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集锦(一)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673308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8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知识集锦(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共基础知识集锦(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共基础知识集锦(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共基础知识集锦(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共基础知识集锦(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知识集锦(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知识集锦(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公共基础知识集锦(一)公共基础知识集锦(一)公共基础知识之核世界奥秘的探索公共基础知识之核世界奥秘的探索发射轰击粒子的发射轰击粒子的“ “ “ “原子炮原子炮” ” ” ”卢瑟福在首次人工核反应中, 作为炮弹用的 轰击粒子是来自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衰变产物。因它能量较小,故只能与氮、镁和铝等少数轻元素发生核反应。另外在实验中发现许多 粒子都毫无目标向四面八方乱射。这就好像劣等炮手操炮时不加瞄准,盲目发射炮弹,结果很少击中目标一样。例如,对氮核而言,需用30 万个 粒子才有一个氮核被击中;同样,如用铝核作靶子,则需用12 万5 千个粒子轰击才有一个铝核被击中发生核反应。由此可知,

2、这种天然放射性所发射的 粒子命中率实在太低,而且从能量和强度方面看也太弱,因为放射 粒子的镭盐实在太少了,当时都是以毫克来计量的。所有这些弱点,都严重地影响核反应实验的进行。但是, 科学家们为了揭开原子核内部的秘密, 往往像小孩子为了想知道有趣玩具内部的奥妙,经常把玩具拆开那样,总想把原子核打开来看个究竟。于是他们就设法把更多的粒子(如氢核和氦核等)用来作为轰击原子核的炮弹,并把它们装填在能产生极快速度,又能按照指定方向发射的“原子炮”中,以准确命中更多的原子核,产生各种各样的核反应。就在1928 年,生于俄国的美国物理学家盖莫夫提出了用质子替代 粒子作为炮弹的设想。由于质子本身所带的电荷少,

3、因此与核相互作用的静电斥力也小。这样即使能量比较小的质子(能量为5060万电子伏),它也能克服库仑每秒一千万到十亿个,而每秒一个毫安的质子流可获得的质子数就比 粒子流要大一百万倍左右。另外,质子也比较容易取得,只要把普通的氢原子剥去一个电子后就成为质子。这样带正电荷的质子又能方便地被电场加速,使它的能量能大大地提高。为此,物理学家会同机械设计师一起开始设计制造这种能够加速粒子的机器,人们习惯上称它为“粒子加速器”或“原子炮”。就在1930 年前后,英国物理学家考克饶夫和瓦尔顿一起建造了第一台粒子加速器。它是利用高压电极上的高电势,对离子源所发射的质子流,在抽真空的加速管中被加速,最后打在靶子上

4、,同靶原子核发生核反应。这实际上是一台倍压加速器,当时他们在五级加速电极之间加上80 万伏高电势, 获得了能量约为70 万电子伏特的质子流, 最后被打在锂7 靶上。所产生的核反应仍用硫化锌制成的荧光屏进行观测。结果发现每10 亿个质子中就有一个质子打中锂核产生反应,形成一个具有4 个质子和4 个中子的不稳定中间核。然后,分解成两个氦核。从上式可看出,核反应的最终结果生成了两个 粒子。根据力学定律,它们应该带着相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同的能量, 向相反方向飞出, 这可从威尔逊云室所摄取的照片上所观测到的向相反方向成对飞出的 粒子径迹得到验证。另外,根据它们在空气中的射程(为8.4 厘米),求得其能量

5、各为8.8 兆电子伏。由此可见,核反应结果所得能量竟然是入射质子能量0.7 兆电子伏的25 倍。这就预示着人们将可从核反应过程中取得巨大的能量。而另外一种加速器是在1931 年由美国物理学家范德格喇夫建造而成的。他突破了倍压加速器在高电压上的限制,首先应用动带式静电起电机获得了高达1.5 百万伏电势差。后人为了纪念他, 就把这种类型的粒子加速器称作为范德格喇大静电加速器。 其主要部件高压电极的直径12 米。而到了1933 年已大到4.57 米;1936 年达10 米。但最高电压都不超过3兆伏。1940 年后又提高到5 兆伏。后来在结构上又作了很大改进,在1955 年发展成为串列式静电加速器,每

