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止犯基本问题研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669930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58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止犯基本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止犯基本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止犯基本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止犯基本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止犯基本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止犯基本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止犯基本问题研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论文作者签名:二龌日期:j 冱趔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雄导师签名:龃友日强;堕! j S _噜13l223( 三) 中止犯与其他犯罪的未完成形态1 4二、准中止犯1 7( 一) 准中止犯的概念1 7( 二) 准中止犯的特征1 8( 三)

2、 准中止犯的理论根据2 0三、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2 2( 一) 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原理2 2( 二) 共同实行犯中的中止犯2 5( 三) 组织犯中的中止犯2 6( 四) 教唆犯中的中止犯2 7( 五) 帮助犯中的中止犯2 9四、中止犯的处罚3 1( 一) 中止犯的处罚原则3 1( 二) 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3 2五、中止犯的立法完善3 6( 一) 重新界定中止犯的时空范围3 6( 二) 增设准中止犯的规定3 6( 三) 修改中止犯的处罚原则一3 7( 四) 增设有关共同犯罪的中止犯的条款3 7结束语3 9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4 0致谢”4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 4山东大学

3、硕士学位论文C o N T E N T SC h i n e s e A b s t r a c t ,1A B S T R A C T 3I n t r o d u c t i o n 1P a r tO n eS u r v e yo f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2S e c t i o n1D e f i n i t i o no f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2S e c t i o n2 耶圮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c o n d i t i o n

4、so f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3S e c t i o n3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a n dw i t hl l - , eo t h e rt m f i n i s h c df o r mo fc r i m e s 1 4P a r tT w oQ u a s i - 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1 7S e c t i o n1D e f i n i t i o no fQ u a s i D i s c o n t i n

5、u e dC r i m i n a l 17S e c t i o n2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Q u a s i - 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l8S e c t i o n3n l c o r e t i cF o u n d a t i o no fQ u a s i 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 2 0P a r tT h r e e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o fJ i o n tC r i

6、 m e s 2 2S e c t i o n1R e c o g n i z e dP r i n c i p l eo f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o fJ i o n tC r i m e s 2 2S e c t i o n 2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o fp r a c t i c e 2 5S e c t i o n3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o fO r g a n i cC r i m i n a l 2 6S e c t i

7、o n 4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o fI n s t i g a t i o nC r i m i n a l 2 7S e c t i o n 5D i s c o n t i n u e d C r i m i n a lo fH e l p f u lC r i m i n a l 2 9P a r tF o u rP u n i s h m e n t so f 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3 1S e c t i o n1 1 1 圮P r i n i c i p l eo fP

8、 u n i s h m e n t so f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31S e c t i o n2A n n u lP u n i s h m e n t sF o u n d a t i o no f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3 2P a r tF i v eL e g i s l a t i v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3 6S e c t i o n1r e d e f i n

9、 et h es p a t i a la n dt e m p o r a ls c o p eo f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3 6S e c t i o n2T 1 1 eA d d i t i o no f 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 3 8S e c t i o n3A m e n dt h eP r i n c i p l e sT h eP r i n i c i p l eo fP u n i s h m e n t so f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10、 i m i n a l 3 7S e c t i o n4n l eA d d i t i o n a lT e r mo fD i s c o n t i n u e dC r i m i n a lo fJ i o n tC r i m e s 3 7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一一-C o n c l u s i o n 3 9R e f e r e n c e s 4 0T h a n k s 4 3P u b l i s h e dP a p e rD u r i n gt h eS t u d yf o rAM a s t e r SD e g r e e 4 4曩些混乱。本文试图

11、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止犯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有所创新和发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止犯的概述。文章首先介绍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刑法关于中止犯的规定,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中止犯的概念。其次分析了中止犯的成立条件。中止犯的成立要件应包括构成中止犯的所有条件或要件。犯罪是由行为人主、客观两个方面决定的,中止犯是对先前犯罪行为的彻底否定,中止犯的主客观方面也对立着先前的犯罪行为,本文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论述中止犯的成立要件。中止犯的主观构成要件应包括中止的自动性和放弃犯罪故意的彻底性,客观要件包括时间性、中止行为、有效性,特别对有效性的理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中止犯与其他犯罪的

12、未完成形态部分主要介绍了中止犯与预备犯和未遂犯的联系和区别,以利于准确深刻地理解中止犯。第二部分,准中止犯。在介绍准中止犯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准中止犯的特点,并把符合准中止犯的情形进行了分类。从伦理道德基础、科学归责的要求和刑罚目的角度论述了设立准中止犯制度的理论根据。准中止犯一说来自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引入这一学说有助于弥补我国刑法关于中止犯与未遂犯的规定不足。第三部分,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文章在总结出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认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刑法第2 4 条关于中止犯的规定和相关理论,对分工不同的犯罪中止认定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有些共同犯罪中的中止犯在不具备有效性的条件时,如果符合共犯脱离的构成要件也可成立中止犯。第四部分,中止犯的处罚。文章指出犯罪中止制度的实质是对自动停止犯罪的人给予宽大处罚,各国对中止犯给予宽大处理的做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