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12714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74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提升我市防洪保障能力、优化水资源配臵、改善城乡水环境,明确“十二五”时期水务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使水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特制订本规划。 一、一、 “十一五”时期水务建设取得“十一五”时期水务建设取得的的成就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水务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治水新思路,紧扣“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主题,致力于挖掘和彰显城市滨水特色,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全力发展民生水务、和谐水务、生态水务、现代水务

2、,努力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排涝抗灾体系、优美和谐的水环境体系、科学高效的水资源配臵体系、现代化的水务管理体系,为武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防洪减灾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通过长江、汉江干堤,连江支堤的整险加固以及江滩综合整治,主城区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完整的防洪保护圈形成,城市防洪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夏家寺、道观河、 少潭河等 6 座大、 中型水库以及 18 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水库整体防洪能力提高,9.13 万亩重点易旱地区抗旱水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善灌溉面积 26.1 万亩。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区排水、排涝基础设施和重点维修改造项目等,全市形成主城区 22 片排水系统、

3、新城区 14 个排涝体系,排渍抗灾能力明显提升,老城区排渍能力为暴雨2 重现期 0.5 年,新建城区排渍能力达到暴雨重现期 1 年,农排标准达到 1020 年一遇。 (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逐步强化。依托多年来建成的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系统,工业、农业、生活年供水量达到 37.79 亿立方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得以保障。通过水厂工艺改造、供水管网改造、完善抄表到户,城市供水系统进一步完善,主城区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 100,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 100%,总供水人口达到 612 万人,供水总量较好地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供水能力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出厂水水质在国内保持一流水平。新城区

4、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统筹供水的发展思路和高起点、高标准、全覆盖的原则,将原有403 个不同规模的供水厂(站)进行整合,打破区域界线,解决了 2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城乡供水资源有效配臵,城乡居民同受益的目标。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具有地方特点的较为合理的灌溉布局基本形成。完成梅院泥、举水 2 处大型灌区配套及节水改造主体工程,完成全市 27 万亩重点易旱地区水利综合整治,灌溉保证率达到 75以上的灌区面积占总耕地的 90,灌溉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为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5、。 (三)水环境保障体系逐步修复。 “两江四岸”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相继建成武昌四期、青山一期、汉阳一期江滩以及汉江河口至月湖桥段、汉江硚口区东风厢式墙段等江滩工程,全市形成长3 27.82 公里、面积 300 万平方米的江滩景观带,构成江城独具魅力的景观文化中心,成为全国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成功典范。湖泊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全面加强。围绕“七大工程”实施主城区湖泊水质提档升级,主城区 40 个湖泊中 16 个提档升级的水质目标基本实现;通过截污、清淤、水土保持和绿化建设、岸线治理、生态修复、调水等措施,湖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江湖水网连通开展有益探索和实践。20

6、09 年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并开工建设,标志着“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正式启动。汉阳六湖连通初步形成。金银湖水系建设、蔡甸区莲花湖七湖连通积极推进。全市明渠整治稳步推进,整治后的港渠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社区排水管网改造,895 个社区排水和污水漫溢问题得以解决。污水处理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和跨越式发展。主城区建成 11 处污水处理厂,远城区实现了区区均有污水处理厂。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项目启动,由污水控制向污水管理转变,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水的健康循环利用转变进程加快,污水处理能力从“十五”期末的 49 万吨/日达到 178.5 万吨/日,污

7、水处理率由 27%达到 92%。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加快。黄陂区蔡店、新洲区磨盘山、蔡甸区燕子山 3 个省级重点水土保持监测点建成。新洲区毛镰冲、黄陂区大河沟、江夏区铁山等 29 个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80 平方公里。 (四)节水型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我市获批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用水定额发4 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全面落实。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划完成,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依法加强,地下水保护强化。通过扶持企业开展节水设施建设,企业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年均节水量达到1

8、.1 亿立方米。通过雨水收集和抽江灌溉系统等建设,汉口江滩“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区建设初显规模;通过鼓励中水回用项目建设,我市宾馆饭店、小区、大专院校中水和雨水回用示范项目得到推广,年均中水回用量达 1.5 亿立方米;全市计划用水户达到 1.1 万余户,计划用水管理率 100%,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达到 24.3%。 (五)水务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涉水法规得到进一步完善。我市先后出台了武汉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 、 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 、 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和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 、 武汉市水土保持条例等 6部地方性法规,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

9、则 、 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 和 武汉市建设项目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管理规定 、 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等地方政府规章,制发了武汉市长江汉口江滩管理暂行办法 、 武汉市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施运行费用补贴暂行规定 、 武汉市城市明渠保护办法 、 武汉市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暂行) 等多部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为构建较为完备的地方水法规体系奠定基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内设机构科学合理设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推进,水务执法队伍纳入参公管5 理。行政管理方式积极创新,行政许可进一步规范,监督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

10、信息公开广泛得到应用。 “五五”普法圆满完成。涉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 武汉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 、 武汉市水土保持规划 、 武汉市城市节水规划 、 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 、 武汉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 、 武汉市主城区污水专项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相继完成,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市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以产权改革为突破,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武汉水资源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组建,依托政府投入、整合相关资源,以水资源开发利用

11、保护为目的,集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水务融资平台初步建立,水务投资资金渠道得以拓宽,并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以及相关产业成长注入强大活力。通过积极探索工程和管理技术,集成污水处理、水网构建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水资源监测与长效管理机制研究领域技术成果不断推出,为规划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测系统和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覆盖全市 13 个行政区的水量、水质、水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成,水资源在线、水环境实时、水生态连续监测和信息综合数据库、业务管理系统、内网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外网发布系统初步建立。 6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

12、成情况 表表 1 1 序号序号 指标名称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完成情况 备注备注 防洪减灾防洪减灾 1 连江支流干堤防洪标准 2050 年一遇 2050 年一遇 完成 2 城市排水管网密度 10 公里/平方公里 14 公里/平方公里 超额完成 3 农排标准 1020 年一遇 1020 年一遇 完成 水资源供给水资源供给 4 中心城区饮用水出厂水质合 格率 95 100% 超额完成 5 城市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100% 100% 完成 6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75%以上 90% 超额完成 7 灌溉保证率 75%以上 75% 完成 8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大于 78% 87% 超额完

13、成 9 间接冷却水循环率 大于 97% 99 超额完成 10 污水处理回用率 大于 20% 20% 完成 11 万元 GDP 取水量年降低率 4% 9% 超额完成 12 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 122 立方米以下 101 立方米 超额完成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13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60%以上 江河、水库、饮用 水源地达标,湖泊 水质稳中有升 完成 14 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 标率 95%以上 100 超额完成 15 城市污水管网收集率 78.8% 83% 超额完成 16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80% 92% 超额完成 二、 “十二五”时期水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 “十二五

14、”时期水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水务作为服务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之一,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改善及生态建设、水务管理服务方面结合城市总体发展应有更好的发展。 7 (一) 国家出台加快水利发展的各项政策。 2011 年中央一号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发20111 号)明确指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

15、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 (二)我市高度重视水务建设工作。市人民政府提出把水务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务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务可持续发展。 (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促使水务发展进一步加快。2010年 3 月,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城

16、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明确我市城市性质为: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我市的城市竞争力将会快速增强,逐步突显优势。我市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对水务体系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推进促使水务8 发展进一步加快。2007 年 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汉“1+8”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不仅担负着探索城市群发展路径的重任,而且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试先行者。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促进我市由“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市化” 、 “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进一步强化 “1+8”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建设“节水型城市”和“水环境友好城市”成为我市“两型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 “十二五”时期水务发展的指导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