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640933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2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YUNNAN DAILY电话:08714155976E-mail:ynrb-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1212专页第一,防震减灾被纳入重大工作范 畴。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我们必须把自 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 抓紧抓好。 ”防震减灾作为防灾减灾的重 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全,事关经济发展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 定,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 高度重视。汶川特大地震后,省委常委会 要求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省政府在全 国率先制定并实施防御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并将防震减灾工作 纳入2009年重大建设工程和重大项

2、目, 明确责任,限期推进。 第二,防震减灾正在显示更强的社 会属性。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地震 安全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重 点的全面防御战略要求,统筹力量全面 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成为社会各界的共 识。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全社会 的共同努力,融入到防震减灾各个环 节。各级政府从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出 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把防震减灾作 为重大社会工程来抓,防震减灾的社会 属性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汶川特大地震的重大启示将极大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汶川特大 地震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一次极端而 全方位的检验,也给予我们重大启示: 防震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 盾突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亟

3、待加强; 人类对地震的认知水平在科学上还存在 着相当大的局限性;提高抗震设防能力 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大震巨灾 的应急救援是一项系统工程;地震灾情 速报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逐步建 立起政府、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共担风险 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这些重要启示, 终将极大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科学发 展,终将再次印证恩格斯的两句名言: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 “一个聪明的民 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 时多得多。 ”我国立足于实现防震减灾2020年奋 斗目标和三大战略要求,提出了新时期 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概 括为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切实

4、 加强“地震部门自身能力和社会防御地 震灾害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地震监 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紧急救援和地震科技创新体系” ,始终坚持“面向社 会、面向科技、面向经济、面向市 场” 。贯彻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基本思 路,必须坚持“四个把握” ,必须正确 处理好“五个关系” ,必须在“四个方 面”见成效。 第一,必须坚持“四个把握” 。一 是必须把握经济建设的新形势。把防震 减灾工作放到经济建设大局中去思考、 去谋划,围绕服务经济建设找准工作的 着力点。二是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新要 求。防震减灾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 要内容,广大群众对减轻地震灾害的期 望值越来越高,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 度,着眼社会

5、发展的全局审视和思考防 震减灾事业发展。三是必须把握应急管 理的新趋势。要加强对现代条件下地震 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加强大震巨灾 的应对准备工作。四是必须把握防震减 灾的新经验。 第二,必须正确处理好“五个关 系” 。主要包括“当前和长远、全局与 局部、好与快、继承与创新、勤政和廉 政”的关系。 第三,必须在“四个方面”见实 效。即:必须在提高自身能力上见成 效、必须在加强社会管理上见成效、必 须在强化公共服务上见成效、必须在地 震科技创新上见成效。1998年3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新修订的防 震减灾法于2009年5月1日施行。本 法有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结构更加合

6、理,内容更加全面。原法为七章48条,新法增至九章 93条,对健全防震减灾规划、强化抗震 设防管理、加大防震减灾监督力度等 10 个方面的法律制度做了进一步完善。 第二,突出人本思想,确保地震安 全。新法重视人员地震安全问题。强调 “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 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 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 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 “加强对农 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 理。 ”充分汲取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 强调人性、规范、协调,重视安全、实 用、环保,考虑到发展生产、就业安 排、心理调适等实际,解除灾民后顾之 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三,工作体系

7、完备,责任落实到 位。新法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赋予各 级政府更多的责任,同时对相关部门的 工作要求和责任更加明晰。防震减灾 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工程,管理层级 更加清晰,工作体系更加协调,责任 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整合力量发挥 综合效益。 第四,表述详尽准确,具有可操 作性。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不再限 于框架和概念的表述,工作内容和程序 规定明确。 今年宣传贯彻新修订的 防震减 灾法是一个工作重点。要以各级领导 干部为重点,迅速掀起宣传贯彻防震 减灾法的热潮;要落实作为同级政府 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的职能职 责,建立和完善工作体系、运行机制; 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 算;要做好防

8、震减灾规划编制的准备工 作;要依法完善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 系,重视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 开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 简称防震减灾法)是我国第一部规范 全社会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重要法 律,也是我国几十年防震减灾工作基本经 验的总结,于1998年3月1日颁布实施。 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为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促进 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推进 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法律执行十一年后,为适应经济社 会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在总结法 律实施11年来的经验和“5 12”汶川地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2008年

9、12月27 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对 防 震减灾法 进行了修订,由胡锦涛主席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号主席令发 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防震减 灾法 的修订,坚持了以人为本、科学 减灾的指导思想,坚持了突出重点、全 面防御的发展战略,坚持了防震减灾服 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 根本要求,坚持了预防为主、防御与救 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体现了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工作的 一系列指示精神,体现了国务院各部 门、各级地方政府、专家和社会公众的 意见,体现了抗震救灾工作实际和地震 灾区百姓的意愿。法律修订案与原法相 比,结构更加

10、合理、内容更加全面、制 度更加完善,强化了政府职能、强化了 部门职责、强化了社会参与、强化了科 技支撑、强化了法律责任,更具操作 性,必将为促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新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 ,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 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各 环节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对在政府 统一领导下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防震减 灾工作的要求进行了规定,对各相关部门 在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和社会共 同参与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全社会都 应该了解这部法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 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依法防 震、科学减灾,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推进 防

