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1975~1983年志贺氏菌属的菌型变迁报告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46713858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明市1975~1983年志贺氏菌属的菌型变迁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明市1975~1983年志贺氏菌属的菌型变迁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明市1975~1983年志贺氏菌属的菌型变迁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明市1975~1983年志贺氏菌属的菌型变迁报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l Medical Journal Vol. 22, No. 1 20001872. 2接种麻疹后 1个月抗体阳性率: 各年龄组儿童于麻疹接 种 1个月后. 麻疹抗体阳性率, GMRT 分别上升为88.8%. 76. 4%, 71. 2%1303. 1, 178. 2, 292.3. GMRT 平均为 250. 1,三个年龄组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RT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 (X二4. 79, P 0. 05) 见表 2.表 2免疫后 1个月麻奋抗体水平阳性敬 年龄组总数阳性数I:1 0 01: 2 0 0I:4 0 0妻 I : 800合计阴性数阳性率 %2- 4 岁6- 8 岁13-

2、15 岁:,:7 1 . 2303. 1178. 22 92 . 3合计7 8 . 02 5 0 . 12. 3免疫前后各年龄组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从表3可见, 各年 龄组免疫后麻疹抗体阳性率有大幅度提高. 但 2- 4 岁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X = 0. 18. P 0. 5), 6- 8 岁 (X = 9.86, P 0. 005). 1315 岁 (X = 8. 32, P 0. 005)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 3免痊前后麻奋抗体水平免疫前免疫后 年龄组总数阳性阴性阳性阴性:4 04 2朋72 93 12- 4 岁6- 8 岁13-15 岁5 6253结果分析 本次麻疹抗体水平监测阳

3、性率仅为52. 1%, 如果监测成 人组 (25 岁组), 预计抗体阳 性率更低, 阳性者中低抗体水平 ( l , 800) 达89. 3%, 由 此可见 我市目前青少年中有近50% 处于易感状态, 与近几年来麻疹发病率高时有暴发流行基本吻v 下 月 。 不同年龄组阳性率有差别,即随年龄增长抗体阳性率递减U), 易感人群从45%-34%不等, 随着易感者的积累. 本市 市区极有可能发生麻疹流行或攀发。 疫情统计显示,1991- 1995年全市麻疹年均发病率达 52/十万, 其中 1991年、1994 年发病率均超过80/十万, 且占57.4%.病例集中在城区 1995 年全市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后

4、,19961998 年年均发病率不到 10/ 十万.接种麻疹1个月后抗体阳 性率明显上升, 但未达到保 护性水平以上, 低抗体水平的人数仍达83. 1%. 强化免疫前后 除了2-4 岁组无显著差别外,其它年龄组免疫后均有明显上 升 由此可见, 在现行免疫方案中是否可增加4- 5 周岁组加强 免疫一次,值得考虑。 找市城区计划免疫工作自199。 年从城关卫生院移交市防 疫站后, 就从未组织学校 7周岁组儿童复种工作, 只是家长自 愿带儿童到防疫站门诊接种, 从统计报表得知, 市区计划免疫 复种率不足40% (含麻疹)。 因此, 除提高基础免疫, 加强复 种工作外, 在人群中开展麻疹强化免疫, 是

5、现阶段降低麻疹发病率,以获消除麻疹的一种有效措施.妻考文献玉 文胜 等. 北京市19% 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侧, 中国计划免痊 ,1997 . 2 (3)19- 2 1.三明市1975 1983年志贺氏菌属的菌型变迁报告三明市卫生防痊站 (365000)郑靳永蔡苏桩志贺氏 菌又称痢疾杆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 病原菌.所致 疾病是本地区夏季主要肠道传染病之一。 根据其 “ O” 抗原不 同可分为4个血清群39个血清型 (包括亚型), 该属细菌的菌 群、 菌型分布各地报告不尽相同, 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代, 其分布也不完全一致。 了解志贺氏菌属的菌群、 菌型变迁, 对 细菌性痢疾的防治工作有实

6、际意义, 为此, 本文将本地分离的 480 株志贺氏菌属的菌群、 菌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以了 解其 菌型变迁情况,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 1菌株来裸:所有受检菌株均来自 本地区尤澳、 沙县、 宁化、大田、太宁、三明市区等, 分离于痢疾现症病人。 1.2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 诊断血清购于成都生物制品研究 所,在有效期内使用。 1.3方法: 将各站上送的菌株先接种于pH 7. 6 肉汤中培养 18 24小时。 而后用麦康凯琼脂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培养性状, 并挑取可疑的单个菌落接种于克氏 双糖和赖氨酸,37 培养 18 24 小时后观察反应结果, 对符合志贺氏菌属特性菌株进 行涂片

7、、 染色, 并进行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状检查。 将生化反 应不符合志贺氏菌属的菌株去除, 如生化反应符合、 血清无法 分型的菌株也不列入计算。188祸 磨医 药 杂志2000年 第22卷 第1期2结果 480株志贺氏菌血清学分型分布于4 个血清群、 15个血清 型。 福氏志贺氏菌为主415株, 占总数的86. 5; 宋内氏志贺 氏菌38 株, 占7. 9%; 鲍氏志贺氏菌21株. 占4. 4%; 志贺氏 . 型6 株占 1. 3%; 在所检菌株中未检出志贺氏1型。 415 株福氏志贺氏菌中, 福氏志贺氏菌 2。 血清型239株, 占 57. 6%;3。血清型 67 株. 占 16. 1%; 16

8、 血清型 49 株, 占 11. 8%; la 血清 型占 2.7% , 2b 血清 型占 0. 96%, 4 型 占 2. 9%,6型占。 . 72%,x变种占3. 1%,y 变种占3. 1%, 福氏志 贺氏菌2a 血清型菌株所占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同时福氏 志贺氏菌 lb 血清型菌株所占比例有逐渐 卜 升的趋势, 见附表附表招氏志贺氏.2. 、lb 血清型所占比例理年段变化,况年份福氏志贺氏菌总数16%2e%1 9 7 .5 - - 1 9 7 71 97 8 -19 80 :1 9 8 1 -1 9 R又9. 112064. 512. 1986 1. 61 7 . 12 12 0 .

