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_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_童长江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6766548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_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_童长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_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_童长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_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_童长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_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_童长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_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_童长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_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_童长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_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_童长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 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童长江(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0)内容提要 本文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类型及特征进行了探讨, 并以鄂州市为例, 针对其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选择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思路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 城乡经济 协调发展 模式理论上而言, 发展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不同地区、 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城乡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战略、 制度、 政策的总和。城乡经济发展协调模 式选择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探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类型及特征, 对正确选择

2、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一、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类型及特征(一 )动力模式城乡经济系统是复杂的巨系统。推动城乡经济系统有序演化、 协调发展的动力是政府等他组织和市场等自组织。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 两种动力的作用不是等量齐观的。依据其发挥主导 作用的强弱度划分,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动力模式: 自组织模式、 他组织模式和二元组织模式 (见表 1)。表 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动力模式比较自组织模式他组织模式二元组织模式协调主体自组织他组织自组织 + 他组织协调内容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协调目标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典型案

3、例温州苏州佛山他组织模式。其特点是政府等他组织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战略、 制度、 政策等手段对企业直接产生影响力, 从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这种 模式中, 企业、 市场、 政府三者的关系突出强调政府的作用, 政府协调的着力点偏重于企业。企业行为选择受到政府这只 / 看得见的手 0的直接影响。市场也在政府协调的范围内, 只不过在)115)农业技术经济 2010年第 10期 政府与企业两个要素之间的中介地位并不明显, 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基本上采用此模式(黄捷, 2005)。自组织模式。其特点是市场等自组织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企业依据市场机 制

4、自主决定行为方式, 通过市场形成企业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这种模式中, 企业、 市场、 政府三者关系突出强调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有效性。虽然有政府的干预, 但以间接干预为主, 政府主要通过各种市场可以容纳的手段与方法, 将政府干预的意图转化为市场信号, 间接地影响企业行为。而企业则主要与市场发生联系, 依据市场机制和信号来调整自己的行 为。作为政府与企业两个要素中介的市场承担着协调城乡经济关系的重任。温州是采用此模式的典型 (谢小荣, 1999 ; 徐旭等, 2004)。二元组织模式。其特点是他组织与自组织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 协同作用。政府完善和

5、保障市场, 通过市场引导企业, 同时以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求来促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这 种模式中, 企业、 市场、 政府三者的关系主要通过政府为市场提供按其内在规律运行的自由和有效的保证, 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中有充分的选择和较高效率, 使城乡经济关系在市场中得以有效的协调, 突出强调政府的协调内容是为市场服务, 这与自组织模式以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有所不同, 也与他组 织模式以政府政策干预存在差别。这一模式有上述两个模式不具备的特殊之处, 即不仅强调自由原则在城乡经济关系中的作用, 而且还突出强调社会均衡原则的重要性, 并试图将两个原则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佛山为代表的珠江地区基本

6、上采用此模式 (邹锡兰等, 2006 ; 调研组, 2006)。 (二 )政策模式无论在上述何种模式作用下城乡资源配置均呈现阶段性、 多样化、 倾向性特征。依据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偏向度划分, 上述每种模式大体上还可以进一步演化为三种政策模式: 城市偏向型、 农村偏向型、 城乡均衡型 (见表 2)。表 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模式比较项目城市偏向模式农村偏向模式城乡均衡模式协调主体自组织或他组织或二元组织自组织或他组织或二元组织自组织或他组织或二元组织协调内容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协调目标城市- 工业优先发展农村) 农业优先发展城乡均衡发展典型案例美国 ( 1812) 1930年

7、 )韩国 ( 1970)1989年 )日本 (1975)2009年 )城市偏向型模式注重发展城市经济, 引导资源要素向城市倾斜, 推进城市工业化和大中城市建设。如美国在美英战争后一直到 20世纪 30年代后期基本上采用此模式 (李佐军, 2003 ; 贾根良,2010)。其优点是有利于城市工业在低成本、 高利润、 高积累的条件下快速扩张, 不足是往往忽视农村农业发展, 形成并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Lew is , W1A1,1954 ; 陈喜梅, 2009)。 农村偏向型模式注重发展农村经济, 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 推进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如韩国在 20世纪 70

8、年代到 80年代后期基本上采用此模式 (曾国安等, 2008)。其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发展农村经济, 不足是往往忽视城市经济发展, 进而影响城乡经济 协调发展总体水平 ( Todaro , M1P1, 1985 ; 夏春萍, 2005)。城乡均衡型模式注重城乡经济互动, 引导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均衡分配, 推进城市工业化与)116)农业技术经济 2010年第 10期 农村工业化互动、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并举。如日本在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上采用此模式 (徐同文, 2008)。其优点是把城乡经济作为整体进行谋划、 发展, 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不足是对城乡经济发展水平

