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一个简单的分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6765687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一个简单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一个简单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一个简单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一个简单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一个简单的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界论坛 产业经济 26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 一个简单的分析付仲波作者简介: 付仲波 (), 女, 土家族, 湖南湘西人, 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摘 要: 由于各地地形、 气候条件以及其他资源禀赋差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不协调、 不平衡情况, 因此从经济区域性来研究各区 域经济, 能立足实际情况, 结合现实, 探究出适宜各地经济发展之路。 文章从空间价值、 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等方面阐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与创新能力。 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把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影响的各方面联系起来, 从当前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 性较强的理论方法出发, 探讨持续提升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2、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空间价值; 自我发展能力; 发展极; 特色产业集群; 区域创新主体区域经济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发展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 形成的生产综合体。 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该区域内矿产、 土地等自然条 件, 以及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等社会条件, 而外部条件主要为外部投资 以及该地区周边发展环境。 本文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的主要因素及原理, 通过对空间价值、 区域自身发展能力、 产业结构等 探究, 找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中各因素的综合联系和影响。 .区域发展属性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在该特定区域中进行,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 创新要以区域发展属性为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

3、莫过于空间价值。 . 空间价值的基本涵义 空间利益中由于人的需求和欲望, 必然产生为了利益而冲突的必然 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行为和对象之间互相作用, 即人们对空间存 在物体的利用以及其他具有改变其关联或者性质的行为, 另外这种冲突 表现为人们对空间物体进行作用后的结果, 这种结果常常为一个区域经 济发展出现增长极, 这种增长极带来积极效用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该区 域的要素功能退化。 各区域具体情况不一, 但是整体来说, 区域空间价 值都具有二元性, 区域空间既可被人们利用, 也是人们生存场所, 即它 可以为人们所用, 而人们在利用中也应考虑可持续发展。 在很长时间 内, 人们只注重空间价值

4、带来利益, 而忽视了空间价值的存续性, 导致 某些区域发展获得短期利益后, 造成区域空间价值退化, 效益边际递减 的情况。 因此, 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务必考虑到空间价值的二元性, 重 视区域发展中的生态保护, 坚持可持续发展。 . 空间价值的构成元素 空间价值在很多理论中被理解为特定区域空间内的土地资源、 矿产 资源等非流动性要素, 然而空间价值并不仅是该区域内的特定固定性资 源, 除了自然环境给予的这些如土地等不可流动要素, 空间价值还包括 人力资本以及可变动的空间结构等流动性要素, 这些因素的变革或者创 建, 能使空间价值在区域内固定要素的限制中发生变化。 . 不可流动性要素。 不可流动性

5、要素主要为气候类型、 土地资 源、 空间位置等具有不可交换、 不可替代的地理环境资源。 由于这些不可流 动性资源的空间固定性, 决定了各区域发展依存的资源存在差异, 生产技术 以及劳动力差别加大区域间成本的相对差别, 形成区域相对成本优势, 从而 促进区域间贸易。 区域经济因不可流动性要素的固定性, 而具有区域粘性, 区域粘性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 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 . 流动性要素。 区域空间中的流动性要素主要为区域中可交 换、 流动的人口、 资金, 这些资源为突破本地区不可流动性资源造成的 客观限制提供支持。 针对某些地区地广人稀, 资源丰富, 缺乏开发能力 等, 可调整优

6、惠政策, 吸引大量劳动力、 引进高科技人才, 解决劳动力 短缺问题。 资金的流动性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 持, 区域主体立足本地发展, 引进外围资本, 以此发展规模经济。 从要 素流动性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因此得到改善, 从原本 “可以 做什么”, 发展到 “做到什么”、 “应该做什么”。 . 空间价值的利用 空间价值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条件, 应充分利用空间要素, 发挥空 间价值整体作用。 特定区域内, 既有空间资源的相似性, 也有差异性, 所以 将区域内的人看成同质劳动力, 在较小的运输成本下, 可在本区域发挥更好 作用。 本地区某些部分先发展起来, 带动周围地区

7、的经济, 必然形成一个空 间发展极, 空间发展极溢出将发展利益扩散到周围, 带动周围地区发展。 当 然, 在发展经济增长极时应注意规模经济不超出空间价值承载力, 并为后续发展留余地, 否则会出现规模经济后的 “拥挤”, 造成规模不经济。 .区域自身发展能力推进 . 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基本认识 区域经济发展就某一区域来说, 依赖本区域的整体外部性政策以及 经济措施, 但最有力的支撑仍是本地区自身发展能力。 从构成要素来 看, 可以把区域发展能力看成功能、 权力、 资源、 知识的函数。 功能 主要是生态环境决定的该区域主体功能, 权力指区域主体在空间资源价 值运用中的可行能力, 资源即区域内资源量

8、与该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 关关系, 知识为科学技术、 认知以及价值判断等, 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更复 杂。 区域发展能力的生成条件要尽可能包括能力形成的所有条件。 从成长视 角看, 这些条件有自然资本、 物质资本、 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 知识资本。 由五大资本形成的功能性结构, 决定区域发展能力的层次和水平。 自然资本 可以分为可贸易部分和不可贸易部分, 如矿产资源、 生态环境; 物质资本可 以分为私人的、 公共的, 如厂房设备、 交通设施; 社会资本主要着重于社会 发育程度的考量, 重点从观念、 组织与制度的角度考察; 人力资本着眼于人 的全面发展必备条件, 重点从健康、 技能的角度考察;

