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1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77012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导体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半导体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半导体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半导体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半导体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半导体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导体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半导体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1 1 许居衍1 尹勇生2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 58 研究所,无锡,214035 2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所,合肥,230009) 摘要摘要: 本文讨论半导体产品特征循环及其对产品技术发展的启示1。 分析指出, 半导体产品的主特征一直遵循着 “通用”与“专用”交替发展,每十年波动一次,目前正进入以嵌入式可编程SoC为特征的专用 (可称为专用可编程产品, ASPP)波动阶段。 同时还指出了牧村浪潮与我们提出的 “半导体产品特征循环”的共同点与分歧。根据预测,半导体产品将在ASPP发展中,向用户可重构片上系统(U-SoC, User-reconf

2、igurable SoC)方向发展,进入传统硅微电子技术的最后一次通用波动。 文中最后分析了可重构计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关键字:半导体产品特征循环,可重构计算,嵌入式11 引言 1 引言 1965 年, 摩尔用三个集成电路产品集成度随时 间的增长数据,外加 1959 年的晶体管(集成度为 )和 1965 年预计可推出的实验室产品(有 64 个 元件) ,用半对数坐标,外插预测到十年后集成电 路的集成度将达到 65,000 个元件。1975 年预测成 真,随后被称为“摩尔定律” 。近 40 年来, “摩尔 定律”作为半导体发展的指南针对整个产业的发展 产生了重大

3、影响。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总结规律、 预测发展的重要意义。半导体产品是半导体技术的 载体,也是半导体经济的体现。因此,总结半导体 产品的发展规律,就成为另外一个重要的课题。 2 牧村浪潮与半导体产品特征循环 2 牧村浪潮与半导体产品特征循环 2.1 牧村浪潮 2.1 牧村浪潮 1987 年,原日立公司总工程师牧村次夫 (Tsugio Makimoto)提出半导体产品沿着“标准” 与“定制”交替发展,每十年波动一次的思想,并 于 1991 年2第一次发表在Electronics Weekly上,称之为“牧村浪潮” (Makimotos Wave) 。当时, 他总结与预测的时间尺度为 1957-20

4、07 年,共五次 波动,如图 1(上图)所示。2001 年(一说 2002 年)3他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在原循环图上又增加了一个以SoC/SiP(System on a chip/system in a package)为特征的定制波动,时段为 2007-2017 年,如图 1(下图)所示。近年来可编程芯片的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 90307011 速发展,验证了“牧村浪潮”的正确性,因而得到 了Xilinx、Altera等可编程芯片商的响应,反响颇 大。德国Kaiserslauterin大学Hartenstein教授甚 至把“牧村浪潮”称为“牧村定律” ,认为在半导 体技术逼近其

5、极限的情况下, “牧村定律”完全可 以成为超过摩尔定律的一张王牌,半导体技术也只 有依靠 “牧村定律” 才能维持其高增长的创新速度。 图 1 牧村浪潮及其首次修订 2.2 半导体产品特征循环 2.2 半导体产品特征循环 1987 年, 我们采用中德电子周报告会一篇有关 半导体产品制造与应用的交叉分类方法(分为通用 标准、专用标准、通用定制和专用定制四类) ,从 “造”与“用”的对立统一运动出发,以“应用” 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总结出了半导体产品主要特征 将沿着“通用”与“专用”循环波动,每十年一次, 见图 2(上图) 。这一提法于 1990-91 年在童志鹏院 士组织编写未来军事电子5一书时,以

6、“硅微电子产品史上的六次波动2” 为子节编入。 考虑到产品成熟应用并形成主流又比技术本身迟后十年,因2实际是七次波动,第七次当时尚未明确其特征,因此用问号表示。当时入编的各个子节标题分别为硅微电子发展史上的七七次浪潮, 硅微电子 产品史上的六六次波动, 硅微电子工业进步的五五大基础和军用装备微电子 化的四四大阶段 1 图 3 Hartenstein 对牧村浪潮的修订 而六次波动所对应的时间分别为 1958-1968 年(半 导体分立器件) 、1968-1978(电视、音响等专用标 准 产 品 ASSP ) 、 1978-1988 ( 微 处 理 器 MPU ) 、 1988-1998 (掩膜编

