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中国文化心态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6506420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4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彩与中国文化心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色彩与中国文化心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色彩与中国文化心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彩与中国文化心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据说,黑、红、黄三色,体现着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倾向,但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色彩审美倾向其实更接近于无彩色,对于晋通的百姓尤其如此。自然,在现代保留下来的古典建筑 中的剪纸,喜庆的秧歌队和新嫁娘的 服装,色彩与中国文化心态.多半是红墙碧瓦,民间也绝无例外的是大红色。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红墙碧瓦 的建筑无一不属于宫廷或寺庙,而.单纪文红色的服装也只是在喜庆场合才被使用。可见,红黄二色之于中国,更多的是一种权力(神权和君权)或喜庆的象征。而人们对日常生活色彩的选择,则多趋向于黑白和各种不 同层次的灰色。这种可称为无彩色 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服装、建筑 当中,如传统的民用建筑,几乎无一例外的是青

2、砖灰瓦,而内墙则多是 白色粉壁。民间服装多半也是黑裤青袄或黑裤白衫(黑色在封建社会后期甚至成了公卿大夫们的朝眼颇色),传统国 画则基本是由深浅不同 的墨色构图,而诸如餐具、酒具、茶具、漆器、陶器以致于鞋帽等,也基本是以黑、白、灰三色为主的。因此,即便我们尚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无彩色是中国的 民族色,但起码也可断定,中华民族对无彩色有着极深 的偏爱_。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特性都受制于它所属的 系统结构的本质特性。色彩审美意识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态,它 必然地反映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由此而产生的价值观念。那么,中华民族的无彩色偏爱究竟隐示 了怎样的文化特征呢?一、以善伤真的思维模式和灰色

3、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之一,就是其以善的 目的性代替对真的观照。这种倾向不仅表现为我们的祖先过分注重经学而轻视科学,更主要的表现还是警迅 先生所指出的,我们民族缺乏对现实“睁了眼看”的勇气,当善与真发生冲突时,人们宁愿闭眼不承认现实,也要在理想的空中楼阁里实现善的完美。显然,任何事物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陷的,就不会完全合于善的目的性。现实的缺陷和趋向于善的文化心态,使我 们民族的审美意识极 少采取参与型,而更多地是要把 自己和观照 对象拉开 一段“心理距离”,从而在“静观”和想象中去完成对象的完美化。这种审美心态表现在色彩审美中,就是对灰色的偏爱。我们知道,灰色是一种颇具抽象意味的色彩,

4、它包容了所有的颜色,同时又掩盖了任何颜色。这种抽象性使我们在一张黑白照片上看不到任何具体的彩色物象,却又能根据其黑 白层次去想象物象的本来色彩。这种对具体、真实色彩的抽象,为我们在静观式的审美活动中略去本来物象的色彩缺憾、而 为其理想化和完善化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相反,一副彩色的画面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便不得不在接受其完美部分的同时也认可其缺憾,而远恰恰是我们 的民族心理所不愿接受的。另外,中国文化由善的出发点向人们提出了过高的道德要求。由于它无视人的基本欲望和正当权力,因而便产生 了人们一方面要表现自己是个仁人君子,另一方面又不 可能灭掉所有“人欲”的心理矛盾:这种自我矛盾使人们在不敢直

5、面现实的 同时也不敢直面自筑都是一件精彩 的胀塑;当城市布局的调整或城市建设变得不再那么艰巨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将城市规划设计视为一件艺术杰作。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是艺术化,人类便越会用艺术故眼光 看待环境;而人类越是用艺术的眼光挑剔环境,人类便越是要用艺术的标准来改造环境。这 种良性循环自然会将设计艺术推到艺术女神的地位。未来的设计在根本上不同于我们现在说的局部意义上的设计。它首先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整体设计;是对环境进行色、相、声统一,自然物与人工制品统一,环境艺术与环境科学 统一的综合设计;是从人类文化的高度对人类自身及其环境神形兼顾的系统设计。这对于东方、甚至西 方来说,都还是一个遥远 的理想

6、高峰。但这个理想的高峰毕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在低谷地段。现代设计意识在我 国才刚刚萌动,它所赖以生存的经济与科技实力还十分落后,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设计艺术所达到的水准存在着巨大的时差和位差,甚至还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一些敏感的人们天 天都在批评低劣的设计,但劣质设计天天都在到处滋生。东西文化的剧烈冲撞 和先进落后的巨大反差使整个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痛苦 和困惑。这种时代的困惑造就了两种人一一愚公和智臾。前一种人正视困惑、努力奋进、积极开拓,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投入民族文化的改造和建设;后一种人背靠着祖先(阿Q型)或欧美(西仔型)文化的高峰,却自以为是站在峰簸上看破红尘的人。我们面前