9、有较高要求, 欠发达地区采用此模式可能导致低水平均 衡发展 (杨健等, 2009)。(三 )复合模式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可以看作是由动力模式及其演化而成的政策模式构成的复合模式, 这样对一个特定地区而言, 面临着 9种具体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选择。这就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选择。复合模式的意义在于打开了动力模式与政策模式之间的通道, 使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这个相对主观、 模糊的概念、 方法、 思路趋于清晰, 初步克服了现有模式研究的不足, 增强了模式的客观性、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一 )现状分析 鄂州市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层,

10、 区位优越, 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 发展环境宽松。自2008年鄂州市被确定为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以来, 以工业化、 城镇化为抓手,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经济初步呈现出规模扩大、 结构优化、 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农业发展上, 注重发展高效农业、 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 水产养殖、 苗木花卉、 蔬菜瓜果等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工业发展上, 注重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葛店开发区、 鄂州开发区、 花湖工贸区等工业园区逐步成 为工业集群发展载体, 形成了冶金、 建材、 机械、 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服务业发展上, 在推进交通、 餐饮、 金融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 现代物流、 房地产、

11、 旅游业、 社区服务、 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初步发展。为了把握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笔者将鄂州与苏州、 温州、 佛山、 全国的情况进行比较(见表 3)。数据来源于 2009年鄂州市、 苏州市、 温州市、 佛山市、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总之, 近年来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有一定提高, 但仍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与苏州、 温州、 佛山等发达地区相比, 鄂州市在经济发展水平、 政府财力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财产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表 3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比较 (元, % )苏州温州佛山全国鄂州人均 GDP12221932596805792512529839

12、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672511680051301211城乡收入比21022177213031332134城镇人均收入2632028021245781717513408农村人均收入12969101001069952535718人均城乡居民储蓄62436335921073091983611258城镇化水平66136017661046165914(二 )制约因素分析目前, 鄂州市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影响着城乡经济的持续协调)117)童长江: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发展。11城乡产业结构失调。从三次产业比例看, 鄂州市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从表 4可

13、知, 尽管近年来鄂州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但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型产业还不成熟, 与城乡经济协 调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 2009年苏州 ( 118z 5818z 3914)、 温州 ( 312z 5210z 4418)、 佛山( 210z 6219z 3511)、 全国 ( 1016z 4618z 4216)产业结构相比, 鄂州第一、 二产业所占比例偏高, 第三产业比例明显偏低。特别是鄂州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贸餐饮、 交通运输、 金融保险业为主, 而信息 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科研、 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现代物流业、 金融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较为缓慢, 这不利于第三产业

14、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优化城乡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功能的发挥。 从轻重工业比例看, 鄂州市工业结构具有偏重型特征。从表 4可知, 2005年以来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高于 80 %, 这是由于 1950年以来鄂州市长期优先发展城市冶金、 建材、 机械等重工业,从而使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鄂州市重工业具有资金、 技术、 资源密集等特点, 深加工能力低, 配套产 业发展缓慢, 产业链条短, 就业容量小, 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城镇化发展。轻工业多是初级加工企业, 深加工支农企业少。这种工业布局不仅造成工业增长乏力, 同时也使工业对农业的/ 反哺0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表 4 鄂州市轻

15、重工业和三次产业比例关系 (% )年份轻重工业比例第一、 二、 三产业比例20051816z 81141611z 4714z 361520061516z 84141419z 5012z 341920071310z 87101513z 5119z 321820081313z 86171514z 5419z 291720091419z 85111410z 5711z 2819资料来源: 鄂州统计年鉴 2005) 2009 。下同21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每年鄂州市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数额在增加, 但农业投资所占的全社会总投资额的比例不但小, 而且近几年还呈下降的趋势 (见表 5)。鄂州市对以农业为

16、主的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年总量由 2005年的 314亿元增加到 2009年的 418亿元。但第一产业的投 资额在总投资额中所占的比重则由 2005年的 612 % 逐年下降到 2009年的 213 % 。鄂州市对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过小, 势必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本来就落后的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投资不足而困难重重, 进一步加大城乡经济差距。表 5 鄂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 二、 三产业情况年份第一产业 (亿元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53146125318401020063185135211421620074103185815441120084122186213341920094182136612311531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鄂州市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差, 企业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 特别是具)118)农业技术经济 2010年第 10期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极为不足, 核心技术短缺, 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金属矿加工、 冶金铸造等产业是依托于农村或小城镇发展而成的, 技术含量不高, 进入壁垒低。这些产业以个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