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_保护_营造_金沙遗址博物馆规划设计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6725883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34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_保护_营造_金沙遗址博物馆规划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文化_保护_营造_金沙遗址博物馆规划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_保护_营造_金沙遗址博物馆规划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_保护_营造_金沙遗址博物馆规划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丁设计作品woRKs o; 0 05旧N文化保护营造 金沙遗址博物馆规划设计莫修权庄惟敏张晋芳金沙遗址位于成都西郊,距市中心仅skm,东临青羊大道,摸底河从基地穿过。2 00 1年2月,考古工作者在青羊大道西侧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并确定金沙遗址是商末至西周时期古蜀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市政府为保护金沙遗址果断决定将金沙遗址 中心区域约434亩已经转让开发的土地回收,并规划为金沙遗址保护范围,建成集游览、观光、休憩、教育于一体的专题性公园。20 02年,金沙遗址博物馆国际竞赛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及中国的9家知名设计机构的参与。经过严格的评选,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以其新颖的理念和

2、对遗存恰 当的尊重被确定为中标和实施方案。问题金沙遗址博物馆与其他遗址博物馆相比,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一般远离城市的郊野遗址博物馆(例如安阳殷墟博物馆 )可以着眼自然环境和历史积淀,营造天地洪荒、雄浑粗犷的气势氛围,但金沙遗址位于城市成熟地区,周边是建成的商业区和居住区,上述郊野氛围受到空间尺度限制并不合适。城市遗址博物馆(如广州南越王墓遗址博物馆)在密集的建成环境中,两侧建筑夹峙,几乎没有任何回旋空间,如何融人城市肌理,和左邻右舍和谐相处又不失自身特色是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金沙遗址博物馆尽管在城市建成区,但毕竟是在一个遗址文化公园内,没有建成建筑的近距离压迫,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我们认

3、为金沙遗址博物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规划层面的:作为城市建成区的遗址公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文物遗存的影响,同时又不阻碍城市正常生活,取得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二是建筑层面的:建筑应既满足使用功能又体现金沙文 化,同时还 要融人城市环境。理念从设计竞赛直至后期深化过程中,一直有两种观念在交锋,即在城市型遗址上的建造活动,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文物界和从事保护规划的专家主张对待遗址应该服从保护,不要在其范围内进行任何建设活动,完全以考古发掘为主,否则就会对文物造成破坏。他们主张易地建馆,遗址和馆舍分离。而我们认为,对历史遗存的态度不应该是消极的封存和隔绝,而是积极的保护。历史遗存

4、除其文物价值外,还有文化、教育甚至经济价值,如果能够寻求一种合适的积极方式来宣传展示金沙遗址,对于教化公众、传承文化、经营城市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反,刻意隔绝就如同将文物锁进保险柜,失去与公众和社会交流的机会,文化传播成为空谈,文物考古成了圈内专家的自说自话,文物研究的意义又何在呢?而易地建馆就如同文物建筑保护中的易地重建一样,文物脱离了原生环境,其价值势必大打折扣,更辜负了成都市政府收回整个园区土地的初衷。在上述两种观念交锋的过程中,成都文化局和博物院的领导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突破阻力,搁置争议,使规划方案终能实施。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研究和展示需求,通过前期发掘探明遗存区和无遗存

5、的可建设区的范围,位于遗存区的建筑如遗迹馆主体结构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尽量减少基础面积的同时,结构基础设在建筑外缘已完成发掘或进行勘探无重要文化堆积的点位,减少对遗迹的扰动;无遗存区的建设也尽可能消解建筑体量,融人整个遗址公园的环境之中。用地由静到动地向都市界面过渡。园区主要建筑包括摸底河以南的遗址发掘遗迹馆、园区游客服务中心,摸底河以北的金沙遗址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及文化配套设施。规划方案将园区主人口设于用地南侧蜀风花园大道,北区设园区次人口,东则以宽6m的步行道与青羊大道相接,设步行主人口,西北侧设通往文化研究中已、的次人口和后勤人口。公共停车场地设 于南北人口位置。主题游览线位于规划中轴,

6、步行区将前区人口广场,遗迹馆、文物陈列馆通过其间的一系列广场连接,以遗迹馆前竹林广场为空间序列高潮,以博物馆为收束,贯穿用地南北。园区内建筑规划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强调地表的连续性,最大的陈列馆地上建筑面积仅1万mZ,最小的接待中心仅几百平米。建成环境的中性特征,体现了遗存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的完整性、持续性。弹性规划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为日后的科学考察和展示教育活动提供开放型的规划结构和发展的空间。规划规划方案以横贯用地东西的摸底河为横向景观轴,以南北轴线的开放空间形成纵向文化轴,将园区划分为四个象限,实现建筑金沙遗址文物陈列馆位于现代城市环境中,同时又要反映古蜀文化特征,但300 0年