11、震减灾法贯彻实施、促进防震减灾 事业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汶川地震造成村镇民房成片倒毁、 人员重大伤亡的灾害,警示我们关注可 能引发类似灾难的昆明城中村问题。 一、昆明所处地震环境显示城中村 可能遭受度地震的威胁 贯穿昆明城区的南北走向普渡河断 裂、黑龙潭官渡断裂及北西走向呈贡 富民断裂活动性较弱,历史记载发生过3 次直下型56级中强地震,震害烈度为 度;昆明以东发育的南北走向小江断 裂活动性强,分东、西两支 (距离昆明 44km和30km) ,历史记载发生过4次中 近场78级大地震,对城区的影响烈度可达度。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显示,为做好普通工民建的抗震设防要

12、 求,昆明城区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 二、城中村的抗震设防存在重大安 全隐患 布局不合理:建筑密度极大,街道 十分狭窄,无起码的空地。遭遇地震 时,楼体间极易相互碰撞导致连片倒 塌,且很难实施疏散和救援。 房屋抗震能力差:砖混建筑为主, 多数无抗震设防措施或抗震设防措施不 完善。如房屋以毛石基础为主,承重能力差;三成 (27-36%) 民房的楼层数违 规,近半(44%)高宽比超限;多数民房 二层开始横向加宽,随意加盖楼层,造 成建筑整体性差和细高结构、头重脚轻 等安全隐患。 人口密度大:9.5万人/ km2,总人口 约110万人。 震害预测结果严重:引用云南省典 型震例实际调查的砖混房破坏比

13、数据, 预测遭遇度地震时,五成 (占 51%) 民房将造成中等和严重破坏及毁坏,失 去住所与死亡的总人数约32万人。 三、城中村改造是消除隐患的正确措施 云南即将面临的新一轮地震活跃 期,提示城中村的改造刻不容缓。 去年2月,昆明市党委、政府启动了 城中村的改造工作,计划到2012年全面 完成主城区336个城中村的改造。这不仅 是消除昆明城市地震安全重大隐患的正 确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惠及百万民众、 改善城市形象的民生工程。 今后,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还会 有新的城中村形成。因此,应该尽早关 注郊区农村未来建设的规划、管理和抗 震设防技术的指导。建筑隔震技术从结构体系到 科学思想是对现行抗震技术

14、的发 展与突破,隔震技术的应用使得 建筑在遭遇地震时不倒塌成为可 能。基础隔震是在建筑物与基础 之间设置柔性隔震系统,把建筑 物与基础隔开。由于隔震系统很 “柔” ,地震能量很难传入上部建 筑中,从而有效地保护建筑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西兰率先开 发出可靠、实用的橡胶隔震支 座,大大推动了建筑隔震技术的 发展。橡胶隔震技术目前已成为 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建筑隔震高 新技术。 使用隔震橡胶支座的建筑 物,部分已经经受到强地震的考 验。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里氏 6.8级地震,采用橡胶支座的南加 州大学 8 层楼医院未遭受破坏, 在震后救灾及伤员救治中发挥了 极大作用,而在震区内其余几座 医院均

15、因地震破坏而关闭;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西部邮政大楼 由于采用了橡胶隔震技术,不仅整体结构良好,而且设备、仪器 丝毫无损。汶川地震中,甘肃陇 南武都县3栋6层民用住宅使用了 隔震技术,地震后完好无损,而 附近建筑物普遍墙体开裂,物品 翻到。上述例子说明隔震建筑具 有非常好的抗震性能。 国内近十多年来隔震技术研 究得到了重视,我省基础隔震工 作在全国领先,技术成熟。早在 1993年云南省政府就下达了重点 “八五”攻关项目“隔震橡胶支座 开发研究”课题,成功开发出建 筑用橡胶隔震支座,并通过有关 部门验收和鉴定,成果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产品获得生产许可。 目前国内建成的隔震房屋近 500 栋,

16、其中云南超过 150 栋,是全 国推广应用项目最多,技术应用 最成熟的省份。在建的昆明新机 场航站楼使用了该技术,建成后 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体隔震建 筑。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减隔震技 术的成功应用大大推动了我省乃 至全国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有约 45亿年历史。在漫长的地质演化 过程中,地球内部运动在固体地 球的最上层,即地壳中留下了密 密麻麻、大小不一的变形痕迹 断层(也称断裂) ,它们也可以被 看作地壳中的“伤痕” 。这些伤痕 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合,有 的既便在愈合后又会复发,还有 的则可能还正在“发炎” !后两类 就称为“活动断层” 。在多数情况 下,地震就是由那些存在于地壳 岩石中的活动断层在受力到一定 程度时,突然破裂和错动所引 起。所以,活动断层被看作是引 起地震灾害的元凶!大量震例表 明,活动断层在大地震时还可引发 大规模的地表破裂,足以摧毁任何 最坚固的人工建筑物。同时,由于 断层活动导致地下岩层破碎,在地 震、气象和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 下,还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