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忱迎合其实是添乱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83963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0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忱迎合其实是添乱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热忱迎合其实是添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忱迎合其实是添乱(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助助力力家家庭庭建建设设 涵涵养养教教育育生生态态主编:杨咏梅编辑:杨咏梅实习生:赵丹青设计:王保英校对:冯华 电话:01082296867? 邮箱:? QQ群:3713680532015 年 4 月 24 日星期五06刊周在对家庭教育的众多理解、 定义和研究中, 我们 很少看到对家庭教育的独特地位、 独特使命、 独特价 值的深入阐明。 教育大辞典 :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 互教育, 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 教育。 主要任务是: 儿童入学前, 使他们在身心健康 发展方面奠定初步基础, 为接受学校教育做好准备; 在儿童入学后, 紧密配合学校, 督促他们完成学校规 定的学习

2、任务, 继续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发展正当 的兴趣爱好,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用教育大词典 : 在儿童入学前, 使儿童身心 得到健全的发展, 为学校教育打好基础; 儿童入学后,配合学校教育, 起着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补充和助手 的作用。 教育学辞典: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 助手, 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家庭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全成长, 为接 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 使其入学后, 配合学校在品 德、 智育和健康方面得到正常发展, 将来能成为国家 的建设者。 教育与心理辞典: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 监护 人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 青少年施行有目的有计 划有系统

3、的影响, 使其子女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才的训练和感化的教育过程。本报记者 杨咏梅摄热忱迎合其实是添乱祥子人类家庭教育的历史, 几乎跟人类自身 的文明历史一样长。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时期中, 家庭一直 是人类最古老、 最权威、 最经典、 最有效的 教育场所和精神摇篮。 直到近几百年, 这种 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人类的教育才托 付给一个叫做“ 学校” 的地方来承担。 比起 数千年的家庭教育历史, 人类的学校教育只 相当于幼儿园的级别。 在中国, 第一所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是 1862年才正式开学的,? 而第一个以政府法 令形式公布实施的近代新学制癸卯学制 是1902年才制定、 实施的, 都

4、只有一百多年 的历史。 就是从世界范围讲, 文艺复兴时期 出现的文法学校与公学, 只是近代中等学校 的雏形; 17世纪在英国出现的“ 学园”, 与 现代意义上中等学校的意义才更接近一些; 真正的大众化的普通教育, 则是从18世纪开 始的, 也只有300年的历史。 实施大众化普通教育的学校,是工业革 命和工业化的产物。 它的社会基础和科学基 础, 都来自工业化。 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与工 业化制度是平行发展的, 前者脱胎于“ 模具 制造、 批量生产” 的工业化模式, 需要不断 满足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 学校教育有两个不可动摇的目标和逻辑 起点: 大规模批量制造符合某种标准的人 才、 不断提高制造人才

5、的效率。 学校教育的 一切特征, 如统一的学制、 教学大纲、 教科 书, 规范、 标准的教学过程、 知识技能体 系、 品行准则和考试评估体现, 万变不离其 宗的班级授课制度等, 都可以从中得到解 释。 大致说来, 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学校教 育, 有几件事情是做得好的: 1.传授确定性的基础知识; 2.培养标准化的基本技能; 3.形成规范化的集体生活准则。 这几个方面, 其他的教育形式都比不 了。 确定性、 标准化、 规范化, 正是学校教 育的本质特征。 这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似乎 是不容质疑的。 但到了工业化后期或“ 后工 业化时期”, 过于刻板、 模式化的学校教育 就显示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越

6、来越显示出 它在许多方面的缺陷和无力, 诸如终身学 习、 个性化学习、 即时学习、 短周期学习, 诸如人性的丰富性的展示、 天赋的发挥、 创 造力的显示、 文化传承的熏陶、 生活情趣的 涵养等, 都不是学校擅长做的事情, 而这些 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恰是生活在21世纪的人 们所必需的。 尤其是当人类开始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知识被大规模共享的时候, 当创造能力、 个 性和灵性成为新财富源泉的时候, 老态龙钟 的学校教育显然就鞭长莫及了。 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于学 校教育的长期依赖和过度迷信, “ 唯学校是 教”, 依附、 追随学校教育而迷失了自

