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给出新判断新建议震后五年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4783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0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界给出新判断新建议震后五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技界给出新判断新建议震后五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界给出新判断新建议震后五年(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5月13日主办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今日 8 版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84 邮发代号: 182星期一癸巳年四月初四CHINA SCIENCE DAILY 5799总第期本报讯 (记者丁佳) 5 月 10 日, 记者从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该所 完成了对地震区域 5 年的遥感动态监测, 并对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堰塞湖工程排 险、 农田与生态恢复、 城镇重建等进行了综 合评估。其中, 监测结果显示, 汶川震区堰 塞湖风险已完全解除。 据介绍, 5 年来,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完 全解除, 其间未发现新增堰塞湖; 未完全疏 通的堰塞湖库容量已有效减低

2、, 坝体已十分 牢固, 有的还成为重要自然遗产和风景区。 此外, 对地震灾区 13 个重大滑坡群的泥石流发展及植被恢复状况的监测结果表 明, 5 年来, 泥石流灾害频发且强度较大, 但 活动强度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震后滑坡 群的滑坡体植被覆盖逐步恢复,目前大型 滑坡体植被覆盖恢复已进入缓慢发育阶 段,但仍有部分滑坡体存在泥石流等次生 地质灾害风险, 具有极大破坏潜力。 对北川、 青川、 汶川等 12 个重灾县市 的农田受损和恢复的监测结果显示,被山 体滑坡、泥石流等损毁的农田只有 20%左 右得到了恢复和耕种使用;重灾区耕地利 用率较高, 除损毁的农田外, 几乎没有撂荒地和休耕地。重灾区作物种

3、植结构没有发 生重大变化,其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 增加,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略有减少。 地震导致灾区植被覆盖度减少 6.5%, 至 2011 年已恢复了 4.4%, 达到总损失量的 68%。 随着 5 年来自然恢复和人工植被重建 计划的启动,植被生态系统质量得到了明 显改善,大熊猫栖息地植被在面积和郁闭 度方面已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 5 年来北川新城、 汉旺、 擂鼓等 12 个乡 镇的城镇灾后重建取得重大成就。2011 年 城镇重建工作基本完成, 灾区学校、 道路和 生活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城镇建设布局更 加合理; 映秀、 擂鼓、 南坝等山区乡镇基本在 原址重建, 5 年来周边生态环境整体上

4、有了 很大改善, 道路、 交通、 河道基本恢复正常。本报讯 (记者甘晓) 近日, 记者在采访 中了解到, 汶川地震 5 年来, 西南山区地质 灾害呈现出新的规律。其中, 灾害规模大、 碎屑运动距离远表现得比较突出。 比如, 2010 年在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 泥石流灾害的土方量达 180 万立方米。同 年 6 月贵州关岭大寨村滑坡土方量也达到 180 万立方米。 一个月前发生的西藏普朗沟 特大型滑坡碎屑流地质灾害,在沟口段 堆积体体积约 200 万立方米。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副研究员孙 其诚常常在灾害现场观察到,这些规模巨 大的碎屑在降雨的作用下运动了上千米。“这和专家曾经总结的 房前屋后

5、的特点 不同了。” 他告诉 中国科学报 记者。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崔鹏推测, 气候变化导致高强度降雨频发、地震趋于 活跃、 人类工程活动逐年增加, 使原本地质 环境脆弱的西部山区频发滑坡、崩塌和泥 石流。 针对泥石流防治,科学家也在尝试新 思路。 比如, 位于绵竹县清平乡附近的小岗 剑,因泥石流频发而成为防灾减灾中难啃 的 “硬骨头” 。 2012 年 6 月, 小岗剑应急治理 工程投入使用。 据崔鹏介绍, 该工程采用了 “过程调控” 的新思路, 其核心在于针对泥石流发生后的每一过程进行防护。 研究人员认为,只有更深入研究泥石 流发生的机理,更多考虑泥石流运动和成 灾的动力过程,才能更好地