7、程等专用电路ASIC) 、 1998-2008 (用户可编程等电路FPGA) 和 2008-2018(片上集成 系统SoW-亦即现在讲的SoC),并与本书的另一子节 “硅微电子发展史上的七次浪潮” (1948-58,晶体 管;1958-68,SSI/MSI;1968-78,LSI;1978-88, VLSI; 1988-98, ULSI; 1998-2008, GLSI; 2008-18, WSI)按产品成熟应用滞后技术十年的关系,在时 间上一一对应起来。其中第七次浪潮(2008-18 年) 所对应的通用波动(第七波) ,当时由于尚难确定 其应用特征,因此用“ ?”表示。在 2000 年6我们

8、拉直了这个问号,指出其主流产品为多功能芯片 (MFIC) ,稍后更名为“用户可重构SoC” (U-SoC) , 而第六波则明确为嵌入式编程芯片(EBIC) ,如图 2 (下图)所示。 2.3 比较 2.3 比较 如上所述,我们提出的“产品特征循环”与牧 村先生的“浪潮”在前六个波动大致相同。但是, 我们预测时段比牧村长 20 年、多两个波动5。其中第六个 (专用) 波动, 牧村先生到 20013(或 2002) 年时也才在他的“浪潮”修正中,补充了进去。我 们当时用SoW(System on a Wafer)表征第六波主 流应用产品,SoW就是现在讲的SoC;牧村先生则以 SoC/SiP为表征

9、。 其次,我们当时就同时预见到第七波(通用) 的可能。但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第七波是否存在还有分歧: 牧村先生在 2003 年4再度修正的报告中,仍然仅仅提到第六波(定制) ,而Hartenstein 教授则明确表示不再有新的波动了7。我们从他对“牧村浪潮”波形的修正中(见图 3)可以看到, 他把第五波(标准)的主流产品可编程改成了可重 构,并把第六波(定制)修改为半浅波,以粗粒度 可编程芯片为主特征。从此可以猜想到,他或许认 为第五波就开始了可重构特征,而第六波不过是第 五波的一个过渡而已。Hartenstein教授在可重构 计算(Reconfigurable Computer)方面深有研

10、究, 他的看法是否有道理,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判断。我 们之所以认为还存在第七波(通用) ,当时仅从发 展规律上考虑到与微电子技术发展中的第七次浪 潮(2008-2018,或许是传统硅微电子技术的最后 一个浪潮)相呼应5。随后,我们从技术本身发展上认识到,可重构计算是一个难度颇大,涉及面甚广 的课题,尽管当前很多人在研究,但是无论在器件 结构、系统结构还是在设计方法学方面,均存在不 少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可重构计 算技术的发展,终将推动主流应用进入U-SoC通用 波动,仅仅通过对“毛坯芯片” (Raw Chip)的配 置编程就可以得到用户自定义的功能电路,从而引 导半导体产业结构演变

11、,促进不做芯片设计而专事 芯片应用创新的Designless 商业模式的新兴起8。 图 2 半导体产品特征循环及其首次修订 另外,两者在在时间轴上也不尽相同。其一, 起点我们之所以定于 1958、 1968是考虑到虽然 晶体管的发明时间是 1947 年 12 月,但申请专利则 在 1948 年,而且迟到 1956 年晶体管主要发明人肖 克莱才开始创办公司(日本公司也大约在此时间里 才开始把晶体管用于收音机) 。因此,晶体管成熟 应用并成为主流约在 1958-1968 年间; 起点为 1958 年。同样,1958 年 9 月TI公司Jack S Killby发明 台式锗集成电路, 1959 年