7、我。 其中既有理论界的误解, 更有深层的历史原 因。 家庭教育走进迎合学校教育的死胡同, 失去对自身独特的规律、 使命和价值的思考 和追求, 后果之一就是使教育演变成了病 态、 狭隘的竞争, “ 争恨文化” 大行其 道, 泛滥成灾。 大家打破头争夺所有对提高 孩子成绩有利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由争 生恨。 家长恨铁不成钢, 恨孩子不能达到他 们不断攀升的教育期待, 恨教育机会不平 等, 恨社会驱使他们卷入无休无止的莫名战 争。 整个民族的教育文化生态极其单一贫 乏, 充满了恐惧和贪婪, 被逼进了狭窄的恶 性循环。 家庭教育如果也追逐学校教育的目标, 就会套用陈旧、 僵硬的学校教育模式, 不好

8、 好珍惜、 总结自己数千年的光荣历史, 不好 好思考自身的使命和规律, 也没有表现出家 庭应有的温馨与人性化。 总之, 它没有做好 自己“ 分内” 的事情, 却作为“ 助理老师” 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 它热忱地迎合学校 教育, 但并不见得受到学校教育多少待见。 作为一个丧失主体性的角色, 它过于“ 热 心” 的介入, 打乱了学校教育应有的步调, 也加重了老师们的压力, 其实是在某种程度 上给学校教育添乱。 竭力追随学校教育模式的现行家庭教 育, 正在同时被老师和孩子厌弃, 处于两面 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正所谓“ 忙了他人地, 荒了自家田”。家教主张“ 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大讨论请扫描关注 “

9、 家庭教育之声”陈建翔当今中国, 家庭教育正在犯着一 个严重的错误: 许多家长和家庭教育 专业人士把学校教育当作教育的唯一 标准和模板, 弃守家庭教育的独特属 性和作用, 不能按照家庭教育自身的 特殊规律来教育孩子, 使家庭教育实 际上被淘空、架空,成为学校教育的附 庸。 于是,学校教育呈现的是 “ 教育过 度”,家庭教育则表现为 “ 教育失责”。“ 唯学校是教”使现行家庭 教育失去了自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来是各有 使命、各负其责的两大教育形态,长久 以来却一边被double(加倍的期待、加 倍的投入、加倍的负担),另一边则被 严重削弱,自乱营盘,失守应有职责。 遗忘了自我存在, 遗失了自我

10、主 体性,是目前家庭教育最核心、最关键 的病症。 它不能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明 确自身的使命和价值, 没有按照自身 的特殊规律来做教育; 它把学校教育 模式尊为不可动摇、至高无上的标准, 主动加入、模仿、迎合、讨好学校教育 模式,并将其简单移植到家庭教育中, 使家庭教育依附于学校教育, 失去了 自身的独立地位和价值。 这样的依附和迎合, 使得整个社 会陷入 “ 唯学校是教”的片面化教育思 维里,造成一种 “ 言教育必学校,言学 习必课本,言成长必分数”的极端病态 的教育生态。 成千上万的儿童由于学 校和家庭的双倍期待和压力而不堪重 负,发展畸形化,厌倦学习,人格萎靡; 成千上万的家长终日围绕学校的

11、考试 升学指挥棒疲于奔命, 为督促完成孩 子的每一篇作业而绞尽脑汁, 对所有 能够提高应试能力的培训趋之若鹜, 对孩子的分数变化提心吊胆。 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剧, 也是 中国整个教育的悲剧。 当教育文化生 态的多样性被否定之后, 人性的丰富 性也势必随之枯萎。说明悲剧的真相, 解放广大的孩子,拯救广大的家长,倡 导 “ 新家庭教育”,迫在眉睫。家庭教育概念需要重新理 解和定义家庭教育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 促使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全新 的理解和定义, 并且使之成为全社会 的进步动力。这个理解就是:家庭教育 是基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而展开的 全民自我做主的终身学习和相互影 响。 这样的理念包