6、建设防灾减灾 工程。 中科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郑晓静指出,尺寸大于 1 微米离散宏观固 体颗粒组成的系统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泥 石流、 滑坡、 雪崩等自然灾害与此相关, 这 些物质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物理特性也是 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在不久前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 458 次学术讨论会上,几十名力学研究者和地 质灾害研究者相聚。 泥石流如何起动、 流动 的距离等都是灾害研究者的关注点,而抽 象后则是力学专家擅长的领域。 因此, 地质 灾害研究者对力学专家的加入充满期待。本报讯(见习记者孙爱民) 5 月 9 日至 11 日, 在四川北川召开的第二届心理健康与和谐 社会论坛上, 与会的国内

7、外专家呼吁, 震后心 理援助的长期性与连续性应该得到保证。 “汶川地震后, 虽然我们心理所的团队坚 持住了, 可是其他队伍相继撤离, 社会与媒体 的关注度也在下降, 没人也没钱, 使得需要长 期坚持的心理干预工作面临困境。 ” 在芦山震 区开展工作的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祝卓宏 在接受 中国科学报 记者采访时表示,“震后 心理干预不是遭遇战, 而是一场持久战。” 在四川德阳什邡市洛水镇开展社区心理 援助实践中,心理所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 室研究员王文忠总结出的四个原则之一是: “心理援助工作者要在一个地区长期、 系统地 做工作, 并根据灾区具体情况, 不断修改、 完 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有研

8、究表明,部分唐山地震幸存者至今 仍存在精神障碍。 专家建议, 对于大灾过后受 灾者的心理援助,“长治” 才能 “久安” 。 心理所 原所长张侃研究员表示,汶川地震后的心理 援助要持续 20 年以上。 在震后心理援助方面, 心理学界也积累了 一定的经验, 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站即为成功探 索。 “我们以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站为依托, 先后 在多地成立地方心理援助领导小组, 并且由当 地政府部门牵头, 形成了政府主导、 专业力量和社会资源发 挥优势的心理援助局面。” 心理所所长傅小兰在论坛上说。 “震后心理援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本土化。” 王 文忠根据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汶川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 “

9、心理援助三阶段理论设想” , 在第三阶段, 他主张 以本地志愿者为主导、 外地志愿者配合开展心理服务。 “灾区群众需要专业的心理援助和长期的陪伴,同时, 严谨的科学性、 严密的组织性、 严格的纪律性决定心理援助 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一位什邡心理工作者告诉记者。本报讯 (记者黄辛) 5 月 11 日至 12 日, 在华 东理工大学举行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 160 场) ” 上,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 中国工程院 副院长干勇等 25 名两院院士、 33 位和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与来自美国、 英国的 专家学者, 以 “坚持绿色低碳, 推动过程工业转型 发展” 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

10、讨, 共同呼吁加强工 业过程文明化。 过程工业是国家基础工业, 包括石化、 冶金、 建材、 核能、 生物、 医药等工业, 对于发展国民经 济和增强国防力量起着关键作用。据介绍, 相关 院士专家围绕过程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过程 工程科技发展前沿、 过程工程的绿色低碳、 学科 建设与过程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展开了研讨。 李静海、 曹湘洪、 殷瑞钰和钱旭红院士分别 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据介绍, 我国当前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 规模最大的国家, 但是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水平、 制造水平,特别是核心技术实力仍长期屈居人 后。专家表示, 目前, 过程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 发展机遇和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11、 必须抓紧培育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 新竞争优势, 培养大批知识结构合理、 创新能力 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工程领军 人才。 院士们建议, 国家必须实施资源战略的重大 调整,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构建安全、 稳定、 经济、 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同时, 要 提升和优化工业, 特别是制造业结构, 加强制造 业的集约化、 清洁化和精致化程度; 要采取积极 措施, 着力培育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 节能环 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拓展产业发展的 更大空间和更广阔前景。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具有灾害种类 多、 分布地域广、 发生频率高、 造成损失重等特 点, 其中 7

