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纲解读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741196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考纲解读1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心理学》考纲解读1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心理学》考纲解读1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心理学》考纲解读1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心理学》考纲解读1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考纲解读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纲解读1(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心理学考试大纲解读考试大纲解读v基础性v应用性v时代性命题思路 :题型与分值 单选题: 1 12题 2 12题 填空题: 13题 13题 简答题: 51题 52题 分析题: 5 1题,10 1题 151题 2010年(35分 )2011年(52分 )认知发展与教育情感、意志发展与教育个性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师心理心理学认知发展与教育v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v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v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v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v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

2、思维及其培养 v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v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感知觉的定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的反映。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 的反映。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通常把它们合称为 感知觉。 v 感知觉二、感知觉的规律 1、感受性及其变化适应应对对比感觉觉相互作用联觉感觉觉的相互补偿补偿敏感化 2、知觉觉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选择性 理解性 恒常性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感知的强度律 感知的组合律 感知的差异律 感知的理解律 感知的协同律 感知的活动律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一种有目

3、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 活动,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和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该注意的方面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相关的知识 引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和提出观察的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一、记忆的定义指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分类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 记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v 记忆三、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备用性(最重要的标准)四、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识记是

4、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 验的过程。 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2、保持: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 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原因(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再认或回忆: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 过程。再认:过去经历过的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们 加以确认的过程。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分 类记忆法 、系统化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直观形象 法、歌诀记忆法、操作记忆法等) 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合理组织复习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

5、习?)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多样化 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适当过度学习 v 想象一、想象的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 的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 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 随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一种与生活 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 三、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 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 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思维的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的种类 动作思

6、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v 思维三、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1、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敏捷性与灵活性 条理性与逻辑性 创造性 批判性 2、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 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影响 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四、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五、创造性及其培养1、创造性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产 生出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

7、人价值的产品 的特性。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 知识识因素 人格因素 环环境因素3、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设有利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与创造技法的训练,掌 握创造策略 塑造创造性人格,激发创造潜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创造灵感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二、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 心理定势; 迁移影响 ;功能固着 ;动 机强度; 人格特征 v 问题解决v 注意 一、注意及其种类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

8、集中性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1. 注意的广度2. 注意的稳定性3. 注意的分配4. 注意的转移 四、无意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1、影响无意注意产生的因素 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 系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个体自身因素:需要和兴趣;已有知识经验;情绪状 态和精神状态;期待心理2、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无意注意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 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 的无意注意。 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 避免干扰。 五

9、、有意注意的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1、影响有意注意维维持的因素 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活动的间接兴趣 活动的组织方式 外刺激的干扰 个体的意志力 2、教学中如何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教学 效果? 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地组织活动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 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 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 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 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 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

10、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中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v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v 情绪、情感的发展及其功能;学生情 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v 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 育 v 情绪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 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主观感受、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二、情绪情感的种类 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 2. 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四、

11、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l 不稳定、冲动稳定 l 外露内隐 l 个别事物的情感丰富、社会性增强 五、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 1、教育教学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 u 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u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 u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2、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认知调节法 合理宣泄法 理智调节法 转移注意 幽默法 v 意志一、意志、意志行动的定义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 、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是指受意志支配的行动。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有: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 联系。克服困难是意志的本质

12、特征。 二、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 盲从性和独断性 坚韧性 动摇性 、执拗 果断性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自制力冲动 、任性三、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4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动机冲突的几种类型: 双趋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多重趋避式冲突个性发展与教育 v 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的 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v 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 能力形成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v 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v 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

13、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v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v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 一、需要1、需要的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 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的种类:来源不同: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满足需要的对象不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把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七个等级。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 或部分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但这不是绝 对的。 无论从进化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层 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把低级需要称为缺失性需要,它的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 生存;把

14、高级需要称为生长需要,它的满足有益于健康、 长寿和精力旺盛。 评价: 肯定:把需要看作多层次的组织系统,认为人的需要由 低级向高级发展等观点与实际较符合,被人们所认同 。 否定:1、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是与生俱来的, 忽视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2、这个理论具有假设的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二、动机 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 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 2、动机的产生: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 在的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三、兴趣 1、兴趣的定义: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 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5、。 2、兴趣的种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3、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根据年龄特征 根据个体差异v 能力 一、能力极其类型 1、能力的定义: 2、能力的类型: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能力的差异 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 ;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三、能力的测量 1、智力测验 “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现在常用的智力测验: 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比率智商( IQ ) =MACA100 )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 IQ=100+15Z 其中Z=(X-X)/S ) 2、特殊能力测验四、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的因素(素质或叫天赋 ) 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 u先天因素提供物质前提和可能性,决定了能力 发展的可能范围;后天因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 具体程度 五、学生能力的培养 l 注重建立完善的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