9、 知识资本主要从区域 的技术资源、 研发水平等方面考察。区域自身发展能力以本地空间价值为基础, 而空间价值的固定性、 不可 交换性成为本地结构调整、 追求帕累托最优的客观障碍。 许多经济学家为规 避这一困难做出探索, 比较重要的突破是空间要素流动性假设。 在大卫 李 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中, 为规避空间结构的差异, 他基于要素的完全不流动 和商品完全流动假定, 用比较成本替代了空间差异; 在冯 杜能的农业区位 理论中, 基于级差地租的认识, 他把劳动力的可流动性纳入了农业区位选择 中, 并通过租金、 产品运输成本来规避空间差异问题。 此外, 韦伯的工业区 位理论、 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廖什的

10、市场区位理论、 胡佛的成本市场 理论都遵从了这一基本思想。 之后, 克鲁格曼以流动性要素为研究重点, 通 过贸易理论和区位选择理论的有效整合, 解决了流动性要素 “生产的空间区 位” 问题。 基于前人已有理论的阐述, 可知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不可流动要素, 优化区域空间结构, 发展本地区比较优势。 . 区域自身发展能力提升的基础 区域自身发展能力主要依赖国家、 地方政府、 企业等对区域经济所 做的贡献。 首先, 我国国土面积覆盖广, 气候类型涵盖热带季风、 温带 季风、 温带大陆、 高山高原气候等, 高原、 高山、 山地、 丘陵、 平原等 地形交错, 另外, 加上各地地貌差异, 地

11、质结构复杂, 矿产资源分布不 均, 水域呈现两横三纵的大格局。 各区发展因内部不可流动要素等, 而 出现人口、 资源、 环境协调问题, 区域功能定位与自我发展能力不匹配 等。 为应对诸多不匹配, 国家、 地方政府、 企业应从当地实际、 主体自 身实际出发, 制定对应策略, 以个体提升促区域发展能力提升。 . 自身发展能力提升条件及表现 . 国家区域选择。 国家应从整体发展出发, 对区域发展进行 建议、 指导, 在把握整体发展的主线路上, 针对各地实际制定相应政 策。 实行从国家到地方的区域选择, 从个体到整体的推行, 试点改革之 后在相似地区推行, 这一理论的主要表现经济特区开放、 三沿地区发

12、展 政策。 试点改革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和区域特性, 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 势, 并成为具有示范性的发展极, 以此发挥扩散作用, 以先富带后富。 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 即在南水北 调、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等资源调配下, 得到较大发展, 是我国协调区 域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表现。 . 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上转第 页)商界论坛 经法视点 244 在属地。 在机构设置坚持便民原则的基础上, 信访部门对书信、 走访等 传统信访渠道不断完善和改革, 增加了电子邮件、 传真、 视频接访等现 代化的信息手段, 使民众足不出户就能信访, 从方式上提高了信访机构 的可接近性

13、, 节约了上访成本, 同时减轻了信访机构的接访压力。 网络 化的组织设置以及灵活多样的信访方式确保了信访人可以更加便捷地接 触信访机构、 更加畅通地表达诉求。 (三) 设立人大信访委员会, 增强信访机构的独立性 目前, 国家信访局隶属于国务院, 各级地方信访机构也大都设置在 国家机关内部, 其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部门的支持, 缺乏应有的 独立性。 为了增强信访机构的独立性, 可将信访机构从行政部门独立出 来, 在人大设立信访委员会, 由各级人大产生各级信访机构, 从财政、 职权等多方面赋予信访机构更强的独立性, 使其直接向人大汇报工作, 接受人大的监督。 这样设置虽可能因为缺少了行政权力的

14、强制干涉而降 低信访工作的效率和执行力, 但从长远来看, 其利大于弊: 第一, 信访 机构向人大汇报工作, 脱离行政权力的干涉, 保持其独立性, 可以更加 客观公正地处理信访人反映的问题。 第二, 人大是我国权力机关, 其他 国家机关包括行政机关由人大选举产生, 受人大监督。 将信访机构设在 人大, 有利于加强对其他国家机关尤其是行政机构的监督。 第三, 在人 大设立信访委员会, 既便于人大了解中国人权保护的情况和问题, 也便 于人大广泛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有利于推动人权保护法律 法规的修改和完善, 不断提高人权保护法制水平。 信访机构按照人权计划所确立的 “切实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

15、经济、 社会和文化权利” 的宗旨, 认真贯彻 “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 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中的人权保障” 的指示, 不断健全 信访制度, 增加上访的形式和渠道, 对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进行监督, 提出意见和建议, 及时推动纠正行政和司法工作中的错误, 积极推动人权行动计划的落实, 切实保障人权的实现。 伴随着 国务院信访条例 的制定和实施, 国务院各部门、 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省 (自治区、 市) 也制定了相应的信访条例或规范, 党的机关和司法机关也分别具有相应 的制度规范。 国务院信访条例 只是一部行政法规, 调整范围有限, 各省 (自治区、 市) 或行业部门制定的条例或规

16、章又主要体现为 国 务院条例 具体化或者操作性办法。 这些条例、 制度和规范, 均属于一 般性或者较低层面的法规或规章, 既缺乏足够的权威性, 也没有形成统 一完备的信访法制, 与当前信访工作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 与社会建设 的要求不相适应, 与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距。 四、 结语 中国信访制度的建立、 发展和完善与中国人权的促进和保护是密不 可分, 相辅相成的。 在确立涉法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的同时, 更应注重涉 法涉诉问题的源头治理, 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问题, 更加重视公民合法 权益的及时、 充分实现。 进一步改革司法体制和机制, 提高司法公信力 并培育公民的尚法理念, 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 让信访活动有法可 依, 有制度可循, 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增添重要的补充路径, 为维护社 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李振山著: 多元、 宽容与人权保障 以宪法未列举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