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一单元满分作文系列讲座记叙文体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69949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第一单元满分作文系列讲座记叙文体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一部分第一单元满分作文系列讲座记叙文体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一部分第一单元满分作文系列讲座记叙文体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一部分第一单元满分作文系列讲座记叙文体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一部分第一单元满分作文系列讲座记叙文体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第一单元满分作文系列讲座记叙文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第一单元满分作文系列讲座记叙文体(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写规范记叙文 规范记叙文写作常用技巧一、一线串珠内涵: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一条线。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何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示例 当代作家赵丽宏的炊烟是此类作品中的杰作,该作品记叙的是作者在福建武夷山风景区旅游途中的一次经历,作品中作者从渴望炊烟写到看见炊烟,再由看见炊烟写到走近炊烟,认识炊烟,直到最后告别炊烟。文

2、章刻画了一对淳朴憨厚热情好客的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山村中年夫妇形象,始终围绕“炊烟”行文,推动情节发展。文中炊烟不光渲染了一种亲切自然的意境,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为作品的展开铺设了一条亮丽的大道,起到了“一线串珠”的良好效果。二、以小见大内涵: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

3、表现力,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示例 克里蒙史东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小时候,家里穷,他就卖报纸为家里补贴。一天他到一家餐馆卖报纸,刚进去就被老板赶出来。他没有放弃,趁老板不注意又溜了进去,老板发现后把他踢了出来,小史东揉揉屁股又走了进去,客人们被这个小男孩的勇敢所感动,纷纷向老板求情,又买了他的报纸。中年后史东创建了保险公司,以被认为傻的举动,获得了惊人的销售额。他说过:要是在哪里倒下,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倒树精神)本段节选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手法,用克里蒙史东的事件折射那些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 以顽强的生命力证实自己的一类人。“以小见大”中的“

4、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三、穿插流动内涵: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手法就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太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示例 王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就是运用了穿插流动的手法。这些插入,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姑娘的内心世

5、界,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增加了可读性。四、粗笔勾勒内涵: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示例 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他的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路还长着呢!老头儿的右边是一个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他身强力壮,显得很有力气。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

6、个高个子,保留着农民的打扮。他直着身子,没精打采地衔着烟斗,好像已经厌倦了拉纤的生活。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段文字运用粗笔勾勒法描绘了伏尔加河上纤夫的形象。文段在勾勒这些纤夫时,侧重点不同。领头的纤夫,是写他的衣着和肩膀;中年人,是写他的胡须和体型;高个子,是写他的神态和动作。五、曲径通幽内涵:曲径通幽法就是通过曲折回环的描写和起伏多变的文笔来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摇曳多姿、引人入胜的写作方法。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第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第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示例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

7、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对蜜蜂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荔枝蜜可见,“曲径通幽”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一种谋篇手法。在很多情况下,运用“曲径通幽”能够造成峰回路转、恍然大悟的艺术效果。六、铺垫照应内涵: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照应一般

8、有以下几种:(1)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文章中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地点明题意。(2)前后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 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3)首尾照应。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 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示例 这三种照应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所体现。(1)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桔 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做小桔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桔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2)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

9、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 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3)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结构严谨,清晰鲜明。作文时,注意前后照应很重要,这样能使文章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中心明确。不管用哪种照应方法,下笔前都必须考虑周密,不可提笔就写,写着前边,忘了后边;或前边没写,“半道杀出个程咬金”来,首尾脱节,使别人读不懂。1.写熟悉的人和事。因为

10、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 透彻彻、认识认识 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时就能准确地 把握住写作对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实自然、 生动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日常生活中,学生接 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对他们们 的外貌、性格、爱爱好、思想品质质等了如指掌,描写 时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2.真情实感。写规规范记记叙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真情实实感,只 有你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才能赢赢得别别人的共鸣鸣,有时时 候文章不需华丽华丽 ,但求恳恳切,用词华丽词华丽 堆砌起来的东东西, 会让让人感觉觉很单单薄,无法打动动人心,而一篇好的文章, 只有在“于人心有戚戚焉”的时时候,才叫

