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区王村乡城乡融合展新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97977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1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卧龙区王村乡城乡融合展新颜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卧龙区王村乡城乡融合展新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卧龙区王村乡城乡融合展新颜(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位于南阳市卧龙区 龙光电园的河南莱盛隆电子信息科技公司, 员工们正在组装无人机特约记者 陈辉 摄天强 城和乡是联动的, 是共同体。城镇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也离不开城镇化,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方可振兴。从 “城乡二元” 到 “城乡统筹” , 再到 “城乡一体” , 最终实现 “城乡融合” ,是解决 “三农” 问题的必由之路。推进城乡融合, 应在三个方面着力。应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乡村产业的核心是农业, 但我们不能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 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广农业科技,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抓好 “互联网+农业” , 以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2、, 提升农业现代水平。应着力推进 “三产” 融合。应实现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应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应切实加强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应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 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 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着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的 “三生” 融合。农业的基本属性是生产,又兼有生态生活的功能, 休闲观光农业既是农业生产, 又是居民观光休闲去处。应坚持以农为本, 以生产功能为基础, 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 传承和挖掘农耕文明、 乡土文化,发展农业旅游、

3、 文化创意、 健康养生等产业, 使农村不仅产出农产品, 同时产出生态品、 健康品、 文化品。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王村乡以建设现代农业、 推动新型城镇化、 兴办产业为切入点, 初步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 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累累累3城乡融合应在三个方面着力编者按 “城乡融合” 、 “共同富裕” 、 “质量兴农” 、 “绿色发展” 、 “文化兴盛” 、 “乡村善治”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本报编辑部将从上述6个方面选择典型乡(村)加以报道,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摇旗呐喊。敬请关注。组版 杜东霖 校对 郭天强A 6“三农”聚焦2 0 1 8年1月1 0日 星期三 本版

4、编辑 郭天强 投稿邮箱:1 6 9 5 7 8 7 2 2 8 q q . c o m短评“三农” 观察郭天强2 0 1 8年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这场雪,一是大,多年来少见;二是广,大雪覆盖了陕西中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的大部分地区。根据天气预报,大雪过后,低温天气还将持续很久。这场雪, 对农业生产来说降下了灾, 同时也降下了财。先说灾。大雪对设施农业的影响最为明显。持续低温, 大棚蔬菜、 露地蔬菜受冻, 用于早春栽培的幼苗也易冻死;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地区出现蔬菜大棚、 食用菌棚倒塌现象, 家禽大棚也有倒塌现象。畜禽生产方面, 天气寒冷, 导致畜禽尤其是幼畜幼禽死亡。由于交通运输受阻,

5、 导致应上市活畜禽运出困难, 后期集中上市可能会导致利益受损。再说财。 “瑞雪兆丰年”,大雪至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三个 “有利” 。有利于冬小麦越冬: 经历过比较强烈的冷空气的洗礼, 冬小麦锻炼了御寒能力。同时, 大雪覆盖也相当于给作物盖上了棉被, 保护冬小麦和冬油菜免受更低温度侵扰。有利于 “天然杀虫” : 寒潮带来的低温, 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 “杀虫剂” , 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 或抑制其滋生, 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有利于土地墒情: 强降雪缓和了冬季的干旱, 积雪的融化将较好地补充土地墒情, 且雪水比较干净, 雪水比雨水对土地的滋养效果更好。当然, “灾” 与 “财” , 还要

6、辩证地看。连续低温雨雪天气增加了对大棚蔬菜的管理难度, 再加上大棚损失严重, 影响到蔬菜的供应量。如果能够及时除雪, 加固大棚, 增加保温设施, 大棚内的农产品无疑会卖个好价钱, 这是现把现地由 “灾” 变 “财” 。畜禽养殖也是如此, 谁能扛过这场雪灾, 让畜禽在雪灾中少受损失, 谁就能赚到更多的钱。大雪对小麦、 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固然有利, 但如果小麦、油菜播种得太晚, 或地力太差, 这些越冬农作物根系生长不好,大量的弱小苗也会冻死, 将来也会大幅度减产。说到底, 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产业。干农业, 要有 “战天斗地” 的精神和干劲。当你功夫下到了, 有了充分的抗击大灾的准备, “灾” 就可

