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669714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2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社社址: 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邮政编码: 100733电话查号台: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 (010)65368901、 65368903 广告部电话: (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元零售每份 1.80 元 广告许可证: 京工商广字第 003 号 昨日本报(北京)开印: 3 时 20 分 印完: 5 时 40 分文化自信需要 “文化自 觉”这些年, 谈 “文化自信” 的人多了起来, 包 括建筑在内的绘画、 音乐、 戏曲等各文化领域 都在积极提倡文化自信。但现实距离理想还 有差距。以中国建筑创作领域为例, 从建筑 教育、 建筑理论到

2、创作实践, 在价值取向与评 价体系上, 至今仍然打着深深的西方烙印; 不 少主导者和开发商仍在崇洋求怪; 大型项目 设计招标, 中国建筑师仍然需要 “绑” 上老外, 甚至有的只允许国外建筑师参加对照这 样的现实例子, 建筑领域的 “文化自信” 还不 那么普遍。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不 能低估。特别是近三十年来, 以 “西方” 为现 代, 以 “抄袭模仿” 为 “接轨” , 几乎是建筑设计 领域里的普遍现象, 在跨文化对话中, 自我矮 化和唯西方马首是瞻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百 年来也有不少人在反思基础上倡导过 “中国 固有的建筑形式”“民族风格” 或 “新而中” 等 等, 但由于缺少有

3、力的理论体系作支撑, 只是 以形式语言反形式语言, 以民粹主义排斥外 来文化, 其结果, 只能是热闹之后一哄而散。 历史证明, 仅凭一时热情甚至 “跟风” , 无法真 正建立起文化自信。 我认为, 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当前, 文化自觉意味在现当代语境 下、 在对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前提下, 对 中西建筑文化进行历史的科学的分析比较, 厘清中西方建筑文化各自的来龙去脉和优劣 短长, 从而真正认清世界文化发展方向。只 有看清世界包括中国文化发展大方向, 才能 改变现状由文化不自觉、 不自信到文化 自觉再到文化自信, 是一个深刻、 漫长的思想 变革过程。对此, 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如何

4、 回归建筑本源去分析西方现当代建筑、 如何 在现代化语境中认识传统, 是需要我们关注 的重要课题。当前西方建筑思潮碎片 化,“奇观社会” 不可取对西方建筑, 我们应该作历史、 全面的观 察, 不应为一个时期、 一种流派所局限。近百 年来, 现代文明支撑西方社会发展, 强调理性 分析、 重视建筑基本原理, 不仅造就西方现代 建筑近百年来风骚独领, 而且催生并推动世 界建筑包括中国建筑前行。但是, 半个多世 纪以来, 随着西方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在后现 代文化冲击下,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被解构, 呈 现出碎片化、 非理性化发展倾向。 日本建筑师槙文彦几年前曾对西方建筑 现状有过这样的描绘: 五十年前

5、, 大海上行驶 着一艘现代主义大船, 人们争先恐后想挤上 去; 现在, 大船没有了, 海上只留下许多漂浮 物。在我看来, 在文化发展历史上, 这样一种 或分或合或独领风骚的现象实属正常, 但是 “漂浮” 特别是 “任性的漂浮” 却不能说是健康 发展的状态。当前西方建筑价值取向分裂的 现象突出, 特别是当后工业社会文明和消费 文化相结合, 西方建筑出现了一种以语言为 哲学本体、 脱离建筑基本原理、 追求视觉刺激 的极端形式主义倾向, 正像法国学者居伊德 波所说, 西方开始进入 “奇观的社会” , 一个 “外观” 优于 “存在” 、“看起来” 优于 “是什么” 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有艺术

6、家声 称:“艺术的本质在于新奇, 只有作品形 式能唤起人们的惊奇感, 艺术才有生 命力” 。甚至认为:“破坏性即创造 性、 现代性” 。以此类哲学和美学 观点来观察西方当代艺术、 观察 某些先锋派建筑师的作品就不难 理解了。 从目前西方建筑现状我们 可以看出, 西方当代建筑绝非铁 板一块, 虽然有些建筑师在现代 主义原理基础上, 又有新的探索 和开拓, 但是总体来看, 建筑思潮碎片化、 价值取向混乱现象十分突出, 不少建 筑学者都在试图从东方文化中寻找治疗这一 痼疾的良方。因此, 我们借鉴西方建筑, 必须 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随波逐流甚至把人 家的 “漂浮” 作为自己的方向, 实不可取。片面

