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549596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名字。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和“均社”的活动,宣传反封建。1923年离家出走赴上海,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1927年至1929年,在法国留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灭亡,1929年在国内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935年至1950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编辑。1949年以后,历任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荣誉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2

2、005年病逝。上世纪纪30年代发发表的长长篇小说说“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爱情三部曲”雾雾、雨、电电 ,被视为视为 中国现现代文学的经经典作品。 他的强烈激情,青春冲力的渴望,催人 泪下的力量,使得当时时的青年为为之震撼 ,并成为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 。1929,灭亡1930,死去的太阳1931-1939,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1931-1933,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1940、1942、1943,火一、二、 三部1944,憩园1945,第四病室1946,寒夜(巴金最后一部长篇 小说)“文革”后,写作拷问问自我和现现代中国知识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录,1982年获获意大利

3、“但丁国际奖际奖 ”。1983年获获法国“荣誉军团勋军团勋 章”。1990年获获苏联苏联 “人民友谊勋谊勋 章”,日本“福冈冈亚亚洲文化奖奖特别奖别奖 ”。巴金的怀念萧珊是其晚年散文集随想录中的一篇。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高峰,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文革心路历程摄照。巴金从剖析自身入手,对文革的黑暗荒谬,尤其是知识分子由“奴在身者”发展成“奴在心者”的人格萎缩的精神痛史有沉痛犀利的批判,饱含着自我 反省、自我忏悔、讲真话的勇气。 怀念萧珊是随想录怀人系列的一篇,也是随想录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之一。文章的叙事不是直线的,而是有两次由近及远的情感之线,仿佛巴金本人的情感起伏,忽近忽远,纯出自然。 在第一部分

4、,文革结束之后,巴金参加大大小小的追悼会,由此燃起对爱妻萧珊的怀念。文章以追忆的形式开始对萧珊的点滴记录。作者的思绪是从最黑暗的年代开始的,为什么萧珊死得如此凄惨?作者列出了记忆中的充满温情的辛酸的 场景。在我靠边的几年中间,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她也同样受到。但是我并未挨过打, 她却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后才褪尽。她挨打只是为了保护我,她看见那些年轻人深夜闯进来,害怕他们把我揪走,便溜出大门,到对面派出所去,请民警同志出来干预。那里只有一个人值班,不敢管。当着民警的面,她被他们用铜头皮带狠狠抽了一下,给押了回来,同我一起关在马桶间里。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

5、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给人当作“罪人”和“贼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有时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有一个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要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闭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我唤她,她也唤我。我诉 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我记得有一天到了平常下班的时间,我们没有受到留难,回到家里她比较高兴,到厨房去烧菜。我翻看当天的报纸,在第三版上看到 当时做了“作协

6、分会”的“头头”的两个工人作家写的文章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真是当头一棒!我看了两三行,连忙把报纸藏起来,我害怕让她看见。她端着烧好的菜出来,脸上还带笑容,吃饭时她有说有笑。饭后她要看报,我企图把她的注意力引到别处。但是没有用,她找到了报纸。她的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这一夜她再没有讲话,早早地进了房间。我后来发现她躺在床上小声哭着。一个安静的夜晚给破坏了。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讲述萧珊患病最后的日子,萧珊因为受巴金牵连不能得到及时医治,是家人想尽办法才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星期住进了医院。萧珊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是巴金。全文的情感最高潮出现在萧珊的弥留之际,作者的笔触饱含深情,但又极其克制。 她常常问

7、我:“你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解决呢?”我苦笑说:“总有一天会解决的。”她叹口气说:“我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了。”后来她病倒了,有人劝她打电话找我回家,她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她说:“他在写检查,不要打岔他。他的问题大概可以解决了。”等到我从五七干校回家休假,她已经不能起床。她还问我检查写得怎样,问题是否可以解决。我当时的确在写检查,而且已经写了好几次了。他们要我写,只是 为了消耗我的生命。但她怎么能理解呢? 她每天给输血,打盐水针。她看见我去就断断续续地问我:“输多少西西的血?该怎么办?”我安慰她:“你只管放心。没有问题,治病要紧。”她不止一次地说:“你辛苦了。”我有什么苦呢?我能够为我最亲爱的人做

8、事情,哪怕做一件小事,我也高兴!后来她的身体更不行了。医生给她输氧气,鼻子里整天插着管子。她几次要求拿开,这说明她感到难受,但是听了我们的劝告,她终于忍受下去了。开刀以后她只活了五天。谁也想不到她会去得这么快!五天中间我整天守在病床前,默默地望着她在受苦(我是设身处地感觉到这样的),可是她除了两、三次要求搬开床前巨大的氧气筒,三、四次表示担心输血较多付不出医药费之外,并没有抱怨过什么。见到熟人她常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我甚至愿意为

