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文学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8451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3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素养、文学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文素养、文学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素养、文学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3“大学文学教育” 访谈责任编辑: 周玉宁王 昉电话:(010) 65914510电子信箱: 2013年8月16日星期五理论与争鸣人文素养、 文学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访谈沈一帆沈一帆: 随着现代大学科系划分而形成的文 学疆界, 其实是非常晚近的事情, 文学内在的这 种历史性和模糊性如何影响了其与现代人文教 育之间的关系? 景海峰: 的确, 现代思想史研究已向我们揭 示, 任何观念都是历史的, 文学当然也不例外。 文学与人文的关系, 与其自身的历史密切相关。 中西传统中,“litera-” 与 “文” 都是基于语言, 而 所谓 “literature” 和 “文学” 最

2、早都泛指一切借助语 言而建立的人文表达形式, 甚至指代文化和书本 知识。 而为现代人所熟悉的以 “诗歌、 戏剧、 小说” 为主要形式的文学, 不过才200多年的历史。 文 学现代意义的兴起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 比如印 刷文化的流行、 现代民族国家及俗语文学的建 构, 当然还有我们熟悉的现代大学制度以及随之 而来的学科分化等。 在这个过程中, 文学逐渐承 担起两种不同的功能。 其一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 的 “真理” 形式, 它要求专业研究者掌握一套如何 辨别文本语言风格、 组织结构、 审美特征的复杂 本领, 从而将文学从演讲、 布道、 历史书写和哲学 思辨等其他语言及修辞形式中分离出来, 这就构

3、成了现代研究型大学之文学系科的主要目标。 其二, 则是担当起培育现代公民的 “教育” 职责, 比如梁启超在晚清提出的 “诗界革命” 和 “小说界 革命” 就寄寓了 “新民” 的理想, 小说被认为有 “移 风易俗” 的奇效,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欧洲启蒙 运动时期和美国现代体制建立的阶段,汤姆叔 叔的小屋 成了南北内战的导火索, 而 “文革” 后 的 “伤痕小说” 、“寻根小说” 也构成了时代反思和 文化批判的重要方式。所以文学在大学人文教育 中的作用和一般的学科还是不太一样的, 通过文 学的传递, 人对社会状况的认识、 对价值观的理解 和对生命的体验, 以及对理想的追寻等, 都会转化 为一个相当

4、具体和形象化的感知过程。在相当长 的时段里, 文学在公民教育的层面, 特别是对人的 精神的培育和陶冶, 可以说意义非凡。 但是, 这几十年来社会的变化非常大, 在今 天的超快节奏和急速发展中, 人们表达自我和理 解现实的渠道和手段越来越多元化, 文学的上述 功能正在减弱甚至消解, 特别是传统文学赖以生 存的印刷技术受到了新媒介的挑战, 互联网开始 部分地替代书籍和报刊杂志, 成为启蒙和公民教 育的主要场域。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来临, 随着社 会的常态化, 文学逐渐回归本位, 向学院化的专 业研究收缩, 原来扮演的政治和教育功能难以维 系, 一般人不再把文学视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启蒙对文学的期待也

5、逐渐消减, 文学创作与教育 向着两个极端发展: 一小部分精英以学院为平 台, 坚守着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真理意义; 而普罗 大众的文学则受到商业资本和大众文化的侵袭, 快速地向 “娱乐至死” 的危险通道滑行。沈一帆: 新媒介对大学传统人文教育的巨大 挑战, 的确是当今学院教研人员面临的一大困 局, 具体到大学课堂, 您觉得这种冲击表现在哪 里? 景海峰: 新媒介的影响非常大, 对人文教育 的冲击力与破坏力也很大。实际上现在人文教 育背后强劲的消解力量就是大众媒体。如果说 原来的人文教育有一个古典传统, 有一些理想和 固定的模式在起作用, 那么大众媒介则是在商业 资本的背景底下成长起来的, 它几乎只

6、按照市场 逻辑和大众口味运作,虽然其中也会有一些交流影响或媒体良知的存在,但这中间最主要的 传播方式却是与市场需求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的,很多快餐式的低俗文化势必比高雅文化的 力量要强大得多,这在市场占有率上就清晰地 表现出来。因此在当代,文学及其代表的人文 知识与新媒体及其代表的市场逻辑之间,是一 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现在很多媒介手段介入到学院的专业教育 中, 在路径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过去文学教育 要求学生读作品, 现在则经常借助文本改编而成 的影像资料和网络化资源, 有时甚至必须采用这 种图像格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而在这种机械 复制的方式下, 人文知识只会变得越来越平面和 单调。可以肯

