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对称美

上传人:n****a 文档编号:4652158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3.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的对称美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建筑的对称美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建筑的对称美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建筑的对称美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建筑的对称美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的对称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的对称美(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的建筑的第八组对称释文:物体或图形在某种变换条件(例如绕直线的旋转、对于平面的反映,等等)下,其相 同部分间有规律重复的现象,亦即在一定变换条件下的不变现象。对称是同形同量的形态,如果用直线把画面空间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它们之间不仅 质量相同,而且距离相等中外很多古代建筑、教堂、庙宇、宫殿等都以“对称”为美的基 本要求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觉,并能给人以美感 。“对称”有更多的含义,常代表着某种平衡、比例和谐之意,而这又与优美、庄重联系在 一起。 对称,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譬如各种动物(人体、鸟兽、蝴蝶、蜜蜂等)皆呈左右 相对。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

2、墓,也多是左右对称的。空间位置的这种对 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进 而产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 伏羲庙伏羲庙 故宫故宫 其它对称建筑欣赏其它对称建筑欣赏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 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 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 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而朝房、碑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

3、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 ,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又因有伏羲庙,民国以前小西关城又叫伏羲城。天水伏羲庙先天殿正门门楣上有一匾书:“一画开天”。它包含着一个远古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先民中有一位大智慧者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在天地相 连之处,即现在说的地平线的黄土地上画了一条线。这一条线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易经”中 太极的源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肇启”。又一匾书曰“开天明道”是说此线一出上下 分,天地别,阴阳明,结束了长期人们社会生活的原始鸿蒙状态,一下豁然开朗。“乾坤显而万物著矣。”这就意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无序状态进化到有序状态。伏羲氏 塑像中双手抱

4、着的象征阴阳的太极图,含意之一就是先民对宇宙间一个巨大的对称美发现的标 志。从创造了伏羲文化到大地湾文化之后又创造了麦积山文化的哲学家、艺术家们是对这个巨 大的和谐之美感受最深的。离开对称,不只“易”经不能理解,文学艺术上的对称问题也不能 作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哲学思维和审美观念的问题。正是这种重视从形式到内容的对称的哲 学思维和审美观念,自然地也是人为地影响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书法绘画、雕 塑、建筑、音乐、诗、词等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近水楼台先得月”。创造了麦积山宗教艺术的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必然受到伏羲文化 中包含着的哲学思维及艺术思维的影响。就从麦积山石窟艺术建筑上的对称之

5、美来看:东崖上 第13号窟系隋代摩崖造像,内容为“西方三圣”,主佛157米,造像气势恢宏与西崖上第98 窟北魏摩崖大像一佛二菩萨形成对称,春兰秋菊,各有千秋。第133窟中10号造像碑与11号造 像碑、16号造像碑构图安排上的对称美更是别出心裁。第127窟中正壁内佛顶光部分两组相向 而飞的伎乐飞天浮雕各身,构成完美欢快的神话境界,引人入胜。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对称美在伏羲庙及麦积山石窟艺术中俯拾皆是。两处的建筑构图之 美主要取法于对称这个大美。但对称美绝对不是数字上单调的对偶,有着丰富的内容。管子宙和篇中说:“五音 不同而声能调,五味不同而物能合。”对称美有着中国早期先哲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称美有

6、着中国早期先哲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探讨对称 美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吸取伏羲文化和麦积山艺术愈久愈醇的古典文化精神,用于今天的建设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 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故宫建筑非常讲究对称美。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故宫建筑非常讲究对称美。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

7、都位于 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 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贯穿着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贯穿着 一条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开始一条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开始 ,经过内城正阳门,然后进入宫,经过内城正阳门,然后进入宫 廷广场的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廷广场的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 门,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中华门)门,辛亥革命后又改

8、为中华门) ,穿过广场,便是皇城上的承天,穿过广场,便是皇城上的承天 门(即现在的天安门)。承天门门(即现在的天安门)。承天门 内有端门,内有端门, 端门以内迎面而来的才是紫禁城端门以内迎面而来的才是紫禁城 正面的午门,又叫五凤楼。在这正面的午门,又叫五凤楼。在这 条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对称排列条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对称排列 着内外两城最重要的建筑群,东着内外两城最重要的建筑群,东 面是天坛,西面是山川坛(后改面是天坛,西面是山川坛(后改 称称“ “先农坛先农坛” ”),以及太庙和社稷),以及太庙和社稷 坛(即如今的坛(即如今的“ “劳动人民文化宫劳动人民文化宫” ” 和和“ “中山公园中山公园”

9、 ”)。进入午门之后)。进入午门之后 ,所有建筑物都采用了更加严格,所有建筑物都采用了更加严格 的对称排列形式。其中,只有代的对称排列形式。其中,只有代 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及内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及内 廷后三宫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乾清宫、交泰殿和坤 宁宫,才端端正正地布置在正中宁宫,才端端正正地布置在正中 央,且每座大殿上的蟠龙宝座,央,且每座大殿上的蟠龙宝座, 都座落在中轴线上。都座落在中轴线上。 印度泰姬陵印度泰姬陵 其它对称建筑欣赏其它对称建筑欣赏泰姬玛哈尔陵的工艺成就首先在于建筑群总体布局的完善。布局很单纯,陵墓是唯

