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6767362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73 大小:42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产学研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产学研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摘 要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新技术出现和更替速度的加快,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地区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动力和源泉。依靠单个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R1982)关于技术和知识的定义49。在Sahal(1981;1982)的定义中,技术和知识是不可分离的,当技术转移和扩散时,与其有关的知识也随之转移和扩散。没有知识作为基础,技术这个实体是不可能得以应用的。所以,Bozeman (2000)认为这种定义有效地解决了知识、技术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知识

2、转移、技术转移之间的区别,认为知识基础是随技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技术的附属,知识转移是伴随技术转移发生的。 实际上把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区别开来研究的学者不止Sahal,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就有 Santoro 和 Chakrabarti 。Santoro, Chakrabarti (1999,2001)在他们研究中就指出,产学研联盟里存在四种主要活动,包括支持研究(Research Support)、合作研究(Cooperative Research)、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16,51。其中“知识转移”包括不

3、间断的个人间交流、合作办学、人事互换,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企业雇用与其合作大学的毕业生。而“技术转移”主要关注企业大学的合作研究,目的就是将大学、科研院所主导的研究整合到应用中去,以实现新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具体一点,技术转移通常包括解决具体的研究问题、 为企业提供技术专家以寻求新技术或工艺的发展、协助企业家创办企业、提供技术专利或许可证服务、创建科技园和附属企业51。 目前的研究不仅对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的定义作了细致的探讨,而且还对影响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的因素作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从各自的 角 度 探 讨 了 一 些 影 响 知 识 转 移 和 技 术 转 移 的 因 素 , 比

4、如 战 略 意 图52(Hamel,1991)、组织能力53-54(Lyles and Salk,1996; Pucik,1988)、伙伴选择55-56(Makino and Delios,1996;Timessen et al.,1997)、 信任57-59(Aulakh, Kotable, and Sahay,1996;Dodgson,1996;Inkpen,1997)。另外,Simonin(1999)系统研究了知识模糊性、以及导致知识模糊性的因素(缄默度、资产专用性、以前的经验、复杂性、合作伙伴的保护性、文化距离、组织距离)等对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60。 还有一些学者则是从知识、技术转移过

5、程的角度来研究知识、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发现影响产学研联盟中知识、技术转移的主要因素集中在知识的特征、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特征、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间的关系等方面。 (1)知识的特征。知识具有可表达性、嵌入性、作用可观察性等特征。Cummings, Teng(200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知识的可表达性越差,嵌入度越深,知识越难转移61。Galbraith(1990)的研究显示,可观察的知识比不可观察的知识转移要有效率的多62。 (2)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特征。Santoro, Gopalakrishnan (2001)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对知识转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6、。企业组织结构越机械化、规范化,组织文化越稳定、越有方向性,知识越容易转移21。同时他们也指出这并不表示柔性的、 方向多变的组织文化对知识转移活动有负面影响。另外,Santoro, Gopalakrishnan (2001)还指出大学有关知识产权、专利和许可证方面的政策越具有柔性,技术转移越有效率18。 (3)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间的关系特征。许多研究表明,影响知识、技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术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知识源和接收者间的关系特征63。在产学研联盟中,大学、科研院所是知识源,企业则是知识的接受者。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间的关系包括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信任关系、文化距离、空间

7、距离、知识距离。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越信任18,29,空间距离18、文化距离、知识距离越接近,知识、技术转移的难度就越低64。 但是, 知识、 技术转移毕竟是一个过程, 是分阶段的。 Santoro, Gopalakrishnan (2001)在他们的研究中就指出,有些因素在知识、技术转移的不同阶段作用是不一样的,它们对知识、技术转移的作用是不能一概而论的21。 对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问题的研究在产学研联盟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我国企业来说,把知识、技术从大学、科研院所转移到企业内部并应用于价值创造,才是产学研联盟的根本目的。这不仅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也是大学、

8、 科研院所的知识资源、 技术成果实现商业价值的途径。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机制和制度安排来保证知识、技术转移持续有效地进行,将是今后产学研联盟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2.5 产学研联盟绩效的研究产学研联盟绩效的研究 目前,在研究产学研联盟绩效方面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主张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来评价产学研联盟的绩效。企业的最终使命就是增强自己的竞争地位和最大化股东利益65,因此很多企业评估产学研联盟的标准大部分都依赖于联盟的直接结果, 即技术成果66。 Santoro, Chakrabarti(1999)设计了一套评估产学研联盟有效性的多维指标,即企业对大学研究的资源投入、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在联盟过

9、程中的参与程度、 联盟的合作成果 (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43。Cert, Goodman (1997)在他们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同时他们还指出, 衡量产学研联盟失败的指标有联盟终止的速度、对大学学术出版的限制、大学各部门间的冲突等39。但是,对于产学研联盟来说,联盟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失败,长时间的维持也并不代表成功。因此,这一指标对于评价产学研联盟的绩效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学者就指出, 在产学研联盟中有许多隐性知识转移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准确计算的27。因此,另一个流派则主张使用定性的方法来评价产学研联盟的绩效27。如不使用投资回报(ROI)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而是采用“行为结果(B

