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和“古史辩”论拾遗 ——“纪念顾颉刚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6521853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7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顾颉刚和“古史辩”论拾遗 ——“纪念顾颉刚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顾颉刚和“古史辩”论拾遗 ——“纪念顾颉刚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顾颉刚和“古史辩”论拾遗 ——“纪念顾颉刚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顾颉刚和“古史辩”论拾遗 ——“纪念顾颉刚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顾颉刚和“古史辩”论拾遗 ——“纪念顾颉刚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顾颉刚和“古史辩”论拾遗 ——“纪念顾颉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颉刚和“古史辩”论拾遗 ——“纪念顾颉刚(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顾颉刚和“古史辩”论拾遗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 100 周年学术座谈会后” 罗义俊 提要 本文不赞同因后来发生的情形而改写胡适与顾颉刚共同酝酿和发动 “古史辨” 的历史。 指认顾颉刚主持古史辨运动使他成为 20 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位著名领军人物的三个理由, 古史辨运动展现了一个无“政治的应用”的束缚、无家派门墙的学术大平台,顾颉刚艺术性 的超越的学问境界和广纳歧见的大胸襟。提出四项总结顾颉刚的原则性意见。 关键词古史辨 顾颉刚 胡适 平台 胸襟 境界 一九八零年顾颉刚先生去世以后, 有过三次全国性的纪念活动。 一次是编辑纪念顾先生 诞辰九十周年论文集 (几经周折至九零年由巴蜀书社出版, 易名

2、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 ) 。 一次是九三年五月在苏州举行的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还有就是这次 (零三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定五月因非典延至八月举办的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 110 周年学术 座谈会。前两次,我都有幸参加。这一次,因冠心病、心功能衰弱,犹豫不决;承会方关照 不要求我提供论文,乃得成行。中国文化讲道德文章,道德是放在第一位的。顾先生人品之 谨厚和量位之宽宏,素为人称;我只是以病养五年来第一次出远门来表示对他的纪念之意。 聆听了诸教授的报告后,兴发了一些想法和感受,临会议结束之际,稍言匆匆。11 月 14 日 接顾潮教授电话嘱文,乃敷陈之。此之为文,谨守第一序列学问范围。凡

3、所用词,即如“新” “旧” ,只是事实之意义,均非价值之判词,亦不以任何主义为预设的评价标准。 一、 “古史辨”中的胡适与顾颉刚 20 世纪,中国社会和文化全面转型。民初新文化运动,推动并加速了这一全面转型。 尽管与新文化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名字有一串, 但是学术良知使我们无法抹杀胡适之所居的首 席地位。在这个转型中,史学从文字形式到观念内容转旧变新。诚然,民初之开创新史学, 如名列清华四大导师的梁任公、 王国维、 陈寅恪等均功不可没, 但他们是以学院的、 平和的、 缓进的方式参建的,未易迅速造成力量性的气氛。迅速为时代开风气的是新文化运动,迅速 为新史学开风气的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一支顾颉刚先生和他

4、的“古史辨” 。 “古史辨”是一场辨伪疑古运动,当时中国史学界一场“深沏猛烈”的“革命” (1) 。 它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期间,而在新文化运动后仍持续着,自民国九年(1920)十二月至民国 三十年(1941)二月历时二十年,结书七集九大册;由此七集古史辨可知,它调动了近 130 名学者参与其间,连辈份更高的梁任公、王国维等也被卷入讨论,这还不包括受其思潮 影响的陆侃如之疑屈原以及后来的禹贡学会。其影响之大,已经超出了古史学界,可谓久盛 不衰,风靡学界。 “古史辨”以运动的革命的疾进的方式,取得新史学登场的规模效应。其 自身则形成为一个无任何政党和政治背景的 20 世纪中国最大的新史学学派,而主持

5、这场古 史辨论的顾颉刚先生毋须任何外来加冕,自然而然的成了百年新史学的一个著名领军人物。 我不能赞同将顾先生和“古史辨”与胡适的关系割断,更不赞尝那种意底牢结的势利: 要批判“古史辨”就将顾先生和“古史辨”与胡适挂钩;要肯定“古史辨”了,又将顾先生 和“古史辨”与胡适的关系往远拉。胡适与顾颉刚和“古史辨”关系之密切,古史辨的 (1)胡适: 介绍几部新出版的史学书 , 古史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1982,第1334 页。顾颉刚致王伯祥自述整理中国历史意见书亦自谓“我们这样做,必可使中 国历史界起一大革命。 ” 古史辨一,第 36 页。事实亦然。 现场参与者当时无人置疑过;而从三十年代叶青胡