10、一的构图中 心,它不象胡玛雍陵那样居于方形院落的中心,而是居于中轴线末端,在前面展开方形的草地,因之 ,一进第二道门,有足够的观赏距离,视角良好,仰角大约是1:4.5。 建筑群的色彩沉静明丽,湛 蓝的天空下,草色青青托着晶莹洁白的陵墓和高塔,两侧赭红色的建筑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 倒影清亮,荡漾在澄澈的水池中,当喷泉飞溅,水雾迷时,它闪烁颤动,倏整倏散,飘忽变幻,景象 尤其魅人。为死者而建的陵墓,竟洋溢着乐生的欢愉气息。 泰姬玛哈尔陵的第二个成就是创造了陵墓本身肃穆而又明朗的形象。它的构图稳重而又舒展: 台基宽阔,和主体约略成一个方锥形,但四座塔又使综轮廓空灵,同青空相穿插渗透透。它的体形

11、洗 练:各部分的几何形状明确,互相关系清楚,虚实变化肯定,没有过于琐碎的东西,没有含糊不清的 东西,诚朴坦率。它的比例和谐:主要部分之间有大体相近的几何关系,例如,塔高(连台基)近于 两塔间距离的一半,主体的立面的中央部分的高近于立面总宽度的一半,立面两侧部分的高近于立面 不计抹角部分的宽度的一半,其余的大小、高低、粗细也各得其宜。它的主次分明:穹顶统率全局, 尺度最大;正中凹廊是立面的中心,尺度其次;两侧和抹角斜面上凹廊反衬中央凹廊,尺度第三;四 角的共事尺度最小,它们反过来衬托出中央的阔大宏伟。此外,大小凹廊造成的层次进退、光影变化 、虚实对照,大小穹顶和高塔造成的活泼的天际轮廓,穹顶和发

12、券和柔和的曲线,等等,使陵墓于肃 穆的纪念性之外,又具有开朗亲切的性格。 泰姬玛哈尔陵的第三个成就是,熟练地运用了构图的对立统一规律,使这座很简纯的建筑物丰 富多姿。陵墓方形的主体和浑圆的穹顶在形体上对比很强,但它们却是统一的:它们都有一致的几何 精确性,主体正面发券的轮廓同穹顶的相呼应,立面中央部分的宽度和穹顶的直径相当。同时,主体 和穹顶之间的过渡联系很有匠心:主体抹角,向圆接近;在穹顶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顶,它们形成了方 形的布局;小穹顶是圆的,而它们下面的亭子却是八角形的,同主体呼应。四个小穹顶同在穹顶在相 似之外好包含着对比:一是体积和尺度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宏伟;二是虚实的对比,反衬

13、出大穹 顶的庄重。细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强的对比,它们把陵墓映照得分外端遍地开花宏大。同时,它 们之间也是统一的:它们都有相同的穹顶,它们都是简练单纯的,包含着圆和直的形式因互;而且它 们在构图上联系密切,一起被高高的台基稳稳托着,两座塔形成的矩形同陵墓主体正立面的矩形的比 例是相似的,等等。除了对比着各部分有适当的联系、呼应、相似和彼此渗透之外,它们之间十分明 确的主从关系保证了陵墓的统一完整。在主体两旁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红砂岩建筑而成,顶部是典型的在主体两旁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红砂岩建筑而成,顶部是典型的 白色圆顶,而兴建这两座清真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整座泰白色圆顶,而兴建这两座清真寺

14、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整座泰 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以达到对称之美。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以达到对称之美。生活中的对称生活中的对称 美美这是一个图书馆的项目,我们可以看到主题建筑的造型是对称的、建筑前面的喷泉 是对称的、喷泉两边的配景植物和走廊是对称的、包括整个地形也是对称的,整张画面 构图中对称手法的大量应用给以人安静、稳重、秩序井然的感觉。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 在建筑表现的构图中运用对称法则要避免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 ,于是我们在整体对称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对称的元素,如画面中无续的人物、前景凌 乱的植物投影、左右两侧的配景建筑和植物,这些不对称的元素不仅没有破坏整体构图 的对

15、称与严禁,反而能增加构图版面的生动性和美感,避免了单调和呆板 。 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 觉,并能给人以美感。觉,并能给人以美感。 对称美有着中国早期先哲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称美有着中国早期先哲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建筑十分讲究对称美,对称在中国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中国建筑十分讲究对称美,对称在中国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 。 国外建筑中也不乏以对称美为特点的建筑。国外建筑中也不乏以对称美为特点的建筑。 运用对称法则要避免过分的绝对对称。运用对称法则要避免过分的绝对对称。 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拥有对称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拥有对称 美的建筑,我们要学会欣赏对称美。美的建筑,我们要学会欣赏对称美。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中国创意在线网 百科全书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5月30日第七版) 图片来源:谷歌地球截图 百度图片 昵图网搜狐社区 武林图客 乐途网 春秋书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