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疫苗防治研究动态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6705123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疾病疫苗防治研究动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口腔疾病疫苗防治研究动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口腔疾病疫苗防治研究动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口腔疾病疫苗防治研究动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口腔疾病疫苗防治研究动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疾病疫苗防治研究动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疾病疫苗防治研究动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1- 口腔疾病疫苗防治研究动态 姚 晖 天津市口腔医院实验研究中心 中国 天津(300041) E mail: 摘 要:摘 要: 疫苗免疫接种已被证明是人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许多严重威胁人类的感染性疾 病正因疫苗的使用而逐步得到控制。迄今,人类在疫苗研制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免疫接 种也不只局限于用来预防感染性疾病, 癌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它一些疾病也可通过运用 对特异性抗原建立免疫的概念来进行治疗和预防。 近年来, 国内外口腔医学界针对口腔科多 种高发疾病防治疫苗的开发研制十分引人注目,在龋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疾病以及口腔颌 面肿瘤的疫苗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阶段

2、性成果, 从第一代减毒和灭活的全菌疫苗的研 制, 到第二代以天然或重组成份为主的纯化亚单位疫苗产生, 直至今日第三代免疫力持久的 基因疫苗(亦称 DNA 或核酸疫苗)的开发,为口腔颌面疾病提供了全新而有效的防治途径和 手段。疫苗学的最新进展也使口腔疫苗研制工作受益匪浅。如疫苗的理性设计,多联疫苗、 多价疫苗、异源疫苗、靶向疫苗的构建应用以及有效投递系统的建立等。本文拟从以下四方 面就口腔疾病疫苗防治研究动态做一介绍。 关键词:关键词:口腔疾病 疫苗防治 DNA 疫苗 疫苗投递系统 共同粘膜免疫系统 1. 龋病疫苗防治研究 1. 龋病疫苗防治研究 龋病是人类高发性、非传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传统防

3、治龋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氟防龋、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窝沟封闭等,虽然这些方法对龋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 用,但由于龋病致病因素的复杂性,均不能有效阻止龋齿发生。医学免疫治疗学为龋病的防 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被证实是主要的致龋病原体。早在 上世纪 60 年代,国外学者针对主要致龋菌即开始了防龋疫苗的探索,期望通过接种某种防 龋疫苗,有效地阻止致龋菌在宿主口内的粘附与定殖,达到预防龋齿的目的。近年来,免疫 防控龋病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动物实验证实,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均为有效的防龋手段。 被动免疫被动免疫防龋是通过输入抗变链菌抗体, 使机

4、体直接获得此特异性抗体, 从而达到防龋的目 的。通过被动免疫技术各国学者己制备得到 4 种龋齿抗体:抗龋齿单抗、抗龋齿血清抗体、 抗龋齿牛奶抗体、抗龋齿鸡卵黄抗体。被动免疫需要制备大量的抗体,用于免疫防龋时成本 较高,且制备的抗体活性不易保存。主动免疫主动免疫防龋是指通过制备特定的防龋疫苗,经适当途 径接种后使机体获得特异的防龋抗体, 从而防治龋病的发生发展。 即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 体输入变链菌抗原成分,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提高机体抗龋能力。 防龋疫苗的研究经历了全菌疫苗、多肽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DNA 疫苗等 几个阶段;疫苗接种途径包括口服、肌肉注射、腺区注射、

5、、颊粘膜下注射、皮肤转入和粘 膜转入(如经鼻腔灌注)等。国内外学者对防龋疫苗的免疫原、免疫佐剂、免疫途径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 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变形链球菌细胞表面的各种抗原和重组片段被认为是可能 的主动免疫防龋疫苗的免疫原。从分子水平对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抗原如表面蛋白抗原(cell surface protein antigen, PAc)、葡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s , GTFs)和葡聚糖结合蛋 白(GBP)的深入研究,产生了许多新型的防龋疫苗。其中,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致龋菌毒 力因子的结构基因克隆至载体质粒, 构建基因重组防龋疫苗, 是很有应用潜力的免疫防龋手

6、 段之一。PAc 和 GTF 均能介导变形链球菌对牙面的粘附,是变形链球菌的两种最重要致龋毒 力因子, 运用基因工程手段将变链菌的两种毒力因子连接构建融合蛋白, 是前景看好的免疫http:/ -2- 防龋尝试。杨德琴1-2等研究了变形链球菌 PAc 和 GTF 基因疫苗单独及联合免疫对定菌鼠唾液变链菌和牙面菌斑的影响。将 28 d 龄 Wistar 大鼠 36 只,随机分为 pcDNA 3-pac 组、 pcDNA3-gtfB 组、pcDNA3-pac 联合 pcDNA3-gtfB 组、变形链球菌灭活全菌组、pcDNA3 空载 体组和 PBS 对照液组, 进行双侧领下腺腺周注射免疫, 建立定菌

7、鼠模型, 作诱龋实验 3 个月, 做唾液变链菌计数和菌斑计分。结果表明唾液变链菌菌落计数和牙面菌斑计分在 pc-DNA3 与 PBS 组最高,其次为单基因疫苗免疫组,联合基因疫苗和灭活全菌细胞免疫组最低,各组 间有显著性差异(P膜融合脂质体为载体的疫苗脂质体为载体的 疫苗。 此项研究为治疗性肿瘤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肿瘤疫苗载体研究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肿瘤患者体 内,由于受肿瘤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DC 处于失能状态,难以激发机体有效的抗肿瘤免疫 反应。然而,用肿瘤抗原体外致敏的 DC 作为肿瘤疫苗免