7、变为 “财” ; 反之, 看着是 “财” , 其实是要受 “灾” 的。累累累3“老郭说农事” 之四十大雪带来的 “灾” “财” 辩特约记者 张雅静 杨振辉 在淅川县厚坡镇付营村, 有一个炕烟棚, 在炕烟棚内住着一位7 6岁的孤寡老人。老人无儿无女, 举目无亲, 因为患有股骨头坏死病, 于去年秋季已经生活不能自理。记者走进狭长的炕烟棚, 虽然屋内都是老家具、 老物件, 但床头、 案几生活用品摆放整齐, 水泥地面干干净净,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住处。这是一个简陋的炕烟棚, 也是一个充满温暖的 “爱心驿站” 。“老人名叫周创奇, 因为住房年久失修成了危房, 我们就在村里为他盖了新房

8、。新房没盖好期间, 老人暂时在村里烟站居住。这个炕烟室由水泥砌成, 通水通电, 向阳通风。不曾想, 安置后没多久这里竟成了村里的 爱心驿站 。 ” 淅川县住建局驻付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常博说。如果说驻村工作队是 “爱心驿站” 的 “站长” , 那么村民张进云则是不折不扣的 “驿站骨干” 。张进云与老人是同村邻居, 住在距离烟站几百米的地方。每天在家做好饭, 张进云便带着热腾腾的饭菜, 步行百米送到老人居住的地方。扫扫地、 铺铺床, 与老人聊聊天、 带老人晒晒太阳, 老人瘫痪的6个多月里, 张进云把对待父亲一般的爱, 无偿地投注到了这位老人身上。“半年之间, 她视我为长辈, 不仅端茶送饭还提屎倒尿

9、、 洗衣洗脚、 风雨无阻” 在 “爱心驿站” 内, 老人数度哽咽。无声而冰冷的炕烟房, 因为有了此般的亲情, 变得温暖。但张进云长期的默默付出, 却如星星之火一般有了燎原之势。“地里的活忙了我来干! ”6 0多岁的邻居付占成悄悄地加入了照顾老人的队伍; “咱们来个轮换, 彼此都能腾出点时间。 ” 村民付文奇加入了进来; “我也过来照顾他, 不能看着老人被生活所难! ” 村民付广晨也参与了渐渐地, “爱心驿站” 热闹了起来, 并且悄无声息地增加着 “服务员” 。累累累3爱心温暖炕烟棚“红薯汤, 红薯馍, 离了红薯不能活” 。红薯是农家的重要食材, 在我国北方农村, 吃不完的制成淀粉、 薯干, 蒸

10、馒头、 捞粉条。如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家特色食品走向城市餐桌, 红薯粉条摇身变 “金条” 。记者在河南省辉县市的省级贫困乡张村乡采访时了解到,全乡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 7 8户1 0 6 7人。这里丘陵居多, 十年九旱, 但土质却是特有的石灰岩红粘土, 非常适宜红薯生长。如何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张村乡乡长赵爱民说, 发展粉条经济。赵爱民说, 乡里红薯平均亩产能达到 5 0 0 0斤,5 0 0 0斤的红薯能产1 0 0 0斤的淀粉, 可制成粉条9 0 0斤, 按照每斤1 0块钱的市场价, 一亩地的毛利润能达到9 0 0 0块钱。刨去化肥、 农药等成本, 农户每亩地年净收入能达到

11、5 0 0 0块钱。“前年冬天, 我发现乡亲们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难销售, 便在同学微信群里一吆喝, 大家一起众筹, 按每斤8块钱的价格收了红薯粉条两万余斤, 包装后通过淘宝电商等渠道销售, 除去包装费等成本, 大家还额外赚了4万多块钱。 ” 张村乡尚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孝义说。目前, 张村乡正在积极探索 “合作社+农户” 方式, 由合作社引导农户大面积种植红薯, 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社员, 并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协议规定, 合作社不仅要对农户提供统一供苗、 统一技术指导等服务, 还要负责拓宽红薯粉条销路, 解决销售难的问题。张村乡村民刘广思2 0 1 5年因病致贫。 “我现在的身体虽

