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90MB
约21页
文档ID:46692323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_第1页
1/21

十七年” 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第一章“十七年文学”的总体风貌特征文艺界斗争频仍,文学批评被作用于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都在文艺界鲜明地反映出来,甚至许多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就是由文艺论争开始的一.第一次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 北京召开,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参加 大会并发言文会代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1.来自解放区、国统区的作家大聚会,是一次“团 结的盛会”2.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 (茅盾、周扬)文艺如何在新时期发展繁荣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上3.成立了成立了“文联”,全称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文联主席为郭沫若,实现了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改为作协4.确立的《讲话》为新文艺惟一正确的方向,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原则第一次文代会是当代文学的起点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建国初的文艺大批判二目的:肃清党内的一些不正确思想,确立毛泽东文艺的 主导方向一)关于《武训传》的批判o实质:就是用什么观点反映历史人物的问题,这是斗争的核心o概述:电影将武训的道路与中国革命相提并论,称为老百姓对付狗官恶霸的“一文一武”,认为被压迫者的解放可以通过教育而不必经过革命手段来得到。

改良主义倾向)武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儿,投降主义,思想上存在着混乱,所以武训的主要问题,歌颂了不应当歌颂的人物,宣扬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o教训:批评的简单、粗暴,把文艺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上来对作家形成了政治压力使得创作界的空气紧张起来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简介o此书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 》一样,是新红学的开山之 作,新红学的学术地位从此 得以确立 o2006年再版的《红楼梦研 究》2.著名的“两个小人物”o关于“两个小人物”——蓝翎和李希凡 o领导人的参与:毛泽东肯定了两个小 人物的批判,并亲自发动领导了这场 斗争3.批判俞平伯的“意义”o毛泽东认为:批判俞平伯,是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并亲自发动和领导了这场运动 o目的:批判胡适自由主义思想,清除其思想在大陆的蔓延o教训:对俞的评论及政治围攻以政治性批判处理学术问题,对学术界产生了不良影响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491949年胡风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与巴金、马思聪)年胡风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与巴金、马思聪)胡风由于不满当时批评界的 教条主义、宗派主义作风, 1954年7月向党中央提交了 30万言书《关于解放以来的 文艺实践情况报告》阐释了 自己的文艺观,提出了“五 把刀子”说,对文艺界的宗 派主义、庸俗现实主义提出 批评。

1.胡风文艺思想概述2.胡风及其《三十万言书》《三十万言书》从五个方面 对当时的文艺界提出了批 判,即所谓的“五把刀子说 ”o世界观o创作方法o思想改造o民族形式o题材对胡风的批判1955年大规模开始,最后定义为“胡风 反革命集团”建国初,这些批评都超越了文艺批评的 范畴,上升到政治斗争的领域胡风集团”案,共触 及2100人,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 3人一学者称之为“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 件”文艺界的空气日益紧张,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的倡导下,在政治对文艺的密切控制和严格要求下,公 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泛滥,文坛的损失还远远不仅是没 有出现优秀的作品,而是更多的作家不能根据自己的创 作个性自由创作第二次文代会三o期间,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召开,总结了文艺界的 经验教训,对文艺创作中不从生活出发,而从概念出发 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作了批判,对文艺批评中的简单粗 暴的作风提出了批评,这是建国以来对文艺上“左”倾 教条主义的第一次批判o这次文代会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进行,要求作家 要反映出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并把此“ 作为创作上的首要人物提出来”,这样的配合形势赶任 务,理论上的简单化要求也为文学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具体内容四o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 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主要矛盾已经转移由 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o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在文 学艺术工作和科研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 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 意见的自由o“‘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 艺工作和科学领域中的表现创作界的繁荣局面o1.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的老作家的创作,周 作人、沈从文、王静之、徐玉诺、陈梦家等o2.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干预生活”、揭露阴暗 面的创作,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李国文《灰色的帆 蓬》等o3,描写人性、爱情的作品宗璞《红豆》、 陆文夫《小巷深处》、丰村《美丽》o理论上出现了对现实主义和人性论的探讨,以 此为契机,出现了反对理论批评的教条主义和 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开始对文艺特 征和规律进行探讨o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 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o知识分子的心态: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 气》o1957年4月,整风 运动开始,反对官僚 主义、宗派主义、主 观主义,提高全党马 列主义思想水平,改 进作风,搞好建设, 全国范围反右扩大化 。

o文艺界“丁陈反党集 团”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五o教训:反右扩大化出现了惨痛的后果,由 于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朋友当 敌人,失去了一大批忠诚的,有才华勇于 探索的文艺工作者,失去自由、长期含冤 ,文艺事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这种简单粗 暴的作风,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助长 了左倾教条主义泛滥,成为文学事业发展 的严重障碍背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大跃进失败 后,毛退居二线,刘邓主持政务,文艺政策有 所松动随着整个经济政治政策“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实行,文艺界也颁布了一些新的 文艺政策调整:1961年颁布《文艺十条》,放宽创作条 件,鼓励创作热情1962年广州会议、大连会议、新侨会议( 1961年6月)对文艺政策也有一些调整如大连会议提出写中间人物,现实主义深化论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