8、疫动物或患者后可以产生明显的抗 肿瘤效果。王志勇等24探讨树突状细胞通过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舌癌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其中一组加入 TNF-,另一组不加 TNF-;以不 加任何细胞因子作为对照。用 Tca 8113 细胞冻融抗原冲击后加入自体淋巴细胞一起培养。 再按 1001 效靶比与 Tca 8113 共培养,与未致敏淋巴细胞+ Tca 8113 组和单独 Tca 8113 组作对照。实验结果表明:(1)加入-组更高表达83, 不加入 TNF-组经肿瘤 抗原刺激后 CD83 表达急剧增加。 (2)激活的淋巴细胞可显著抑制舌癌细胞的生长。 提示 诱导单核细胞来源的

9、 DC 能体外摄取肿瘤抗原而进一步成熟,通过激活淋巴细胞抑制舌癌细 胞生长;TNF-能促 DC 成熟,诱发更强的肿瘤抑制作用。 5. 结束语 5. 结束语 口腔疾病相关防治疫苗的研究正在人类疾病防治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疫苗学的最新进 展如粘膜免疫、多联疫苗、多价疫苗、异源疫苗、靶向疫苗、疫苗控释制剂的构建和应用等25,为口腔颌面疾病提供了全新而有价值的防治途径和手段。 以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材料为载体的疫苗控释制剂可速释、恒释或脉冲释放抗原,比常规疫苗免疫效果好,保护 时间长。理想的新一代疫苗的特征应该是剂型简单便于管理,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稳定,使 用途径尽可能是口服或鼻饲以避免注射, 单

10、一剂量能防治多种疾病和能够起长期保护作用的 疫苗。 要达到上述目的需要经过疫苗的理性设计。 疫苗的理性设计指的是应用疫苗研制相关 的免疫学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将病原菌成分明确的具有免疫保护性的抗原成分进行有机组 合,利用包括细胞因子在内的有效免疫佐剂,选择合适的投递系统制备成疫苗候选株,最后http:/ -7- 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来检验26。 只有达到了上述目的, 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口腔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需求,提高人类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杨德琴 刘天佳 曹福娴等.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疫苗对唾液变形链球菌和牙菌斑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

11、3; 34(3):494496 2 杨德琴 刘天佳 曹福娴等.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疫苗防龋动物实验 Keyes 龋齿计分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0(5):589593 3 樊明文 边专 彭志翔等. 编码P Ac结构基因的DNA疫苗免疫动物的实验研究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37(1) :47 4 王志芳.植物源性疫苗生产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动物医学进展,2003,24(6):: 31-34 5 张微波 樊明文防龋抗体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0,27(5) :285288 6 蒋少云 转基因植物与可食用疫苗.国外医学口腔医

12、学分册 2000,27(5) :288290 7 贾荣, 樊明文, 边专等. 融合防龋 DNA 疫苗 pGLUA P 的构建及其细胞表达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 37: 456-458 8 樊明文 许庆安 于飞等. 靶向融合防龋 DNA 疫苗免疫大鼠的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39(6) :459462 9 于飞 樊明文 许庆安等. 靶向融合防龋疫苗经肌肉免疫动物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9) :754759 10 胡涛,周学东. 防龋疫苗的研究进展.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4,16(2) :120121 11 谢昊 樊明文. 牙周炎疫苗的研究现状. 中华口

13、腔医学杂志 1998,33(2) :124125 12 刘锐 杨圣辉. 牙龈卟啉单胞菌蛋白酶及疫苗的研究进展.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3, 15 (3) : 181183 13 张凤秋 杨连甲 吴织芬等. 牙龈卟啉菌牙龈蛋白酶 K 催化结构域基因克隆、表达、纯化及预防牙周炎的初步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2004-4-1 14 张凤秋 杨连甲 吴织芬等牙龈卟啉单胞菌基因疫苗 pcDNA3.1(+)/kgpcd 免疫原性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5,21(2):195199 15 张从纪 李慧增 涎腺转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9;26(4) :20320

14、7 16 徐玉栋 刘天佳等 粘膜 DNA 疫苗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0,27(5) :283285 17 孟晓丽 殷国荣 黏膜疫苗及其佐剂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5,32(1) :2429 18 穆荣 戴振鹏 栗占国等. T 细胞疫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初步临床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 43 (8) :568571 19 马健 于毅 马瑞等. 口腔扁平苔藓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19(2) :113114 20 魏兰兰 谷鸿喜 韩立群. 16 型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研究进展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2001,24(2) :5

15、256 21 戴 宏抗肿瘤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1999,15(4):305 22 吴勉云 伍欣星 邱惠. HPV 相关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 肿瘤防治杂志 2003,10(1) :2123 23 王鹏飞 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2,25(4) :220224 24 王志勇 李声伟 胡勤刚等. 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淋巴细胞抑制舌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20(5):517521 25 刘纯杰 张兆山 疫苗研制技术的现状与展望.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2,30(3) :6265 26 徐冰. 疫苗与疫苗接种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2002, (5) :214218 http:/ -8- Vaccine Research on Stomatology Hui Yao Research Center of Tianjin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 Tianjin, P.R.C(300041) Email: Abstract Vaccine has been proved to b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human being to prevent multiplic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