12、0以上的城市、 50以上的人口分布 在气象、 地震、 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地区。 统计数据显示, 19782008 年, 我国主要自 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 76.57%, 略高于全球平均 水平; 地质灾害占 22.45%, 约为全球平均水平 的 2.2 倍。19902008 年, 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 灾害造成约 3 亿人 (次) 受灾, 倒塌房屋约 300万间,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 900 万人, 直接经济 损失近 2000 亿元。 面对各类灾害,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 试 图找到与其 “对抗” 的 “法宝” 。 经过多年不懈努 力, 我国防灾减灾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正在不断 增加, 从 “天上”

13、 到 “海底” , 从森林到矿井, 更快 速、 更准确、 更高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已初 步搭建。 在空中, 减灾卫星可以俯瞰地面状况, 对气 象情况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析预测;从汶川到玉 树再到芦山,大量救援人员和赈灾物资通过航 空救援这条 “天路” 送进灾区。 在海上, 我国已形 成立体救助格局, 海上直升机和 “不倒翁” 救援 船等, 大大提高了海上防灾减灾的速度与能力。 在森林灭火、 矿难救援等领域, 一系列先进技术 正在收获实效。比如, 2010 年 3 月 28 日山西王 家岭矿难, 百余名矿工被困 8 天 8 夜, 但通过排 水、 通风等技术处理, 最终成功获救。 当前, 伴随城市化、

14、 工业化快速推进, 我国 多灾并发、 大灾多发现象突出, 灾害之大、 范围 之广、 防救之难全球罕见; 伴随信息传播的便捷 快速, 防灾减灾监测预警需要更加精准, 响应时间需要大大缩短; 伴随民众慈善意识的觉醒, 科 学统筹各方防灾救灾力量,充分发挥其正面作 用必须加以强调。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一步发挥 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让科技筑起一 道安全的屏障。 防救力量需要科学统筹。 长期以来, 我国的 灾害防救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 管理, 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 各自为战, 带 来许多弊端。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抗震救灾 中, 民间慈善力量的勃发让人感动, 但其缺乏统

15、筹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亟须克服。 因此, 科学统筹 防灾救灾力量,以科学的系统思维做好防灾减 灾顶层设计, 必须提上日程。 监测预警需要更受重视。 地震暴发时, 如果 能利用横波和纵波的时间差快速给出警示信 息, 就能为震区群众多留出宝贵的几秒, 这几秒 钟就是生与死的赛跑。 如果灾害不能避免, 如果 预报难题尚未突破, 那就不能忽视监测预警。 监 测预警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最重要的是信息传 输的 “最后一公里” , 要真正让预警信息传递到 公众的床头。基础研究需要继续加强。防灾减灾是一项 长期任务, 存在各种貌似毫无头绪的难题, 从长 远计, 需要加强基础研究。 因为只有基础研究不 断进步, 成果

16、不断累积, 才能为最终解决那些难 题创造可能。 目前, 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很多都是 硬骨头,也许三年五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取得 根本性的突破, 此时, 尤其不能对基础研究丧失 信心, 不能有半点犹豫和退缩。 灾害评估需要尊重科学。 灾害评估不准确, 无异于二次受灾。 芦山地震发生后, 地方上报的 人均经济损失超过 50 万元。剧烈博弈之下, 灾 害评估正越来越受重视。 没有利益牵绊, 科学能 给出更客观、 更准确的参考。以遥感监测为例,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曾对 中国科学报 记者说: “遥感监测数据不受或极少受人为干扰, 提供数 据比较公正, 使灾后评估工作更加透明客观。” 让科技更好地筑起安全屏障,还需要全社 会戒绝浮躁。 以地震为例, 人类现在还没有能力 准确预报, 地震暴发后对科学工作者的指责, 无 疑是社会浮躁的一种表现。科学自有其发展规 律,拔苗助长或者超出现实的要求不是科学发 展的 “正能量” 。当前, 社会确实有些浮躁, 希望大家能相信科学、 相信科学家, 给他们提供一方 宁静的天地。 让科技更好地筑起安全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