7、理解传统将妨碍中 国现代建筑文化发展在建筑创作中如何继承传统, 历来是建筑 师挥之不去的困扰。当前, 在大力提倡弘扬中 国传统文化背景下, 这种困扰似乎又转化为设 计方案能否通过、 能否拿到项目的 “压力” 。于 是, 坡屋顶、 马头墙以及种种 “中国元素” 再次 被搬了出来并加以改装, 冠之以 “新中式”“中 国风” 标签, 以应对决策者或开发商。现实中, 这一招往往还很有效看到这种在历史上 已经重复多次的现象, 我不禁感叹: 多少年来, 为什么我们一讲传统就会陷入 “坡屋顶”“马头 墙” 等形式语言的泥潭不能自拔?难道传统仅 仅体现在 “形式语言” 上吗? 比较中西文化, 我早就发现两种文

8、化对 语言和形式的解读大有不同。正如前面谈到 的: 如果说, 西方当代建筑以 “语言” 为本体、 特别看重形式表现的话, 老庄哲学的 “大象无 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则几乎否定形式语 言的存在, 之后 “言以表意”“形以寄理” 以及 “以形写神” 等等论述, 则清晰地说明语言、 形 式乃是传神表意的手段,“意”“理” 才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语言、 形式既是手段, 那么选择必然有多 种可能。随着材料和工程技术发展, 以及人 们审美观念改变, 建筑语言必然会发生变化, 特别是不同建筑师在不同项目中设计创意不 同, 形式语言变化更会有无穷可能性。如果 不了解这点, 总是在 “坡屋顶”“

9、马头墙” 上做 文章, 不仅会束缚建筑语言和形式创新, 而且 会造成新一轮 “千城一面、 万楼一貌” 。更重 要的是, 这种对传统的片面理解, 将妨碍中国 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发展, 从而带来更大的 负面影响, 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 因此, 我一直认为: 我们需要跳脱语言、 形式层面重新解读传统, 从坡屋顶、 马头墙以及唐服祭孔、 读 弟子规 等有形的 “元素” 中跳脱出来, 对传统文化中 “无形” 的 “大美” , 即中国文化精神 给以更多关注。我也一直在思考, 我 们能否以 “抽象继承” 方式借鉴传统, 同时在现代化、 全球化语境下、 在中西 文化碰撞中转换创新, 形成新的有中 国特色的建筑

10、创作哲学和美学理念? 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这些年, 结合 自己的创作实践, 相对西方以分析为基础、 以 “语言” 为本体的哲学认知, 我一直试着建 构以 “语言” 为手段、 以 “意境” 为美学特征, 以 “境界” 为哲学本体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 建筑理念; 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建筑创作 认识论、 方法论和审美理想。当然这纯属个 人思考, 但这些理念确实使我很早就摆脱传 统桎梏, 走出西方阴影, 为创作打开一片独立 思考、 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我认为这一理 念是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建构起中国特色的当代 建筑文化, 体现中国建筑师 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我们不能再拾人牙慧、 跟着别人 “漂浮” 了,

11、同时, 也不能总是 “回头看” 。我们需要独 立思考, 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评价体 系。对建筑创作而言, 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 种态度固然重要, 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在对话和传承基础 上, 通过比较、 转换、 创新, 建构有特色的、 能 够推动中国以至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国现 代文化。当然这需要很多人的长期努力和积 累, 过程将很漫长。但是为了中国现代建筑 的健康发展, 我们只能坚持, 无可回避。 当前, 世界文化格局正在重构。作为中 国建筑师, 应该意识到,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 史节点上。我们的路既不在西方, 也不在后 方, 而是在脚下的正前方。面对当前世界建 筑现状, 对中