6、一级为10 兆伏,二级为20 兆伏,三级则为30 兆伏。质子流强为4 微安。由于它具有加速能量高、束流品质好、能量稳定度高等优点。所以一直是原子核物理实验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与此同时,其它各种类型的“原子炮”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在1931 年设计制造了第一台用来加速离子的回旋加速器,它的工作原理是被加速的带电粒子在两个扁平的“D”形盒中作圆周运动。D 形盒内部是抽高真空的,被加速粒子的圆周运动是由磁场作用所造成的。只有当带电粒子通过交变电场时才能被不断加速获得能量。劳伦斯的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磁极直径只有10 厘米, 加速电压为2000 伏, 能把氢离子加速到8

7、 万电子伏。到了1932 年,他把直径增大到27 厘米,质子能量可加达到1.2 兆电子伏;1993 年,磁极直径已达1.5 米,磁铁重220 吨,能把质子核氘核分别加速到10 和20 兆电子伏。束流强度可达每秒6 兆亿个氘核,所以说加速器的效能的确是十分巨大的。但是, 回旋加速器却不能加速质量极小的电子。 而世界上第一台用于加速电子的电子感应加速器是在1940 年建成的,当时只能把电子加速到2.3 兆电子伏。1942 年建成20 兆电子伏的电子感应加速器。到了1945 年,电子能量又提高到100 兆万电子伏。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315 兆电子伏。除此以外,在加速器

8、的类型中还有直线加速器。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1947 年已经开始建造行波电子直线加速器和驻波质子加速器, 它们分别能把电子加速到22000 兆电子伏; 把质子加速到800 兆电子伏。近年来,世界上工业和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冈和苏联,它们把加速器越作越大。其中高能环形加速器的直径达2 公里; 直线型加速器的长度超过2 公里, 被加速质子的能量高达5000亿电子伏。这就是英国在19691972 年间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它的磁铁重达900O吨。电力消耗峰值为5 万千瓦。而当今国际上还在倡议建造世界性的大加速器,直径将近20公里,加速能量十万亿电子伏。它比目前最大的加速能量大20 倍,总投资达20

9、亿美元。总之,在建造原子炮的过程中,为了能获得高能量的“炮弹”,其耗资是十分惊人的。 而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且在加速“炮弹”过程中也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就被命中靶核的单发“炮弹”而言,它有可能通过核反应把更大的能量释放出来。 即使这样, 原子炮本身仍然存在着打不准、 效率低的问题,千万发“炮弹”中只有一发能命中靶。当然,作为靶子的原子核本身其体积十分微小,确实不易被瞄准。 加上靶核所带的正电荷对炮弹有静电排斥作用, 即使把靶子做得很厚使靶核数大大增加也无济于事。 这是因为被加速器加速的带电粒子所携带的能量, 在靶子的表面层内很快被消耗殆尽,仅能深入1 毫米后就停止不前了。所有这一切,使得科学家们希

10、望能够找到命中率更高的炮弹。1932 年中子的发现,实现了这个愿望。公共基础知识之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公共基础知识之核能的开发和利用1、核能的来源从1932 年发现中子到1939 年发现裂变, 结果经历了七年之久才把巨大的裂变能从铀核中解放出来。 它同已知的只有几个电子伏的化学能相比要大几百万倍, 而同一般的核反应能相比也要大十倍左右。 科学家们为了能很好利用它, 就需要设法找到产生这种巨大能量的根源。早在发现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的初期,人们从贝克勒尔和皮埃尔居里曾经被镭射线烧伤过皮肤的现象中觉察到,各种射线的确具有很大能量。例如,铀原子核衰变能量要比碳原子化合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两百万倍。 而人类对各

11、种化学能的应用早就开始了, 但对放射能的实际应用却迟迟不得实现。 这是由于这些放射能的释放过程非常缓慢, 也就是说这些天然放射性核素哀变时的能量释放率太小,故没有开发应用的价值。即使这样,科学家们还是对放射能的来源问题很感兴趣。 从唯物主义者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论观点出发, 各种能量都不能凭空臆造或无中生有,它只能隐藏在物质之中。当时人们已知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因此很自然地认为放射能是存在于原子内部。那是在1903 年,当卢瑟福研究了 射线的能量后曾经指出:“这些需要加以思考的事实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即潜藏在原子里面的能量必是巨大无比的”。所以至今人们仍把放射能叫做“原子能”。然而,随着核科学