12、括了六个要点:1.基 于家庭活动与家庭成长;2. 全民性;3. 自我做主;4.终生性;5.以学习为中心; 6.互动性,教育是通过相互影响和激 发来实现的。 这样的理解, 意味着中国家庭教 育走向了一个发展拐点, 从学校教育 的附庸转变为 “ 新家庭教育”。 其中蕴 含着六大变化: 教育空间从学校为主 转向家校均衡, 家庭再一次成为学习 中心,家庭生活再一次成为教育主题; 教育主体从一部分人转向全民; 教育 决策从老师、领导做主转向自己做主;教育时效从人生某阶段转向终身;教 育重心从教转向学;师生关系、教学 关系的确定性被打破,教育更加强调 交互性、互动性,不再是单向的灌输 或输出。 “ 新家庭

13、教育” 凸显了家庭教育 自身的地位与价值, 家庭教育不再作 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这不仅会使渐渐 走进死胡同里的现行家庭教育 “ 翻转” 过来,获得生命力萌发的机会,而且会 给学校教育的改革以重要的启发。新家庭教育的历史使命 是养育人性俗话说, “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 性。 之所以讲 “ 不可替代”,主要在于 家庭对人性影响的早期性、全面性和 深远性。 家庭教育的每一个元素、每 一个环节, 都与人性的养育相联系。 简言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 养育人性来达成人生幸福。 养育人 性,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词,也是新家 庭教育的特殊使命。 学校教育也要促进人生幸福,但

14、 它养育人性的功能不完备,它的两个 不可动摇的目标和逻辑起点 ( 大规模 批量制造符合某种标准的人才、不断 提高制造人才的效率)表明:它主要 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人生成功的。培养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词。 达成人生成功和幸福是家庭教育 与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这是二者的交 集。 二者的区别在于:家庭教育主要是 通过养育人性来达成人生幸福 ( 兼顾人 才的培养和人生成功), 而学校教育则 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人生成功 ( 兼顾人性的养育和人生幸福)。历史可能发生再一次 “ 翻转”人类家庭教育的历史有几千年,它 与人类文明的存在、 家庭的存在相始 终。全世界范围内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历 史也就是几百

15、年,它脱胎并服务于工业 化模式,而工业化不会是人类永恒的发展状态。 大约300年前,19世纪瑞士著 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 “ 为克服家庭局限性的消极后果, 人们 建立学校。 但是,人们决不能因此而期 望, 学校包括了对人教育的全部内容; 也决不能因此而期望, 学校能替代父 母、客厅和家庭生活的地位,能为心灵、 精神和职业教育做必须做的一切。 ” 在工业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过 程中,学校教育必定发生重大改变。 事 实上,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 着“ 课程慕课化”、 “ 教材慕课化” 的兴 起,随着海量的知识产品 ( 如公开课)等 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终端平台进入千家 万户,学校

16、教育的部分功能,如广泛阅 读的功能、自学的功能、研究的功能、内 容鉴赏的功能, 已经逐渐转移到家庭。 家庭再一次成为学习中心,这是不可逆 转的时代趋势。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家庭教育不是 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 而应该倒过 来,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 辅助手 段”。 他说: “ 学校永远无法替代家庭教 育,学校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教育 手段而为世界服务。学校的最高目的只 能是确保、提高家庭生活的能力并进行 普及。学校的目的只能加强业已存在于 家庭生活中的思考、爱和手艺能力的培 养手段,并使之趋于完美,补充新的手 段,使新手段同已有的手段最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学校使这种在客厅里发展起 来的能力获得有秩序的延续、 扩大、纠 正和完善之时,便是学校真正得到每个 好父母感谢和信任之日。 ” 裴斯泰洛齐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固然,300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很 大变化,裴氏所倡导的以家庭教育为学 校教育 “ 模本”的相互关系也会发生 “ 易 位”,但是,谁又能保证300年以后,学 校教育会一直独占鳌头,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