12、然不能干了, 但把地交给合作社, 有合作社来帮助我致富, 等我以后的身体恢复了, 再多种些红薯做红薯粉条, 确实是条好门路。 ”近日, 极具乡土风情的 “第二届中国太行红薯粉条文化节”在张村乡举行。揉面、 拍瓢、 漏粉、 出锅、 清洗、 晾晒传统纯手工红薯粉条加工技艺亮相乡广场, 也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多样性体验。“除了红薯粉条现代化生产线, 合作社还引进了全自动酸辣粉生产线进行深加工, 发展产业链。 ” 王孝义说, 随着合作社生产车间投入使用, 以后农户制作手工粉条也要到封闭车间里进行,保证手工制作食品的卫生安全。除了红薯粉条, 小米、 香菇、 柿子等太行山特色农副产品也将成为张村乡的名片

13、, 一条适合张村发展的脱贫攻坚致富路正在形成。累累累3红薯粉条变 “金条”本报讯(记者贾林伟)去年, 方城县清河镇脱贫4 3 8户9 5 8人, 建成安全饮水工程5处, 扶贫考核全县名列前茅。截至去年底,清河镇识别贫困户 1 5 6 3户3 0 0 7人。脱贫攻坚中,紧紧围绕贫困群众“增收和节支” 两大主题,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力争把政策兜底措施全覆盖,把产业扶贫项目建在贫困户家门口,以“输血”扶贫为基础,做好“造血” 扶贫大文章, 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让贫困户的精神 “富” 起来。政策兜底,应保尽保。清河镇切实把政策兜底措施落实到户、落实到人, 实现应保尽保、应办必办,坚决把党中央的

14、红利普惠到所有贫困人口。提高低保、 五保户与贫困户的重合度,教育扶贫实现全覆盖, 优先对4 5 6户贫困户危房进行全部改造。加大贫困人口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 确保计生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产业扶贫, 激发动力。建设产业扶贫基地和车间, 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全镇已建成产业扶贫基地9个, 涉及3家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吸纳贫困人口1 0 2人务工就业。已建成扶贫车间3个,涉及电子加工和制衣行业, 吸纳贫困人口7 3人就业。实施到户增收项目。全镇到户增收实施7 2 8户1 6 7 8人, 补助资金2 3 0 . 7 1 7 5万元, 实施率达到8 4 %, 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

15、家有项目、 户户争着上项目的局面。同时, 实施就业培训,安排公益岗位。全镇已介绍县外务工贫困群众5 8人, 月工资都在2 3 0 0元以上, 购买公益性岗位9 6个。医疗救助, 助推脱贫。全镇已鉴定患慢性病贫困群众7 4 8人、 患大病贫困群众9 3人, 并为5 4 4名慢性病患者发放了免费药品。镇、 村两级卫生机构统一设立贫困群众就医窗口, 实行先诊治后付费和 “一站式” 结算制度, 让贫困群众敢看病、 看得起病。镇卫生院坚持一户不漏的原则, 为所有贫困人口进行居民医保的办理。目前, 全镇贫困人口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1 0 0 %, 发放居民医保补贴款1 9 . 6 7 5万元。累累累3方城清

16、河建成产业基地吸纳就业造血扶贫见实效通讯员 贾景 刘运发 社旗县唐庄乡依托本地白莲产业优势,将白莲产业定位为精准扶贫帮扶发展的重点产业,充分利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采取政府引导、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经营的发展方式,带动1 0 3户社员连片种植有机白莲5 0 0余亩,为3 2户贫困莲农免费提供技术销售服务,村民从白莲产业中人均受益达2 3 0 0元以上。白莲种植投入低、见效快、效益高,已逐渐成为该乡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唐庄乡种植白莲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盛于清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其传统种植方法被列入中国蔬菜志。白莲是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质蔬菜品种,也是南阳市八大名优特产之一。因其“藕断丝不连,隔夜不变色,皮薄质脆,洁白无渣”而芳名远播。但其种植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随着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加上土地流转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白莲曾经渐渐离唐庄远去,成为濒危产业。濒危产业焕生机。2 0 1 0年唐庄乡肖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周国强依托唐庄白莲品牌,组织村里的5 2名群众成立了周国强白莲专业合作社,对传统白莲加以改良,发展有机白莲。先后投资1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