7、定地说, 现在传统的学院式人文教 育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然而从文学自身的历史来看, 文学的处境可 能又没有历史和哲学那么糟。传统的知识结构 中, 哲学和历史是贵族的专利、 高雅的技艺, 在古 希腊的 “七艺” 和中世纪的 “经院哲学” 中只有修 辞学而没有 “文学” 一说。而中国的 “诗三百” 和 “乐府” 则大部来自民间, 小说则与稗官野史并 列, 只需从传奇、 志怪、 话本这样的命名上就可以 看出文学血统的端倪, 现代民族国家文学产生的 一个重要原因, 也正是迎合了刚刚兴起的市民文 化的趣味。从知识起源和文化权力来看, 这种民 间姿态和传统, 恰恰是自五四以来, 文学在现代 中国社会能够取

8、得如此大的效用和力量的源泉 所在, 这也使得文学在这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 代, 保有一种特别的优势。在文字所创造的想象 空间里, 文学对现实能做出迅速的反映, 利用戏 剧性的矛盾和陌生化的效果推进和引领价值问 题的探讨, 因此, 文学仍是社会大众乃至学院派 了解和体味现实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在经过现代学科建设的积淀之后, 文学建立 起来的经典系统, 在传统的写作和阅读的方式下, 有一个较为稳固的共识, 并逐步呈现出精英化的趋 向, 这在文学史上是一种必然的规律。而在新的文 化形态和媒介背景下, 这套稳固的系统受到挑战, 我们会看到学生读大部头的动力越来越小。从哲 学的立场看, 这是一个价值理念的

9、问题, 人类文明 延续的每个时段中, 都有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每个 经典作家之所以能成为时代的楷模或典范, 是因 为不管是他们的历史书写还是文字表达, 都凝聚 了时代价值最为丰厚的信息。而在网络时代, 如 何重新梳理我们过去对这些价值的判断和理解, 如何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 是文学教育者所面 临的新课题, 比如原来过于繁重和堆积下的重复 内容可能需要 “瘦身” , 又比如对既定价值的重新 反省和选择以及再经典化的过程中, 还必须适当 地接纳体现当下价值与文化的新经典等。 另一方面, 当前文学 “生产” 鱼龙混杂的局面 和价值表达的多元化, 也使得文学阅读本身成为 一种困难。过去的文学创作有清

10、晰的界限, 包括 传达的情感价值和表现的手段都有基本的共识, 因而按照过去对文学的期待, 阅读应该是一种精 神愉悦的活动, 至少它不是一种低俗的消遣, 而 是一种精神想象和体悟的触发。而当今市场提 供的文学 “产品” , 不仅形式多样, 价值传递也呈 现出混杂的局面。尤其是近年来, 选择什么已成 为一种负担, 学生不知道要读什么。如果说阅读 只出于一种无目的, 甚至是本能, 只是消遣、 娱 乐, 或是短暂的痛快, 有可能获得的是非常低俗、 纯感官刺激、 物欲流淌的经验, 这种文学的价值 与过去相距太远, 也使得一部分有追求的学生甚 至认为读小说是一件低俗的事。沈一帆: 这也是一线教师最明显的感

11、受, 随 着新媒介的兴起和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正在 死亡,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年轻教师大批离开纯文 学研究, 转向批判理论、 文化研究、 媒介研究、 流 行文化研究等社会科学倾向明显的交叉学科。 您认为这将对文学和人文教育带来哪些挑战? 景海峰: 其实, 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内部结构本身就很复杂, 文献和语言是一块, 文学作 品的历史叙述是一块, 创作规律的总结和文学解 读的理论表达又是一块, 一些注重技能训练的学 院, 还要加上实用性的写作和修辞训练等。而语 言和文学这两大块在文学教育中应该如何取舍, 本身就是素质教育中争论已久的问题。如今, 人 文学科之间的要素也在加速流动, 90年代后