7、前的古蜀文化建筑形象现在无从求证。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提 出以一种 中性的手段,即不强调具体历史时间段或具象建筑特征的形象来应答时空的矛盾,强调当下又避免错乱时空的臆想。文物陈列馆地下1层,地上局部3层,总建筑面积1.6 9万mZ。建筑形体方正,造型北高南低,与地面相接,仿佛从大地 中生长出来,隐喻被发掘的玉璋;纯净的造型削弱了与周边环境的冲突。建筑设计以考古工作中的“探方”作为构思出发点,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以1 0mx1Om为基本模数隐喻科学考察的秩序。通过模数的应用建筑学报2。,卫A 闷cH IT E c刊R ALJ o明刊AL56将建筑与园区的整体规划协调统一起来。建筑中央为充满阳光

8、的太阳神鸟光庭,为观众提供参观结束后积淀情绪、静思冥想的精神性空间。纤细的柔索结构将太阳神鸟标识悬于中庭顶部。神鸟图案的光影投于庭院的弧形壁面上,随着时间变化缓缓运动。多样性的展陈空间,将恢宏的场景式大遗址复原展示与金沙精美文物陈列结合。开敞流动的室内空间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将展区、公共空间、教育交流等空间完全割裂的形式,将传统的封闭式独立展厅与开放式台地展区相结合,并和丰富多样的活动相配合,破除了 人与文物静止对立的格局。这里,人和展品一同成为文化殿堂的主角。设计中还致力于使陈列馆超越原有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更成为公众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使陈列馆在市民生活中更加鲜活。同时为了减少陈

9、列馆建成后的财政负担,设计考虑了陈列馆内部公共空间的多种利用 可能,如新闻发布会、时装走秀甚至企业酒会等多种方式,使公共空间的利 用在更加多元化的同时尽 可能创造收益,使以馆养馆成为可能。结构基础主要设在建筑外缘已完成发掘或经勘探无 重要文化堆积的点位,最大限度减少对地下遗存的破坏。发掘展示区内部为无柱大空间,在符合功能需求的同时,将建筑对地下文物本体影响降到最低。钢结构营建过程将施工操作对园区环境的污染减到最小,且建筑物在必要时可以移除,这种建造可逆性为恢复遗址本真的状态提供了可能。陈列馆本体以1 0mx10m的展陈单元作为平面模数,采用了 大跨度钢结构,在展厅部分形成 3 0mx3 0m无

10、柱空间,在垂直向度上提供6m一巧m的不 同高度,为空间布局与功能置换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多样性。一般由于空调系统新风、排风需要以及消防排烟的要求,通常外墙面上需要 设置很多百叶窗。陈列馆建筑外立面和室内公共空间的墙地面全部选用 洞石,目的是使得建筑外形浑然一体。开 设通风排烟百叶窗会破坏博物馆建筑外墙面的整 体性。为解决该问题,我们采用 了开放式石材幕墙的设计,即石材与墙体面脱开30 cm,石材之间I cm的缝隙开敞不封胶,石材和墙体之间形成一个与大气相通的空气间层,满足采风和排烟需要。通过计算,所有缝隙的面积 之和满足百叶窗所需绰绰有余,且空气间层促进对流,在石材龙骨的防锈等方面 比密闭间层

11、 更优。在陈列馆倾斜外墙维护、保温防水材料和构造方面,设计中也作了尝试。国内倾斜外墙体 多为混凝土浇筑,但陈列馆主体框架为钢结构,混凝土外墙与钢梁钢柱难以交接,且膨胀系数的不同极易因温度变形不同造成错位和开裂。设计中我们对比了多种材料,最终选择了与钢结构配合较好的夹心钢板。同时选取了硬泡聚氨醋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作为保温防水层,这种材料能够较好地实现保温防水的整体性,好比给整个博物馆穿上了一层防护服,既保暖又防水,一举两得。金沙遗址博物馆园 区建成后获得了文物界和 建筑界的好评,原有的一些争议在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面前也逐渐平息。20 06年6月1 0日,中国的首个文化遗产日庆典在成都金沙遗址公园隆重举行。汝 川大地震后,金沙遗址博物馆主体建筑安然无恙,馆内的文物和藏品无一损毁,新建建筑在遗迹原址上庇护了出土文物,整个园区在地震当日即开放临时收容受灾市民。金沙遗址博物馆不但成为了文物的庇护所,还成为广大市民躲避地震灾害的避难所。建筑超越设计意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文关怀。.营造在满足建筑空间 主要功能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结构体系对本体的影响度是不同的。遗址遗迹馆选择大跨度钢结构形式,作者单位:渭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0 0084)收稿日期:2的S一0 7一0 157L 小o 。月 人满L2 00 9忍建筑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