6、适批判将“顾颉刚底方法”列为“批 判”之一节,到五十年代“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将顾颉刚和“古史辨”与胡适捆绑在一起, 更从反面证明两者关系之密切, 是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实。 非官方的学术运动形成 之初,主要常常起于二三学者自然的互相影响,沟通或共鸣,并自由地各自表达。古史辨运 动正是顾先生与胡适及钱玄同往来通信讨论,鼓吹风动起来的。 古史辨第一册所收他们 的学术信札及顾先生自序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现场证件。 古史辨 第一册分三编。 上编所收全是之前未刊的顾先生与胡适及钱玄同往来讨论的 信札,最能见出古史辨运动的风源所在。所收 35 件信札,顾先生 20 件,胡适 10 件,钱玄 同 5 件

7、,其中胡适致顾颉刚 10 件,顾颉刚致胡适 12 件;起讫日期为民国1920十一月至十 二年(1923)二月。古史辨运动起始于胡适、顾颉刚师生讨论中国辨伪史,讨论姚际恒古 今伪书考 、崔东壁遗书等的辨伪功绩与不足,以及计划辨伪丛书 ;以三伪(伪书、伪事、 伪史)为辨伪的内容和范围; “为审定史料,所以要辨伪” (2)的史料学立场和原则, “进化 的历史观念” (3)和方法,以及由胡适提出的那个著名疑古原则: “宁可疑而过,不可信而 过” (4) 、 “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5) ;对中国古史系统由解构(破坏)到建构 (建设)的史学结论和方向: “从四千年的历史跌到二千年的历史” (

8、6) ;由注意“传说的经 历”而怀疑庖羲、神农、轩辕、羲和、尧、舜、禹乃出于“想象”的“造出” ,推导出“层 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8)的古史辨理论,凡此古史辨伪疑古的标志性内容和观点,已全见 于第一册上编所收他们师生、师友的通信中。甚至古史辨运动后来展开的,如孔子删述六 经 ,经今古文学,老子的著述和年代,这样具体的问题,顾、胡及钱的通信中都已涉及。 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第一册上编时期看作是古史辨运动的酝酿期和启动期。 而且, 显然一望而 知,他们三人共同酝酿和启动了古史辨。 在这个酝酿和启动中,细究起来,胡顾师生间的学术关系和作用,显然更为突出。由第 一册的编排和内容,完全可以看出,民国九年

9、十一月胡适致顾颉刚询姚际恒著述书跨出 了古史辨的第一步,这也是顾先生当时的认识,故将它排为上编第一篇。第一册民国十五年 (1926)出版后,胡适刊文推介说: “我这四十八个字居然能引出这三十万字的一部大书, 居然把顾先生逼上了古史的终身事业的大路上。 ” (9)所说确是真情实况。师生二人虽然事 先在诸如“上古史靠不住”等辨伪疑古的基本观念上不谋而合,但就古史辨的酝酿和启动工 作上,胡适终究是“始作俑者” ;顾先生正是在胡适的直接影响和促动下主持古史辨论的展 开的 这在顾先生第一册自序亦可取得印证和证言。顾先生在北大第二年听胡适“中国哲 学史”课。据自序 ,先是胡适丢开唐虞夏商,迳从周宣王起讲“

10、中国哲学的结胎时代” , 对他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了一个重大的打击” ,从此之后,他们对胡适 “非常信服” 。 (10) 同时, 胡适发表的论文又 “时常” 给顾先生 “以研究历史的方法” (11) , (2)顾颉刚致钱玄同论辩伪工作书 , 古史辨一,第 26 页。 (3)顾颉刚致王伯祥自述整理中国历史意见书 , 古史辨一,第 35 页。 (4)顾颉刚答胡适之书 适之先生之评 , 古史辨一,第 12 页。 (5)胡适致顾颉刚自述古史观书 , 古史辨一,第 22 页。 (6)顾颉刚致胡适之告拟作伪书考跋文书 , 古史辨一,第 14 页。 (7) 胡适: 古史讨论的读后感 , 古史