9、 0合计4 91 1 . 只2 2 95 76福氏志贺氏菌 2a 血清型菌株。在所检福氏志贺氏菌中所 占比例 1975- 1977 年为64. 5%, 1978- 1980 年为61. 6%, 1981- 1983 年为 30.0%, 当地细菌性痢疾的疫情报告数 1975一1977 年为 524. 05/ 十万,1978-1980 年为 479. 04/ 十万,1981- 1983年为436.98/+ 万,福氏志贺氏菌2。 血清型所占 比 例下降趋势与当地细菌性痢疾的疫情报告数墓本一致.3i寸 论 志贺氏菌属的菌群分布各地之间有所差异, 在同一地区的 不同年代其菌群分布也不尽相同。 三明市从现

10、症病人分离菌株 仍以福氏志贺氏菌为主, 占受检总数的86. 5纬, 其次为宋内氏 志贺氏菌占7. 9%, 第三位是鲍氏志贺氏菌占4.4%,志贺氏. 型只占1. 3%。 未检出志贺氏I 型。 这一结果和国内的报告基 本相 一 致, 但与西欧、 美国、日 本等关于宋内氏志贺氏菌的比 例不断上升, 福氏志贺氏菌所占比 例逐渐下降. 并且宋内氏志 贺氏菌有可能取代福氏志贺氏菌的报告不同. 福氏志贺氏菌以福氏2a 血清型为主, 占总数的57. 6%, 但是福氏志贺氏菌2a 血清型在福氏志贺氏菌中的所占比例已 从 70年代的 64. 5纬下降为80年代的 30. 0%,而福氏志贺氏 菌 Ib 血清型却从9

11、. 1%上升为17. 1纬, 由此可见, 若干年后福 氏志贺氏菌 16 血清型有可能代替福氏志贺氏菌2a 血清型成 为本地的主要流行菌型。 这一结果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福氏志 贺氏菌的曦菌体作用, 使福氏志贺氏菌的菌株发生抗原的溶源 性改变有关。 细菌性痢疾是本地夏季主要肠道传染病之一。 细 菌性痢疾疫情报告例数正在逐年减少, 这一结果与福氏志贺氏 菌2a 血清型在福氏志贺氏菌内所占比 例变化基本一致。 此结 果是由于细菌性痢疾的疫情变化影响了菌型分布变化, 还是由 于菌型的变化改变 r 疫情情况。 有待进一步探讨。 若能找出福 氏志贺氏菌主要菌型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相互关系, 将会为 细菌性痢

12、疾的防治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几起特殊环境食物中毒发生案例分析潭浦县卫生防疫站 (363200)张振生近n 年, 我县共发生因丧葬集体用餐导致的食物中毒案例 5起. 累计涉案人员九百余人, 发病四百余人. 由于此类案件 涉及面广, 涉案人员分散, 并多带有相当的迷信色彩, 故给案 件的调查及查处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本文就此类案件的一些共 同点做出分析, 期望由 此改进群众性集 体用餐卫生, 减少此类 案件的发生 I卫生学特点 I . I气候 多发生于5 11月份气候炎热季节, 短时间温度持 续在30以上。 1. 2厨师及辅助人员:多为临时召集, 无从事食品加工作业经 验, 无体检合格证明, 亦未经

13、过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有关食品 的加工保存知识较差或没有 1. 3卫生设施:无冰箱冰柜储放食品, 各种熟食亦无相应的纱 橱、 纱门加以屏护, 盟洗设备多不完备。 此外, 生熟食品的混 放, 生 熟砧板不分, 食品的采购制备食用之间间隔时间较长, 各 种熟食品食用前往往未再进行热加工等等都是相关因素。 1. 4食品加工及就餐场所:多为临时搭盖, 属开放性或半开放 性,明显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2临床表现及治疗 2. 1潜伏期:最短4. 5小时, 最长62小时, 中位数约14 小时。2. 2症状与体征: 以腹痛腹泻为主, 可伴有呕吐、 头晕、 关节 酸痛。 大便为水样或血水样便, 无里急后重感觉.

14、 呕吐物多为 食物, 可伴发热或低热。 2. 3治疗: 普通抗菌素即有显效。 轻者口 服即可, 重者静脉点滴。 2. 4预后: 预后佳, 无死亡、残疾或后遗症发生. 3实验室检查 3. 1采样 采样困 难。 可疑食品采祥通常无合适样品保留; 患 者肛拭采样及呕吐物采样, 样本数明显不足, 且患者大多已经过有效抗菌素治疗 3. 2培养鉴定:多为嗜盐菌或沙门氏菌, 肛拭标本因已 进行过药物治疗, 检出率不高. 3. 3污染食品检出为市场采购熟鸭制品或油炸熟食品。4卫生法学 4. 1调查取证: 本类案件发生报告较常规报告时间滞后约1 - 2 夭, 由于人员流动 性大, 致发病高峰出现时各相关人员 均 已 分流, 造成调查取证困难及完整性不足. 4. 2行政处罚:本类案件发生后处罚困 难, 责任人为丧失亲人 的丧家, 无论做出何种处罚决定或对何人做出行政处罚均难以 有效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