12、的不断发展,在1911 年,卢瑟福又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着某一核心部分, 即找到了原子核。 并从它的特性中知道, 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这样,人们就认为原子核中储藏着巨大能量的说法更能反映客观实际。 而放射能实际上也就是由于原子核自身发生变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另外,原子能的提法又很容易和化学能相混混淆,所以把放射能称之为“核能”更符合实际情况。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但是, 有些唯心论的学者曾经企图从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现象中, 作出物质似乎可以转变为能量的错误结论。他们认为,在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中,物质似乎消失了,而能量却无中生有了。然而,随着核科学的迅速发展,很快就驳斥了唯心论者的谬

13、误。这就是在1905年, 由杰出的天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了能量和质量关系式后才实现的。 他是一个出生在德国,后来先后加入过瑞士和美国国籍的犹太人。他所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理论不仅能证实能量转变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而且完全适用于核衰变的过程。 根据他对各种运动物体的观察(特别是那些作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分析的结果。发现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增大,特别是接近光速(每秒30 万公里)时,运动物质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即由静止观察者所测得的长度)就越来越短;而其质量却越来越大。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对于高速运动的电子(如阴极射线),它的运动速度已很接近光速,为260000 公里秒。此时电子质量可猛

14、增到原来的两倍。这一结果由德国物理学家布赫雷尔在1908 年直接从实验测量中得到证明, 且和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值刚好相一致。由此不难看出,能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减少。相反实际上物体运动速度加快后,不但能量增加,而且质量也变大。这就驳倒了唯心论者认为放射性现象的发现,物质似乎可以转变为能量的错误说法。微观世界中的这种奇妙现象再次证明了“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和“把能量理解为物质的运动”的精辟见解的正确性。另外,爱因斯坦在自己论述相对论的论文中,又大胆地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关系式Emc?,把以前一直认为相互毫无关系的、性质也截然不同的质量和能量连结在一

15、起。公式表示了能量和质量间互相换算的数量关系, 即质量和能量是互为正比关系的。 但这决不表示能量就是质量或能量和质量间相互可以转化。 我们知道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度, 它和物质运动的状态有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而质量是物质惯性和引力的量度,它也和物质的本性有关,是物质的另一种属性。例如, 我们可从质能公式算得一克质量所相当的能量为九万亿亿尔格。 虽然尔格本身是一个很小的能量单位,但是九万亿亿个尔格相加起来相当于把1000 万吨重的东西提升到1公里的高度,或可供一个100 瓦的灯泡点亮35000年。但是实际上人类对这种能量的利用率仅为千分之一左右, 所以它是一种威力巨大无比的能源。 正是由于这种微

16、小质量与巨大能量在数值上有着天渊之别, 才使得人们在自己的科学实验中, 很长时期未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在一般化学反应中,与释放能量相对应的反应物质量也能稍微减少一点。然而,这个微小量的改变,人们几乎觉察不到。如果我们燃烧 l 加仑(等于3.785 升)汽油,其相当的质量是2800 克。它在燃烧过程中与10000 克左右的氧气化合成二氧化碳和水,并能产生1.35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亿焦耳的能量,能驱动一辆汽车行驶2530 公里路程。但从质能关系式中可看出,这些能量所相当的质量仅比百万分之一克略多一点。 这就是说, 最初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重量是2800克加上10000 克等于12800 克。而反应后的生成物包括二氧化碳和水的重量是从12800克中减去一个微小量(百万分之一克)。当时,十九世纪的化学家所用的测重仪是量不出这样微小变化的,所以那时科学家们都深信质量是永远守恒的。2、核力和结合能我们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 主要来源于把原子保持在分子中的力, 这种力的大小与原子的外层电子分布结构有关。 当两个以上原子合拢在一起组成分子时, 各原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