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复习导学稿[教师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72201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虚词复习导学稿[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导学稿[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导学稿[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导学稿[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导学稿[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复习导学稿[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虚词复习导学稿[教师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虚词复习导学案年级:高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虚词(介词、连词、副词、代词和助词 )的意义和用法。(2)探究文言文虚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技巧,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推测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运用解题方法。(2)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学会用准确判断。【知识链接】一、考点诠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为 B 级,理解。考生不仅要懂得虚词的词典上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要具备具体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型来看,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

2、断,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18 个) :而、何、乎、乃、其、且、 若、 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 、者、之二、方法点拨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课本里面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三、虚词相关常识:(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 介词:乎、为、以、因、于、与、2、 连词 而、其、且、因、则、与、若、3、 副词

3、:其、且、以、则、何、乃、4、 代词:而、其、焉、之、何、乃、若、5、 助词:乎、其、所、为、焉、者、之、与、(二)虚词的定义及常见用法:1、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边,常常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 常见用法:介词+名词:设九宾礼于庭介词+名词词组: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代词:父母之爱子,则 为之计深远2、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常见用法:表示前后内容具有并列、转折、承接、目的或者修饰等关系。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3、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的词,副词往往在句子中充当状

4、语成份。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常见用法:副词+动词:臣尝有罪副词+形容词:秦王大喜4、代词: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代词往往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它可分为:A、人称代词:第一人称: 吾、予、余、我第二人称:汝、而、尔、若、乃 第三人称:之、其、彼B、指示代词:是、此、斯、 兹、之、然C、疑问代词:谁、孰、何、胡、奚、曷、安、恶、焉5、助词: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地” “得” “了” “啊” “吗”等。可分为:A、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如: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5、事。 孤之有孔明,犹鱼 之有水也。 B、语气助词:了、矣、焉、耳如:鱼,我所欲也。【学习过程】一、导入“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谁也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 “之乎者也焉矣哉,用的不错是秀才” ,从古人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可是文言虚词词汇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是它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因而学习起来 有较大的困难。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是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 。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词易训,虚词难释” 。所

6、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他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因此,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试着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添加适当的虚词(常用的 18 个虚词) ,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晋平公 与 群臣,饮酣, 乃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 其 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 于 前,援琴撞 之

7、 。公被衽(衣襟) 而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 也 。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 之 言也。 ”左右请除 之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一、请分析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仔细观察,其用法有何规律?以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介,用2.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介,用,拿3.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凭借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而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连,来6.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来7.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连,来8.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连,来总结:1-3“以”后跟的是名词或代词时, “以

8、”往往是介词,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4-8“以”后跟动词或形容词时,当连词讲当动词讲,解释为认为搭配法(一般来说, “以”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时,它往往是介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时,多是连词。 )强化巩固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秦责(索取)赂于魏,魏不与。营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会盟) ,魏畏秦楚和,必与秦地矣。是楚胜而亡地于秦,是王以魏地德(恩赐)寡人,秦之楚者多资也 。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 ”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主动送)上洛于秦。1选出

9、与“魏许秦以上洛”中的“以”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各各悚立以听。C.以啮人,无御之者。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魏许寡人以地。 介,把(2)秦王曰:“善。 ”以是告楚。 介,把请分析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仔细观察,其用法有何规律?其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这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也。 代 这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代,他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代,他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代其,语气副词:一定 表期望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 还是 表婉商7.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10、乎? 大概,表揣测8.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大概 从今以后,我大概对人世间的事情再也没有什么心思去考虑了。9.如我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难道,表反问10.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表反问11.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总结:“其”用在动词后面,多是代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面,是语气词,用在句子开头大部分是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位置法(一般地说, “其”用在动词后面时,多是代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面,是语气词,用在句子开头大部分是语气词) 强化巩固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只而啖之,得饱其口福。 ”狼曰

11、:“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君,其言不堪入耳,君其无闻乎?其畏主人乎?愿为君一雪耻,君其许之(你一定要答应我) 。 ”犬曰:“欲加之罪,其(难道)无辞(说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悻悻而去。1与例句“君其无闻乎”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A成以其小,劣之。B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其畏主人乎?2解释词语。(1)羊肉其鲜乎! (2)叼其一只而啖之(3)其言不堪入耳 (4)君其许之其言不堪入耳:在充当句子的主语或主语的修饰语时,是代词,也用在句子开头请分析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仔细观察,其用法有何规律?焉1.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

12、得焉。 代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词3.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语气词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疑问代词6.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7.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兼词,于之8.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兼词,于此9.盘盘焉。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总结:“焉”的判断:首先看句中的“焉”能不能去掉,能是语气词,因为语气词在句中没有实在意义,然后再判断代词与兼词就容易多了。 这样的虚词还有“而” , “之”等删除法(对于“焉”这类用法比较复杂的文言虚词,首先就要迅速排除其中的一个,如语气词的排除。用删除法,再判断其他的

13、用法,就容易多了强化巩固崤山有二陵焉,其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焉。晋人伏焉,果败秦师,掳三帅以归。献诸(之于)国,晋襄公免之,原轸怒,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1与例句“崤有二陵焉”中“焉”用法相同的二项是:AA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C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D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2与“晋人伏焉”中的“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崆崆焉。 D昔者吾舅死于是,吾夫又死焉。自我检测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

14、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之,罪莫大焉。吾其奔也。 ”遂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卫地,今河南省) ,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重耳的舅父)曰:“天赐也。 ”嵇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采桑的女子)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谴之。醒,以戈逐子犯。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有人而校之,罪莫大焉。过卫,卫文公不礼焉醒,以戈逐子犯以告姜氏,姜氏杀之A两个“焉”相同,两个“ 以”不同。B两个“焉”不同,两个“以”不同。C两个“焉”相同,两个“ 以”相同。D 两个“焉” 不同,两个“以”相同。2下列各句在“其”字的用法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B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B吾其奔也C蚕妾在其上 D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反思:由于淡化语法教学,在利用语法结构教学时难度较大,有必要先讲清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特点,让学生清楚不同词性的词该呆的基本位置。平时教学文言文要督促学生熟悉课文、积累词语。学生平时积累的东西还必须要专门去梳理。这样文言文的复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