10、ehavioral Outcomes)”这一指标。 “行为结果(Behavioral Outcomes)”来自有限理性理论。有限理性理论认为,当人们作决策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不是通过准确的经济计算来最大化价值,而是寻求一个“足够好(Good Enough)”的结果。由于这一指标偏重于主观的评价,缺乏数量上的论证和说明,在实际运用中就显得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更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由于参加产学研联盟的动机及其对合作成果的预期不同,对产学研联盟的满意程度也会不一样。因此,这一指标就很难客观地反映出产学研联盟真实的绩效。 尽管目前的研究对于产学研联盟在绩效方面的作用有所贡献,

11、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首先,很多学者都将产学研联盟视为一个静态的组织,没有考虑产学研联盟的动态性,只是使用一些静态的变量来研究产学研联盟的绩效, 如企业投入、 技术产出、 合作成果、 联盟终止的速度或者是主观的满意程度。这些静态的变量都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反映产学研联盟真实的绩效。其次,由于不同行业的产学研联盟的本质特征和控制机制不同, 产学研联盟在绩效方面的作用也会大不一样。最后,已有的研究对产学研联盟对企业、大学、科研院所自身的绩效作用研究相对较少。 2.6 有关研究问题间的联系以及研究展望有关研究问题间的联系以及研究展望 迄今为止,研究者们运用各种理论,包括资源依赖理论、交易成本

12、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对产学研联盟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对产学研联盟的研究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主要的研究方向外,对产学研联盟的研究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方向,如产学研联盟合作过程、产学研联盟的管理与控制、产学研联盟成功的因素47,67等等。当然,这些研究问题并不是孤立,它们之间是存在有机联系的,发现和分析它们之间联系的本质特征对今后的研究是有帮助的。现将它们之间的联系总结如图 2-1。 图 2-1 有关研究问题间的联系 对产学研联盟合 作模式的研究对产学研联盟合 作模式的研究 对产学研联盟形 成动因的研究对产学研联盟形 成动因的研究 对产学研联盟合作过 程的研

13、究:对产学研联盟合作过 程的研究: -支持研究 -合作研究 -知识转移 -技术转移 对产学研联盟中 风险的研究对产学研联盟中 风险的研究 对产学研联盟成 功因素的研究对产学研联盟成 功因素的研究对产学研联盟 绩效的研究对产学研联盟 绩效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Figure2-1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research problem 总结以上的研究,我们认为还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很多学者将产学研联盟视为一个静态的组织,研究思维的线性化与静态化。 实际上, 产学研联盟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合作各方互动的动态过程,产学研联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

14、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尽管有学者根据产学研联盟的过程性特征将产学研联盟分为不同阶段, 但是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产学研联盟管理有什么不同, 各自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 (2)从图 2-1 的有关研究问题间的联系可以看出,对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问题,以及风险、绩效评价和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够。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尽管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标来衡量产学研联盟的绩效,但是对于产学研联盟绩效评价以后的工作(即利益分配) ,以及风险与绩效评价、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深入。 (3)对政府在产学研联盟中的作用研究不够。产学研联盟发展到今天,政府在产学研联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5、但政府在产学研联盟中如何发挥引导、推动、协调的作用等问题在我国的研究还很薄弱。 针对以上这些研究上的不足, 我们认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于产学研联盟治理机制,特别是动态环境和网络环境下产学研联盟的治理机制,包括有效管理产学研联盟设计的过程和实施的过程, 利用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产学研联盟合作各方的互动关系以及在产学研联盟发展的不同阶段联盟管理的不同特征。 产学研联盟是实现国家创新的基本途径, 对产学研联盟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重要挑战,为了充分发挥产学研联盟的优势,必须对产学研联盟进行有效的管理。要实现对产学研联盟的有效管理,就必须创设产学研联盟的良性运行机制。我们的任务就是认真研究并改善这些机制

16、,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第三章 产学研联盟的利益分配第三章 产学研联盟的利益分配 利益分配的出发点是解决对利益进行分配不公平合理的问题, 包括确定谁是利益创造的主体,联盟各方对利益增长贡献大小等等。产学研联盟的实质是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利益一体化。 良好的利益分配策略不仅在利益分配上体现公平合理,而且在利益的获取方式上充分体现了合作主体的参与、决策和监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分配是推动产学研联盟的动力和维系产学研联盟良性运转的纽带。 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是指产学研联盟各方利益的分配方式和调试关系,按一般的分配原则,即义务与权益的关系而论,一方面是应明确产学研各成员在整个过程中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另一方面是随着产学研联盟的运行,在适当的时候,对利益分配问题还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 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是对产学研联盟各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 主要包括确定产学研联盟可供分配利益的内容,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的目标和原则,利益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