12、国建筑师而言, 既是挑战也是 机 遇 。 把 握 时 机 , 乘 势 而 上 , 此 为 最 佳 选 择。我们的作品要有中国特色, 作品所体现 的理念要有普适价值, 我们不是模仿趋同, 而是以一种独特的, 同时能为世界所理解、 所共享的理念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 我们 才能在世界建筑大舞台上真正取得话语权, 为世界建筑多元化发展做出中国建筑师的 贡献。我理解, 这, 就是中国建筑师的文化 自觉、 文化自信。 图为程泰宁建筑作品。 制图: 蔡华伟程泰宁, 生于 1935 年, 籍贯南京。中国 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东南大 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获 “梁思成建筑奖

13、” , 出版 程泰宁文集 语言与 境界 等学术专著。过去 30多年中, 中国电视剧创 造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另一方面 电视剧的播出环境却令人日益担 忧。当前电视剧的生产和播出链 条 中 , 普 遍 存 在 着 收 视 率 作 假 现 象, 甚至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 操 作有序的 “地下产业” 。这个链条 牢牢把握着中国电视剧的播出数 据, 即使是思想精深、 制作精良、 艺 术精湛的作品, 也必须花高价去购 买假收视率数据, 以求达到电视台 要求的播出标准, 否则就将面临停 播、 降价、 甚至是颗粒无收的境地。 电视剧制作业对此无能为力, 不得不屈从。在实际操作层面下, 收视率俨然成为评价中国

14、电视剧 优劣的唯一标准。收视高, 不论真 假都可以获得高收益、 高赞誉, 否 则便一败涂地。 电 视 收 视 率 做 假 由 来 已 久 。 收视率调查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 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 并非电视节 目优劣的评价标准, 这也是国际通 行规则。多年以前, 一些电视台为 争取广告资源, 开始收视率做假行 为; 之后愈演愈烈, 当电视剧成为 所有卫视频道黄金时段的主打节 目后, 播出机构便强行要求在购剧 合 同 中 , 将 收 视 率 与 购 片 价 格 挂 钩, 引导制作机构去买收视率。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 各电视台签署了禁止对赌公约后, 某些播出机构迫于广告收入的巨 大压力, 不得不

15、阳奉阴违, 如果制 作机构不承诺收视率便拒绝购片, 在这种压力和诱惑下, 制作机构花 钱购买收视率。而制作机构由于 每部剧要增加两三千万的购买收 视率成本, 反过来又向电视台要高 价, 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使得 大多数电视台也不堪重负。据业 内人士爆料, 购买收视率的价格, 有的已攀升至每集 30 万至 50 万元 人民币。 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很多卫视要求 “确保” 收视率, 造成 “资源” 紧缺, 于是造假者趁火打劫, 在同一城市、 同一时段, 同 时收取两家、 三家制作机构费用, 导致许多公司花了钱也买不 到收视, 不仅遭到播出机构的停播、 降价、 欠款, 还要承受数百 万元甚至上千万

16、元经济损失, 欺诈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电视剧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文艺形式, 深受人民的喜爱, 电视剧人也曾深感快乐和光荣。然而, 收视 造假使得行业发展生态明显恶化, 为电视剧持续健康发展蒙 上了一层阴影。为打造有利于优秀作品传播, 有利于产业良 性发展的健康、 安全、 清朗的新环境, 收视造假问题亟待破解。 从当前的技术条件看, 收视率造假问题并非不可解决。比 如, 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侦知买方和卖方的造假手段和犯罪细 节, 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清除收视造假的毒瘤。比如, 研究部署 停止使用以少量样本调查为基础的收视率, 转而使用由机顶盒 回传信息的全用户大数据。收视率采集的样本户数量少, 尤其 是35城、 52城和71城的收视调查系统, 用户信息极易被造假者 掌握, 然后上门 “做工作” 形成数据污染。即使是样本户最多的 全国网收视调查系统, 也只有区区 6万样本户。而依托于机顶 盒大数据可以轻松完成全用户的收视统计。 收视造假已经危及电视剧行业健康发展, 打假行动势在 必行。收视率何时不再造假兴文以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