12、期兴 起的文化思潮, 尤其是后现代理论, 使得学科界限 日渐模糊化, 在某种程度上说, 甚至是趋于消失。 跨界研究成为普遍的现象, 文、 史、 哲发生学科位 移。哲学研究慢慢向思想史拓展, 出现一个显著 的历史学化过程, 即要求哲学所追求的普遍性要 尽量地深入到历史的现场中去, 在具体性、 事例, 乃至变化的戏剧性中来展现真理。历史研究则不 再局限于史料和史观, 而是越来越重视写作过程中 的表达和叙述问题, 比如纪实性的口述史和重视情 节性的新文化史, 都表现出显著的文学化倾向, 会 讲 “故事” 的历史学家大受欢迎。做文学的则不断 向哲学靠近, 比如西方的后现代思潮, 就在文学 系、 特别是

13、比较文学专业大放异彩, 这种后学理论 在一些比较固守传统的哲学系甚至还遭到排斥, 并不受欢迎, 而做文学的却趋之若鹜。这种学科 间的动荡和位移, 通过全球学术的交流互动, 深刻 地改变了当代文学教育所依赖的专业资源, 它对 文学和人文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文学科所 固守的原有疆界很难再持续下去, 文学教育必须 对生活方式、 时代观念、 传播手段、 社会结构的变 化做出回应, 这就带来了原有知识形态和学科体 系的大变动, 也出现了某种价值的混乱。沈一帆: 在这种背景下, 您认为当代社会所 认同的人文素养是否还存在某些核心价值, 文学 和人文教育的目标又应该是什么? 景海峰: 人文素养是很难用

14、一个量化标准来 衡量的, 其状态也无法清晰描述。就像中国古代 所说的 “君子” , 那是一种生活情景化和实践化的 东西, 不是几个行为或举止就能断定, 它是人的 修养、 情志、 心理健康、 待人接物的礼节等全方位 的呈现, 小到人的基本教养、 谈吐、 举止, 大到人 的价值观、 高远理想、 道德情操。而这种生命的 状态又是潜移默化、 不经意的, 这正是人文素养 与技术科学不一样的地方。技术性的教育是立 竿见影的, 比较容易量化, 也比较容易衡量出它 的效果。而人文素养, 除了一些常识性的, 可以 按标准化模式来传授、 背诵、 记忆的内容之外, 更 多则来自日常的积累和经验性的生命体验, 它需

15、要在具体的场景中、 在生活的阅历中去升华, 再 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之后, 才能形成一种共识性的 价值, 而这种价值则会起到长久引导的作用。 因此, 我觉得文学和人文教育在当代最重要 的作用, 正在于通过具体呈现人类文明积累起来 的珍贵价值, 以此为学生提供一种宽广的视野。 在功利化弥漫的社会环境下, 人们往往目光短 浅, 只能从眼前的利益来计量和感知这个世界和 时代、 体味人间的冷暖。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 绝非眼前的得失能够尽括, 而是有一个漫长的历 程, 有各种经验和教训, 哪些是具有永恒价值、 值 得生命个体去接受、 体味和珍惜的, 哪些又是短 暂的、 如过眼云烟, 只是具有蒙蔽性、 乱花迷

16、人 眼, 这就要求我们从利益化的个体狭小空间过渡 到更大的文明积累的宏观视野中去了解和看 待。而打破个体认知的封闭性, 将世界的丰富性 呈现出来, 正是当代人文教育责无旁贷的职责。 当然, 人文的塑造不是法律意义上对公民的强制 性要求, 也不是宗教式的清规戒律, 而是逐渐的 弥散化和持续浸润的状态, 是一种熏陶, 是一个 软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然而, 文学和人文教育重视传统与历史积累 的理想, 实际是与当下市场运作的逻辑和走向相 悖的, 这就出现了人才培养的两难局面。现在高 等学校文学系的大部分毕业生还是面临着日渐 紧迫的就业和生存的压力, 如果要培养上手快、 适应力强、 受社会欢迎的学生, 就必须强调实用性技能在文学教育中的比重, 如写作、 创意、 策划等 课程, 这就意味着放弃某些人文价值并做出妥 协。这种妥协与现代大学追求真理和公民启蒙的 内在气质以及文学的厚重感是相互冲突的, 大学 还是应该有它的气质, 毕竟与公司、 企业不一样。沈一帆: 这就涉及到当代文学教育该如何面 对它的受众学生的问题。作为教育者 该如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