11、辨 一, 第 193 页。 顾颉刚: 答柳翼谋先生 , 古 史辨一,第 223 页。 (8)顾颉刚: 论诗经经历及老子与道家书 , 古史辨一,第 56 页。 (9)胡适: 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 , 古史辨二,第 335 页。 2(10)顾颉刚: 古史辨一, 自序 ,第 36 页。 (11)同上,第 40 页。 使他的学问专业自觉地由哲学转向史学。接着,顾先生就受询姚著、嘱点伪书考 ,进入 了古史辨工作。最后,胡适于民国十二年(1923)二月在上海将所办的读书杂志托付给 顾先生接办。顾先生乃将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在读书杂志第九期发表,公开了他 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的基本骨干, “不胫走

12、天下” (钱穆语) ,开创了现代中国 史学的“古史辨”时代;而读书杂志此后亦成了“古史辨”的一个基本阵地。所以,顾 先生在第一册自序明白地说: “要是我不亲从适之先生受学,了解他的研究的方法,我 也不会认识自己最近情的学问乃是史学。 要是适之玄同两先生不提起我的编集辨伪材料的兴 趣,奖励我的大胆的假设,我对于研究古史的进行也不会这般的神速。 ” (12)我不否认后来 胡适与顾先生在疑古思想及老子问题上发生歧见(13) ,以及后来两人关系疏远、感情隔膜,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漠视胡适(以及钱玄同)的示范、指导、鼓励和诱掖作用(14) ,而 可以一凭己意改写他们师生共同酝酿和发动“古史辨”的历史。

13、当然,我们因此完全有理由 说,顾颉刚先生是“古史辨”的中心性的领军人物。用博斯年的话来说,即“颉刚是在史学 上称王了。 ” (15) 二、20 世纪中国新史学的领军人物 之所以把古史辨的领军人物顾颉刚看作为 20 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个领军人物,乃基于 以下三个事实上的理由。 第一,顾先生有史学方法论的自觉。十九世纪科学发达以后, “科学的方法”也深刻地 影响了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 “日益深入历史学的研究领域” (16) , 主导了 20 世纪的学术潮 流, 而很多哲学和史学派别都以之为方法论定位。 人已皆知顾先生的 “历史进化观念” 和 “历 史演进法” ,是“受了西方传来的科学教育” (17

14、) 、 “西洋的历史方法”的教训、 “受过科学 的洗礼”的“新方法” ,是他的“脑筋中印象最深的科学方法” (18) ;余英时将“古史辨” 的观念和方法归类于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西方著名的兰克实证主义史学, 视之为第一次有系 统地体现了现代史学观念(19) ;也有把它归入杜威胡适的实验主义(20) ,而杜威明确宣称 实验主义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 (21) 。 但我的意思,顾先生之为世纪史学的领军人物,不仅在此,更在于这个方法论的自觉。 这是因为: “新”不是某家某派的专有定语,只是置于时空维度中的特定概念、相对的概念。 (12)同注(11)第 80 页 (13)1929 年胡适在上海对去看他

15、的顾颉刚说: “现在我的思想变了,我不疑古了,要信古 了! ”见顾氏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顾潮录入顾颉刚年谱1929.3.14 条。 (14)看过古史辨一顾自序及来往书信所示都会得出此观感。许冠山新史学九十 年 1900可为佐证,见该书第六章顾颉刚:始于疑终于信 ,第 175177 页。 (15)博斯年: 谈两件努力周报上的物事 , 古史辨二,第 298 页。 (16)G基特森克拉克: 批判的历史学家 ,转引自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当代史学 重要趋势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 5 页 (17)顾颉刚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年报序 ,引自顾潮顾颉刚年谱第 169 页。 (18) 古史辨一, 自序 ,第 78,95 页。 (19)氏著顾颉刚、洪星与中国现代史学 ,转引自顾潮编顾颉刚学记 ,北京三联书店, 第 38 页。又见陈其泰、张京华编古史辨学说评价讨论集 ,北京,京华出版社,第 515 页。 (20)童书业 “古史辨派”的阶级本质 , 文史哲1952 年第 3 期,收入前揭陈其泰等编 书。童书业: 批判胡适的实验主义考据学 光明日报1955 年 2 月 3 日,收入胡适思3想批判 (论文汇编)第 3 辑。 (21)见氏著人的问题 ,傅统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年,第 135 页。 依此,如果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我们即可以“新”冠于某种史学观念和方法。其一,它是在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