7、的任务太艰巨了。我们的架上艺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推助整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而且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实现这. 种 改造;我们设计艺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解决功能问题,而 且只能在 低物质条件下一步步地提高产品的功能意义;我们的架上艺术和设 计艺术都需要开展超前的创作实验和理论准备,以此为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责任编辑杭间)翻己,因而便势必造成全 民性虚伪。这种虚伪促使人们努力去把自己封闭起来,使自己汇入群体而不为人所注意,在还里,缺乏个性的无彩色服装,便无贬成了一种最佳保护色。因为人们几乎无法通过服色去润穿一个人的性格,这给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表演提供了余地。二、惰性的 共鸣和中庸的

8、外化奋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惰性有两种表现,一是中庸,一是听天任命。如果 我们去分析无彩色,使会发现它也有两个特点,一是中和平静,一是“随遇而安”。人们的一切行为和思维都是按着中和可行的常规进行,循规蹈矩,而绝不肯标新立异和偏激。表现在对美的态度上,则表现为一种适可而止。这种中庸心态恰好与平和、无个性的无彩色契合。无彩色的随遇而安表现为其强大的适应性。因为它本身并无个性而言,所以也就表现出一种随和与宽容,它如同一个谦和的君子,绝不会与任何被饰物的风格发生冲突,也不会同与之组合的其他色块产生不和谐。因为它常常是无助于被饰物的本来风格,也无损于它,所以它便有资格成为任何事物的装饰色。例如,一件白

9、色的衬衫既不会使一位沉稳的老年人变得年青活泼,也不能把一位年青活泼的小姑娘变得老气横秋。总之,传统中国人中庸和听天任命的文化心态,使之不可能选择其它色相作为生活的主色调,因为它们突出的性格势必要与这种文化心态形成尖锐的冲突。这便必然地使足以体现这种心态的无彩色成为宠J卜。三、社会价值独断和无彩色的非个性形态在一乍祟尚个性和自由的文化结构中,价值的判断和选择是多元的,任何人都无权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去取代他人的价值选择。然而,在一个以“札”为结构内核的文化土壤中,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权力却被剥夺了。在这里,价值的社会化使之呈现 出一种一元形态那便是社会价值独断。价值专断主义以对个性的压抑为前提。社

10、会要求人们按照特定的棋式磨去一切个 人的、独立的东西,而成为社会等级金字塔中一块合乎标准的材料。因此,中国的价值尺度只有一个,那便是“夭理”。“天理”之 下,任何独立的判断与选择都是错的。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须按照统一的规范去进行,都须“不逾矩”。因此,在中国社会,审美判断和色彩选择,已不是个人的事情,它并不是发自于个人的喜恶,而是发自于一种社会规范,即所谓“风化”。这种价值专断延及到服装、房屋,乃至日常用品,使之都带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中国所特有的这类成语,表现 了国人随群趋同的文化心态,为了避免“风摧”或“枪打”,中国人谁也不愿使自己的房子和

11、别人有不 同的色彩;为了避免“右矩”,人们宁愿放弃对美丽的服装色彩的追求,而求得与大家一样。于是,人们不谋而合地把目光投向了个性较弱的无彩色。四、和谐的理想与单一的色彩从宏观方面讲,东西方存在着两种文化形态,一种强调 和谐,即另一种却强调发展。前者要求价值单一,要求社会成员清静无为、相安无事;而后者却强调社会活力,强调竞争。中国文化属于前者。以活力和发展为理想的文化,在审美活动中表现为对丰富、复杂和动感的推崇;而强调和谐的文化则更趋向于喜爱宁静、淡泊和简沽。这种美学追求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西洋油画和中国水墨画的显著区别,也造成了在建筑、服装及其他工艺品中色彩选择的区别。中国传统性格对社会

12、竞争有着强烈的心理恐惧,这种恐惧延伸到色彩审美中,便表现为对简洁、淡雅的追求和对复杂、充满动感的色彩现象的厌倦。因此,传统型的中国人 总是喜爱国画而不喜爱油 画,喜爱素的服色而厌恶“花”的服色。显然,国画和素色由于色彩的单纯,便更易达到和谐的境界。相反,油画和“花”的服色中,由于色彩的丰富,便必然存在着色块间的相映相争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是为中国人的传统心态所难以接受的。强 调和谐的社会理想,使社会在任何方面都要求规范和协调一致,因此,才有了旧时男人们留一样的辫子,女人们缠一样的小脚,文人们写一样的八股,官僚们用一样的官腔的状况。中国人并不以社会的多色组合为美,而以整齐划一为美。诚然,任何色彩的单色组合,都可 以达到和谐整齐的境界,但对于全社会来说,无彩色却是最佳选择。这除了它本身便是惰性色,具有较强的宁静感和中和效果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它的抽象性和伪装性更适于国民不愿直面真实的心态,由于其非个性特点更多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反个性本质,由于其普遍适应性使之更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选择。因此,这些综合因素便导致了人们是在无彩色中寻求和谐与统一,而不是其他色彩。然而,和谐是以静止和任滞为代价的,我们在对“天理”的循规蹈矩 中丧失 了独立的审美意识;在中庸和天命的惰性里养成了随大流,随群趋众的习性,这正是今天我们所要医治的文化病根。(责任编辑杭间).国外现代设 计椅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