11、成功。3.学会观察。生活是创创作的源泉。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 活,所以要看,要听。4.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学会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但不能为为了技巧而技巧。专 一今天是女儿开学的日子,母亲向邻居借了一辆脚蹬三轮车,准备送女儿去上学。母亲把行李收拾好,女儿看到瘦小的母亲忙里忙外的没有吭一声。风似乎比以往刮得更猛一些。母亲骑着三轮车,很专一。女儿脸上还是没有任何表情,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当公路上的行人逐渐多起来时,女儿骑着自行车开始晃悠了,她猛一捏闸,停在公路旁边。她回头却看不到自己的母亲。她伸长了脖子,左右寻觅着,忽然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吃力地推着脚蹬三轮车。风把母亲的头发吹得很乱,似乎有一些白色的光

12、在母亲的头发上闪过,女儿看母亲专一地向前走着,眼睛湿润了。女儿从不相信母爱有多伟大,认为这些全是人之常情,是一种本能。那些感人的场景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她认为“专一”只适用于恋人之间的情感,却从未对母女之情下过任何定义,没有用过任何一个修饰词。“丫头,怎么了?骑不动了吗?”母亲嘶哑的声音使女儿回过神来。女儿转过头,仓促地用手擦掉眼泪,“没有,我等你一会儿吧。”这句不冷不热的话,母亲听了却欣喜万分,因为女儿从小就未说过一句体贴的话。“丫头,妈不累,快走吧,别迟到了。”母亲坐上了车座,似乎灌输了无穷的力量。母亲仍旧专一地骑着车,看上去却比以往轻松了很多,她知道女儿在回头看着她。女儿踏上车继续走,

13、只是比以往慢了许多。路,在母亲的专一下越走越短,仿佛女儿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在母亲的关怀下是小菜一碟。女儿第一次为母亲流泪,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母爱是这么的“专一”。风被伟大的母亲的“专一”感动了,渐渐地减小了,恰若女儿冰冷的心开始解冻。雪球开始解冻今天是女儿开学的日子,母亲向邻居借了一辆脚蹬三轮车,准备送女儿去上学。母亲把行李收拾好,女儿看着瘦小的母亲忙里忙外,没有吭一声。风似乎比以往刮得更猛一些。母亲骑着三轮车,很专一。女儿脸上还是没有任何表情,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当公路上的行人逐渐多起来时,女儿骑着自行车开始晃悠了,她猛一捏闸,停在公路旁边。回头却看不到自己的母亲,她伸长了脖子,左右寻觅着,忽

14、然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吃力地推着脚蹬三轮车。风把母亲的头发吹得很乱,似乎有一些白色的光在母亲的头发上闪过,女儿看母亲专一地向前走着,眼睛湿润了。女儿从不相信母爱有多伟大,认为这些全是人之常情,是一种本能。那些感人的场景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她认为“专一”只适用于恋人之间的情感,却从未对母女之情下过任何定义,没有用过任何一个修饰词。她忘不了那一幕:十年前的一个医院里,母亲表情严肃地呵斥着生了病却不愿打针的女儿:“不许哭,再哭就不要你了,快来打针。”女儿看着旁边的小朋友个个被父母抱着搂着,还哄着喝糖水,心里委屈极了。顿时觉得世界上那么多人都与亲情手牵手,自己好像是多余的。自此,她的心中多了一个“雪

15、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滚越大,直到刚才“丫头,怎么了?骑不动了吗?”母亲嘶哑的声音使女儿回过神来。女儿转过头,仓促地用手擦掉眼泪,“没有,我等你一会儿吧。”这句不冷不热的话,母亲听了却欣喜万分,竟也流下了泪,因为女儿从未说过一句体贴的话。“丫头,妈不累,快走吧,别迟到了。”母亲坐上了车座,似乎灌输了无穷的力量。母亲仍旧专一地骑着车,看上去比刚才轻松了很多,她知道女儿在回头看着她。女儿踏上车继续走,只是比刚才慢了许多。脚蹬三轮车,在母亲的努力下越走越快,仿佛女儿人生路上遇到的任何困难,在母亲的关怀下都变成小菜一碟。女儿第一次为母亲流泪,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母爱是这么的“专一”。风被伟大的母亲的“专

16、一”感动了,渐渐地减小了,恰若女儿心中的雪球开始解冻。本文话题为“专一”,作者在构思时把话题的领域层层缩小到感情专一,再至感情中的母爱专一,以小见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升格作文补充了一段回忆性的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开篇扣题而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我只记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色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外貌,为下文刻画父亲的变化作铺垫)自我上高中以来,您就很少管过我。有人说“儿随母,女随父”。在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妈妈的教育和关怀。我几乎每天都要和她谈笑,却很少能跟您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