链:法国粉碎了铁链( 暗示推翻封建王朝)中间的长矛以及一顶弗利季亚式的软 帽:革命者的标志中间的架枪(就是最中间的那个):代表 了各省的统一右上角的云朵:黑云散

11、去,光明终将到来 。右边这个天使:自由得到了权杖(这个天 使代表自由,左边那个代表法国;这个暗 示就是法国自由了)正上方的三角形物体:理智的眼睛(暗示 就是法国打开了理智之窗)马克思:马克思:“思想思想”一旦离开一旦离开“利益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第2 2卷,第卷,第103103页。页。道德的本质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 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 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 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 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 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 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

12、雨伞仅有六把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 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 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 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一年以后 ,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 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案例|大量的人口流动,却没有建立起 新的稳固道德共同体。|对市民的道德教化不够(苏格拉 底:德行即知识)。|户籍制度限制了市民对城市的责 任感,缺乏主人翁意识。|经济上还不富裕,“仓廪实而知 礼节”。|社会对败德行为暂时还没有行之 有效的处理办法和整套的规章制 度。原因经 济 决 定 道 德|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

13、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反映伦理关系:(1)道德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2)道德反映着个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 (3)道德反映着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4)道德反映了人对自身的态度。 三. 道 德 用 实 践 精 神 把 握 世 界道德用实践精神把握世界三. 道 德 用 实 践 精 神 把 握 世 界特点: 1、道德实践过程是实际活动与精神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这是它区别于其他 实践活动 的重要之处 。 2、

14、用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是道德实践的主体的实践过程,就是实践者自身完善 的过程。 3、用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使道德实践活动出于自觉自愿的选择,因为道德主体 是有自由意志的主体,任何强制道德主体去 从事的活动都构不成道德活动,都不能归于 道德实践。 *主体说*规范与主体结合说当代中国伦理学界的争论当代中国伦理学界的争论*规范说四. 道 德 的 主 体 性 和 规 范 性 的 统 一*集体生存的需要导致道德的需要*道德的前提是维护集体利益*道德的本意是个人对社会的牺牲*道德不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道 德 的 本 质 在 于 规 范 性合理成分*突出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作用*道德对个人某些欲望约

15、束具有必要性*强调道德建设和教育的必要道 德 的 本 质 在 于 规 范 性评评 价价不合理成分*导致道德至上,压制个人的主体性*强调道德的作用,忽视历史的发展*强调个体修养,忽视制度建设道 德 的 本 质 在 于 规 范 性评评 价价*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道德是为人而生,人不是为道德而生*道德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道德是肯定个性和自我发展的形式道 德 的 本 质 在 于 主 体 性合理成分*极大地弘扬了人的主体性 *对旧有道德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否定道 德 的 本 质 在 于 主 体 性评评 价价不合理成分*忽视了主体性的社会历史内容*容易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道 德 的 本 质 在 于

16、 主 体 性评评 价价从静态方面考察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从静态方面考察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 道德主体性本质上就是理智控制欲望、理性控制感情的一种活动,表现为个人的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 四. 道 德 的 主 体 性 和 规 范 性 的 统 一从动态方面考察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从动态方面考察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 道德主体具有目的性、选择自由性、手段工具性。 四. 道 德 的 主 体 性 和 规 范 性 的 统 一从关系方面考察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从关系方面考察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 从关系方面考察道德主体,道德主体性表现为自律、义务和自我完善。 四. 道 德 的 主 体 性 和 规 范 性 的 统 一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