12、1 月Farchild公司Robert Noyce发明硅平面集成电路,他们两人的专利申请2 分别迟到1964(Killby)年和1961年(Noyce)才获得 授权。因此,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专用标准产 品(ASSP)应用于电视、音响并成为主流则大约位于 1968-1978 年间;起点为 1968 年。其他波动循环的 主流产品与技术出现的时间对应关系,也大致如 此。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1980 年代中出现的可 编程器件 (如FPGA) , 只是在 1990 年代才逐渐成熟, 并在规模应用与生产中,显示出价格优势而对ASIC 形成压力。这个事实表明,产品特性循环所预示的 可 编 程 器 件

13、成 熟 应 用 并 成 为 主 流 的 时 间 段 (1998-2008)是正确的。据此,我们确有充分理由 相信,嵌入式系统级芯片成熟并成为主流的时间段 为 2008-2018, 以及随后第七波(2018-2028)存在的 合理性与合乎规律性了。ISuppli也认为牧村浪潮 已经走到尽头,新一轮的“标准”波动继续驱动半 导体工业增长9。其二,终点我们预测在 2028 年,这跟我们早年关于传统硅的生命曲线研究有关。研 究表明,基于近平衡态物理的硅微电子技术将于 2014-2017 年进入其S曲线的拐点, 发展速度明显放 慢,摩尔定律失效。这时,硅微电子的创新则主要 依赖于芯片设计方法学的进步10

14、。 3 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 3 特征循环与可重构芯片 “用”与”造”的对立统一律是包括可重构 技术在内的硅产业发展的一个主线索。目前,应用 需求推动 SoC 市场产值正在以颇高的速度增长。在 这种发展背景下,至少突出了两对难以逾越的、规 律性的矛盾:其一是大家所熟知的“产品复杂度日 益上升”与“产品价格日益下降”的矛盾;其二是 正在逐渐被大家所感知着的矛盾,即在“个性化” 要求这个永恒“定律”的发展中,出现了“应用市 场日益分散”与“产品开发费用日益增大”的矛盾。 面对这两个矛盾,需要对产品体系结构及其设计方 法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力争把“定制”与“大规模 生产”两个相互矛盾的事物协调起来,实

15、现“大规 模定制生产” (Mass Customization) 。可重构技 术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半导体产品中采用可 重构技术是符合发展潮流的。 产品特征循环(图 2)共历三个专用和四个通用 波动。十分有意义的是,从中我们看到了辩证思维 的足迹。首先,三个专用波动的主流产品分别是分 类应用的 ASSP、为某个应用定制的 ASIC 和制造后 可在一定应用领域再定义的 ASPP,ASPP 是 ASSP 的 螺旋“复归” 。其次,前三个通用波动期的主流产 品分别是功能单一的半导体分立器件(Tr)、通过顺序指令存储编程达到通用的微处理器(MPU)和通过 硬布线编程达到通用目的现场可编程器件(FP

16、GA)。 从 MPU 的“软”编程到 FPGA 的“硬”编程看,一 个逻辑的发展应是“硬” 、 “软”均可编程,即算法 可编程、可重构器件也可编程的 U-SoC。 从另一个角度看,产品特征循环还历经了三个 半循环,我们进一步讨论其最终将过渡到 U-SoC 的 演变规律。 第一个通用与专用循环(1958-1978)的主流应 用产品是Tr和中小规模ASSP。其特点是纯硬件设 计,即用构筑特定物理空间的方法来实现既定算 法。第二个循环(1978-1998)的主流产品是MPU以及 为提高MPU(如加速部件)信息系统性能的ASIC。其 根本特点是基于顺序存储的软件编程,即通过指令 在时间上的顺序执行来实现既定算法。在这一时期 内,基于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及其相应软件迅 猛发展,形成了历史上独特的Wintel联盟及其长期 垄断格局,使集成电路和软件成了信息通信技术 (ICT)的支柱产业。第三个循环(1998-2018)主流产 品是FPGA和由此推动发展中的嵌入式可编程SoC之 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