9、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 活下去。 在第四部分,作者的情感又一次转向现在,梦魇般的日子结束了,巴金恢复了自由,又能重新拿起笔了,但斯人已去。作者的记忆又转向更遥远的过去,和萧珊初识的日子,他们几十年相濡以沫的岁月。在呼应开头的同时,他充满深情地评价自己亲密的爱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情感显得深沉而真诚。 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我们一起在日军进城以前十多个小时逃离广州,我们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在我那两册旅途通讯中就有一部分这种生活的记录。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

10、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她不是“作协分会”或者刊物的正式工作人员,可是仍然被“勒令”靠边劳动、站队挂牌,放回家以后,又给揪到机关。她怕人看见,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精疲力尽,才回到家里,我偶尔看见她拿着扫帚回来,不敢正眼看她,我感到负罪的心情,这是对她的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到两个月,她病倒了,以后就没有再出去扫街(我妹妹继续扫了一个时期),但是也没有完全恢复健康。尽管她还继续拖了四年,但一直到死她并不曾看到我恢复自由。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

11、结局连在一起。 巴金的这篇作品文字质朴,以情取胜,是当代散文 史上的悼亡名篇,堪与朱自清的悼亡妻相媲美。但 这又不是一篇纯粹的悼亡之作,全篇在情思婉转之中有 沉痛的叩问,直指文革的荒谬与黑暗。怀念萧珊与 随想录的其他怀人系列相比,虽然在自我批判上不 是特别突出,但仍然可见作者的自省意识。他痛苦地看 到自己为妻子和家人所带来的厄运,情感真挚沉痛,摈 弃虚饰,以质朴的记录风格见长。这种无技巧写作,在 很大程度上是巴金“讲真话”理念的凸显。巴金曾经提过,随想录是一部讲真话的书,“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真话。”1怀念萧珊不仅是巴金对文革时代沉痛家事的回顾和知识分子心灵轨迹的自我摄

12、照,而且独具返朴归真的文体价值,是当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1 巴金:随想录说真话集说真话之四,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王小波(王小波(1952-19971952-1997)1952年生于北京,先后到云南、山东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到美国留学,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起,辞去公职,做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因急性心脏病发作去世。王小波生前,先后在大陆、香港、台湾出版著作8本,其代表作小说集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于1997年出版。王小波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

13、小说大奖(第13届和第16届)的大陆作家,他与人合作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王小波的随笔以其所坚持的理性、自 由的文化立场和活泼生动的文风,而在90 年代颇受关注。他的短文更近于“杂文” ,“问题意识”很强,往往针对具体的文 化思想问题进行写作,并在戏噱笑骂之中 表现自己的态度。他的思路十分独特,往 往通过一个故事或个人的有趣经历,进入 到对于问题的讨论,并随时机敏而生动地 插入对相关问题的评点与论述。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这篇杂文以作者文革时期下乡插队时的一个故事为叙述主体,故事的主角“猪”是中国散文中非常罕见的表现对象,这个对象的选择其实也说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种特立独

14、行的因素。在一般的印象中,猪应该是属于最温顺的动物之一,然而即使是这种最没有反抗性的动物,在外在环境无比恶劣的时候,依然会有一只特立独行的异类,以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追求自由的精神永远不会泯灭。这潇洒、特立独行的“一个”,“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像山羊一样敏捷,总是到处游逛,喜欢模仿各种声音,它也因此被扣上破坏生产的罪名而遭到围剿,最终它义无反顾地逃出了这种被设置的生活,成了一只野猪。王小波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文革为背景。文革在王小波的笔下,往往是一种“极端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在这个世界里,由于政治上的钳制,人的精神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形成了普遍性的孤独、封闭、愚昧,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极端世界中

15、,对环境的反抗,对自由的追求,反而造就了更加动人的力量。“自由自由”人处于不能自我把握的生活中而不自知。这不是文革特有的状态,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常态。因此,虽然作者叙写的只是一个不满被压制的状态的特立独行的猪,但是我们却可藉由之体味到自由的可贵,从而对自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价值给予认同。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有谁敢于如此无视猪,还没见过有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因为这

16、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只特立独行的猪。1 1、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手法的运用“猪”和“人”对比杂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中,显示了人的反抗意志多么无力。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对生活作种种设置”和“自由地生活和存在”的对比我们已经习惯于设置别人或者被别人设置,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去思索我们的这种存在是否合理,这也许是人的最大悲哀。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